徐 明 孫曉莉 楊志強
(伊通滿族自治縣畜牧工作總站,吉林四平 130700)
新生犢牛常見臨床癥狀的處理措施
徐 明 孫曉莉 楊志強
(伊通滿族自治縣畜牧工作總站,吉林四平 130700)
新生犢牛出生時身體較弱,易出現突發(fā)狀況,如處理不當,會造成犢牛死亡,作者總結出常見狀況及處理方法,供讀者參考。
犢牛在產出時,呼吸發(fā)生障礙或無呼吸,但有心跳,稱為新生犢牛窒息或假死。如不及時采取搶救措施,犢牛往往死亡。
1.1 臨床癥狀
大多數是呼吸障礙和吸入羊水造成的。窒息程度輕時,呼吸微弱而急促,間隔時間長??梢曫つぐl(fā)紺,舌垂于口外,口腔和鼻孔內充滿羊水和黏液。心跳和脈搏快而弱,角膜存在反射。
嚴重窒息時,犢牛呼吸停止,黏膜蒼白,全身松軟,反射消失,摸不到脈搏,只能聽到心跳。
1.2 處理措施
犢牛發(fā)生窒息時,可以進行人工呼吸,即將犢牛頭部放低,后軀抬高,由一人握住兩前肢,前后來回拉動,交替擴展和壓迫胸腔,同時,另一人用紗布或毛巾擦凈鼻孔及口腔中的黏液和羊水。這兩種動作必須同時進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做人工呼吸時,必須耐心,直至出現正常呼吸才能停止。也可將犢牛后肢提起來,略加甩動,并拍擊胸部,使吸入的羊水迅速排出,并刺激呼吸動作的出現。
進行人工呼吸的同時,可配合使用刺激呼吸中樞及興奮呼吸血管運動中樞的藥物。
通常犢牛出生后數小時內就排出胎糞,如果超過1 d仍不排糞,則可出現新生犢牛便秘或胎糞停滯。
2.1 臨床癥狀
犢牛出生后24 h內不排糞,表現不安,拱背,努責,翹尾做排糞動作。嚴重時腹痛,食欲不振,脈搏快而弱,有時出汗。直腸檢查,可以摸到干硬的糞塊。便秘多見于直腸和小結腸的后半部。
2.2 處理措施
發(fā)現犢牛便秘時,即用肥皂水灌腸,使糞便軟化,以便排出。直腸灌注植物油或液狀石蠟300 ml。也可熱敷及按摩腹部,或用大毛巾等包扎犢牛腹部保暖減輕腹痛,促進胃腸運動。
臍炎是犢牛出生后,臍帶斷端感染細菌而發(fā)生的一種炎癥。
3.1 臨床癥狀
臍帶斷端或臍周圍濕潤、腫脹。觸診臍部表現疼痛,在臍帶中央及其根部皮下,可以摸到如鉛筆桿或手指粗的索狀物,或流出帶有臭味的濃稠膿汁。重癥時,腫脹常波及周圍腹部。
當臍部化膿或壞死時,犢牛即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體溫升高,呼吸、脈搏加快,臍帶局部增溫等全身癥狀。
3.2 處理措施
臍孔周圍組織發(fā)炎、腫脹時,臍部先剪毛消毒,可用青霉素普魯卡因注射液在臍孔周圍皮下分點注射,并于局部涂以松餾油與5%碘酒等量合劑。
如有膿腫和壞死,應排出膿汁和消除壞死組織,用消毒液清洗后,撒上抗菌消炎藥物,并用繃帶將局部包扎好。
臍出血是臍帶斷端或臍孔出血,多是靜脈出血。母牛自然分娩時,臍出血較少見。
4.1 臨床癥狀
臍出血發(fā)生于臍靜脈或臍動脈。如血液呈點滴流出,表明來于臍靜脈;血液從臍帶或臍部涌出,表明為臍動脈出血;有時臍動脈和臍靜脈同時出血。
4.2 處理措施
當臍帶斷端出血時,可用消毒過的細繩結扎斷端。如臍帶斷端過短甚至縮到臍孔內,可用消毒過的紗布或脫脂棉撒上消炎止血粉等藥物填塞臍孔,外用紗布繃帶包扎壓迫止血。如出血不止,可用止血鉗將臍孔暫時閉合,再將臍孔縫合以徹底止血。對出血過多或呈貧血狀態(tài)的犢牛,可以補充生理鹽水或輸入母體血液。
臍尿管瘺管又叫臍部流尿,是新生犢牛在臍帶斷端脫落后形成的,臍尿管封閉不全,排尿時,尿液從臍孔或臍帶斷端滴出或流出。
5.1 臨床癥狀
全身無明顯變化。排尿時,尿液從臍孔中滴出或呈線狀排出。由于經常受尿液浸潤,臍孔處發(fā)炎,組織增生,表面無上皮形成,有時可見膿汁,創(chuàng)面中心一般均有小孔。臍孔周圍也可能發(fā)生皮炎,而出現全身癥狀。如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體溫升高、腹瀉等。
5.2 處理措施
一般采用外科手術療法。側臥或半仰臥保定好犢牛,徹底清洗和消毒臍部,然后用小彎針及縫線,圍繞臍孔周圍較深地刺入組織內,最后扯緊線的兩端,將臍孔連同周圍組織一并扎緊,使之閉鎖。也可行荷包縫合法,即用小號全變針及縫線,圍繞臍孔,按一定距離,依次平行做2~3次刺入與穿出,此時外露線段要留短些。最后扯住線端將臍尿管及其周圍組織扎緊即可。
縫合時,縫針不要刺入腹腔,以免誤穿腸管,或者引起腹膜感染,招致不良后果。
術后局部涂以碘酊或紫藥水,也可涂以青霉素、磺胺軟膏等。為了防止感染,還可肌肉注射青霉素。術后,經7~9 d,臍部創(chuàng)面干燥結痂并形成上皮時拆線。
如有全身癥狀,須及時使用抗生素,以免因炎癥擴散,引起膿毒血癥或敗血病而死亡。
懷孕期間母畜的飼養(yǎng)管理不當,如蛋白質缺乏,維生素A及維生素B2嚴重不足,鐵、鈣、鈷、磷等礦物質缺乏,營養(yǎng)不良,衰弱,可產出孱弱的犢牛。這種犢牛體型小、體重輕、表現孱弱,通常在出生一周后死亡。只有少數犢牛衰弱程度不嚴重,預后良好。
6.1 臨床癥狀
在臨床實踐中,有時見到足月產出的犢牛衰弱無力,產出后不能馬上站立或站立不能持久,走路不穩(wěn),不會自找奶頭,吸乳反射很弱或消失。呼吸、脈搏、體溫均低于正常。
6.2 處理措施
加強母牛的飼養(yǎng)管理,改善其營養(yǎng)狀態(tài)。仔畜如不能站立,應勤翻動,防止發(fā)生褥瘡。如有站立的可能,每天要按時扶起,實行輔助運動,加強鍛煉。應把犢牛放在溫暖的屋子里,室溫應保持在25℃~30℃左右,必要時用覆蓋物蓋好。必須定時實行人工哺乳,最好喂給母牛初乳。如犢牛無吸吮動作,可用細橡膠管經鼻投藥。為了幫助消化,可在乳中加入胃蛋白酶1~2 g。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400 ml,加入過氧化氫30~40 ml。也可靜脈注射10%~25%葡萄糖注射液250~400 ml及10%氯化鈣注射液10 ml。此外,根據具體情況,還可應用強心劑及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等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