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儒、道、佛”文化中超越生死倫理對去除臨終患者死亡恐懼的啟示

        2015-01-25 07:36:41黃學武,尤吾兵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儒家現(xiàn)實文化

        論“儒、道、佛”文化中超越生死倫理對去除臨終患者死亡恐懼的啟示

        黃學武尤吾兵1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醫(yī)藥經(jīng)濟管理學院,安徽合肥230012)

        關(guān)鍵詞〔〕“儒、道、佛”文化;臨終;死亡恐懼;生死智慧;超越死亡

        中圖分類號〔〕R4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青年

        通訊作者:尤吾兵(1971-),男,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

        第一作者:黃學武(1974-),男, 講師,主要從事哲學、思政研究。

        我國臨終患者在面對死亡時往往懷有巨大的死亡恐懼,而這種死亡恐懼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影響的結(jié)果,或者說主要與傳統(tǒng)生死文化有關(guā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脈是由儒、道、佛文化構(gòu)成,探求儒、道、佛文化中蘊含的超越死亡思想來指導臨終關(guān)懷事業(yè)是去除臨終患者死亡恐懼的明智舉措。

        1倫理特性:儒、道、佛超越生死思想的主要特征

        1.1儒家儒家生死問題尤其是生死超越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倫理性。儒家學說是生命之學,從現(xiàn)實出發(fā),儒家重視人的現(xiàn)實生命存在,但每個人的現(xiàn)實生命都難免有一死的命運,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歸宿,死亡不可避免帶給人無限恐懼。面對必然到來的死亡恐懼,儒家提出了“道德生命論”。所謂道德生命就是現(xiàn)實生命在逝去后還會表現(xiàn)出與他人與社會有益的生命,這種生命會因其造福了他人和社會而超越時空被人銘記,從而把生理上無法達到有限的生命轉(zhuǎn)化為不朽的存在。儒家“道德生命”的提出,超出個人的生活層面,把生活與生命價值統(tǒng)一起來,追求生命的超越性,也就是精神生命的長存,所以一旦人理解和確信“道德生命”的存在,在面對死亡時對擺脫死亡恐懼會有幫助。儒家文化還提出“道德生命”可以通過“三不朽”和“子孫嗣續(xù)”來實現(xiàn)?!叭恍唷弊钤绯鲎源呵飼r期叔孫豹論不朽的一段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痹谶@里,“立德”就是樹立高尚的道德品格,做一個德高望重完美之人,即使自己死去,自己的好名聲可以永留人間,它是對修己的最高道德要求;“立功”是指為國、為家、為族群建立功業(yè),通過這些功業(yè)可以惠及他人和社會,從而也可以不被后人忘記,它其實是推己及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意思;“立言”是指通過著書立言,記錄自己的思想,使后人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自己名聲也可以流傳?!叭恍唷遍_始是教導人們在現(xiàn)實中如何修己為人,建樹立業(yè),后來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關(guān)于教導人們?nèi)绾瘟⒆悻F(xiàn)實來超越死亡而達不朽的觀點。即“三不朽”主張把對死亡的超越建基在人生觀上,把人之生死的實存狀況,統(tǒng)御于對現(xiàn)實中不同道德目標追求之下,把生的過程抬高到對倫理道德的不懈努力的境遇中,以道德生命的實現(xiàn)化解人們對死的恐懼?!白訉O嗣續(xù)”是儒家文化提倡的另一種實現(xiàn)自我道德生命的方式。儒家文化是一種重視人倫關(guān)系的文化,它主張個人的生存不能僅僅關(guān)涉自我,要把自我放到與家庭、族群甚至國家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中去,自我的生命只有與家庭、族群等融合起來才會有意義,所以儒家文化看重家庭、族群子孫繁衍,家庭、族群子子孫孫無窮延續(xù)方能顯示家庭、家族的興旺,這也是孝道文化特別強調(diào)“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原因所在。儒家文化認為子孫與自我有著血脈關(guān)系,子孫延續(xù)就是傳承了自我的生命血脈,是自我生命的一部分,由子孫的不斷延續(xù)和建功立業(yè)就可以感知到自己并沒有真正完全消失,人間還會有自己的生命延續(xù)著,即自我的生理生命雖然逝去了,但血脈卻在家庭族群中綿延不絕即自我的道德生命會不朽,這樣面對死亡就可以獲得某種安慰,從而去除對死亡的恐懼。

        1.2道家道家文化對生死超越方式的設(shè)計與儒家恰恰相反,主張順從自然之“道”,把生死看作自然之事,生要順時也,死也要順命也,能夠體悟到這種道理所在,人們就可以超越死亡恐懼。“體道論”是道家文化提出的超越死亡的途徑?!绑w道”的實質(zhì)就是體悟“生死”與“道”的關(guān)系。道家思想里“天、地、人”三者都是遵從“道”而存在的,而“道”又“法自然”,“道”其實就是自然規(guī)律。這樣道家認為一切都應(yīng)是自然而然之事,順其自然是道家看待一切所持的主張。道家看待生死也是同樣的思維,生死也是“道”的使然,安于自然而生,安于自然而死,不去強求什么,順其自然就是順道行事。道家認為的“道”是一個至善而運動不朽的存在,它是不會消亡的。人的生死是“道”的循環(huán)的結(jié)果,“道”是永恒的,人生死若能與“道”融合,就會忘記肉體生命的存在,與道合一,進入死而不亡的境界。人一旦可以獲得永恒的價值,也就可以超越生死的煩惱與局限。道家文化在關(guān)于具體“體道”方法上,提出了通過“心齋”和“坐忘”法可以“體道”。“心齋、坐忘”出自于道家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里,“心齋”就是拋棄感官上的欲好,心里不留一點塵世雜念、妄想、欲望,用虛無之心去對待萬物。而“坐忘”就是在塵世中忘卻人生所受到的桎梏的痛苦,讓人忘掉一切名利,忘掉一切悲哀,樂生逍遙??梢哉f,“心齋”和“坐忘”是道家文化設(shè)計出來兩種體“道”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自我修養(yǎng)方式,其目的都是讓人們不要執(zhí)著于現(xiàn)實,“安時處順、哀樂不入”,對約束構(gòu)成生命存在的時空進行否定,進入自我與宇宙大道融合為一的混沌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種境界的養(yǎng)成應(yīng)用到人們處理生死問題上,便是無古今、不死不生、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道家崇尚的最高層次。正是在此意義上,道家在境界層面上找到了超越生死之困而達到個體生命永恒的倫理途徑。

        1.3佛家在生死超越上,佛家文化可以說是“了生脫死”之學,一般認為,佛家文化不是過多著眼于“生”的關(guān)注,而是更多關(guān)注超越死亡及死亡歸宿問題。佛家認為世俗社會充滿了苦,人們因為“無明”緣故而在苦海中備受折磨,世俗社會,也就是佛家認為的此岸世界即是苦,而在另一個世界——彼岸世界才是充滿幸福和快樂的世界。跳出世俗,脫離現(xiàn)實世界是最好的應(yīng)對方式。而佛家又認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夠去洞徹自己的本心,佛性就會顯示出來,進而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即到達彼岸世界,由此佛家文化提出了“涅槃”成佛的超越死亡的途徑。“涅槃”是佛家文化提出的一種去除執(zhí)著、守戒,最后悟出“佛”的真諦的方法,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心理信仰,一旦作為信仰來堅定,對“佛”無限渴求,確會迸發(fā)出不畏死亡,甚至熱衷期盼死亡降臨的內(nèi)心情感,“涅槃”是一種佛家文化提出的超越死亡痛苦的修行途徑。可見,佛家思想認為通過“涅槃”,可以達到彼岸那個至善的世界,它講究人在生命最后要追求善終,并且竭力幫助臨終者在瀕臨死亡時安然逝去,如佛家思想里的助念,具有一定的倫理意義。

        2儒家、道家、佛家獲得超越死亡的途徑

        2.1儒家學會回憶:臨終患者體悟儒家生死智慧獲得超越死亡途徑現(xiàn)代人的生死觀主要受儒家思想影響??謶炙劳龅奈幕蛩仉m然主要與儒家思想有關(guān),但儒家思想同時也提供了“道德生命”論來破解自身思想帶來的生死問題,這對現(xiàn)在人們克服死亡恐懼仍然具有價值??疾烊寮业赖律剿劳鎏卣?,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規(guī)律:生活態(tài)度積極向上、有所建樹者可以通過體悟儒家思想實現(xiàn)死亡超越,所以現(xiàn)實社會中此類臨終患者選擇儒家超越死亡思想體認是理性的選擇。

        儒家通過“道德生命”進行生死超越的思想精髓在現(xiàn)代社會是有價值的,但“道德生命”意義內(nèi)涵及通過“三立及子嗣延續(xù)”實現(xiàn)的途徑在現(xiàn)代境遇下要變化,剖析這些對臨終患者體悟“道德生命”有著理論指導價值?!暗赖律钡恼J同在物質(zhì)橫溢的現(xiàn)代社會確實受到消釋,儒家提倡的道德生命在現(xiàn)代社會看來可能存在標準上的過高,它一味強調(diào)個己要通過“三立”,為他人、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方顯“道德生命”存有,這種忽略自己合理利益滿足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其實是對個己人性的壓抑,以致最后“道德生命”顯得高不可及?!白铀醚永m(xù)”來實現(xiàn)“道德生命”在現(xiàn)代社會也碰到了困境,現(xiàn)代社會由于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多元化價值觀,我們國家推行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現(xiàn)代社會很多家庭已經(jīng)不愿再生育過多的子女,特別是很多城市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丁克”家庭。所以對于臨終患者來說過于強調(diào)這一點,反而會增加一些沒有子孫的患者的死亡恐懼。依據(jù)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實,臨終患者可以從兩方面來體認“道德生命”的實現(xiàn)。①從平凡職業(yè)崗位中體悟偉大生命價值實現(xiàn)。臨終患者不僅僅“三立”才能實現(xiàn)“道德生命”,當認識到“我一生也是沒有白過的”,對超越死亡會起到作用。②從老年人享有睿智、擁有豐富人生經(jīng)歷來體悟“道德生命”的實現(xiàn)?,F(xiàn)代社會中尤其是一些老年臨終患者,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既不能從事工作,身體又虛弱多病即將面臨死亡,是家庭、社會的累贅,所以不能坦然面對現(xiàn)實而恐懼死亡,生死品質(zhì)得不到保障。其實,這些臨終患者應(yīng)作自我認識上的改變,應(yīng)該看到老人自身所具有的其他人生階段不具有的東西——智慧和閱歷,這些也可以看作“道德生命”應(yīng)有的內(nèi)容。古羅馬西塞羅老年幸福論也可以給我們相同的啟示,西塞羅認為理智、謹慎是自然安排給老年人享有的“禮物”,“童年的幼稚、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穩(wěn)健、老年的睿智——都有某種優(yōu)勢,人們應(yīng)當適合時宜地享用這種優(yōu)勢”〔1〕?!懊ё伯斎皇乔嗄甑奶卣?,謹慎當然是老年的特征”〔1〕。而理智是其他特征不可比擬的,“其他一切快樂當然不能大于這種理智上的快樂”〔1〕,理智的作用又是巨大的,“完成人生偉大的事業(yè)靠的不是體力、活動或身體的靈活性。而是深思熟慮、性格、意見的表達。關(guān)于這些品質(zhì)和能力,老年人不但沒有喪失,反而益發(fā)增強了”〔1〕。認識到老年具有睿智等特征可幫助臨終患者體悟到自己的優(yōu)點,而這些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資本”,也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道德生命”所具有的內(nèi)容。

        臨終患者體認“道德生命”的現(xiàn)實做法就是學會“回憶”,“回憶”自己的過去。在特殊情況下,患者家屬、醫(yī)護人員、義工等也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回憶,這樣可以形成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認同,一旦對自己生命價值得到肯定,就可以生發(fā)一種成就感,這種積極心態(tài)對抵御死亡恐懼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2道家學會忘卻:臨終患者體悟道家生死智慧獲得的超越死亡途徑現(xiàn)實中存在很多消極厭世、不能在現(xiàn)實社會積極建樹的臨終患者,可以轉(zhuǎn)向體認道家生死超越思想。

        道家文化講究生死通達,生死具有相同的價值,生死都是“道”的使然,它把儒家那種生死不可逾越的現(xiàn)實鴻溝在意義世界里抹平了,消解了生死之間的緊張,教導人們“善生”也要“樂死”。臨終患者體悟道家生死超越,首先要認識到,只有把死亡看作超越現(xiàn)實意義而具有更多價值意義,才能真正超越死亡。尤其是在有巨大物質(zhì)誘惑力的現(xiàn)代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成就習慣上以這個人獲取多少財富金錢,取得多少功名權(quán)力等作為標尺,看重生的意義而忽視了死的價值。道家思想文化中“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說不清講不明的來說明道家文化這一最核心的概念,把“道”理解的深奧不可捉摸,道家文化被渲染帶上一層理想虛幻的色彩,其實這個“道”非常樸實,用現(xiàn)代話語來理解就是自然、社會及人存在的規(guī)律之“道”。人既然可以把“生”當作最喜歡的事情來看待,認為這就是“道”,那么也就可以把死當最快樂的事情來看待,這應(yīng)該被當作是符合“道”的要求的。臨終患者可以從道家思想里很多這樣的故事來認識這個問題,如莊子妻死的故事,莊子不但不以為是壞事,反而以為是好事。還有莊子自身也表現(xiàn)出這種情懷,“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f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2〕。這些都可以看出莊子參透了生死真諦,所以才能達觀、豪邁迎接死亡,也可以推斷如果臨終患者果真能像莊子這樣參透死亡之道,面對死亡肯定不會有恐懼心理。臨終患者要體悟的道家之“道”還應(yīng)包括另一種含義,就是體悟“道”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情懷,生死都要順其自然,死亡是自然的安排,任何人其實在自然安排的死亡斗爭中都會敗下陣來。西方思想巨匠西塞羅和道家這種思想是很相通的,也可以說是對道家死亡思想的清晰解釋,所以對于不可避免的死亡,不要千方百計來延緩死亡的到來,而現(xiàn)在的習慣做法是延緩和抵御一切死亡,表現(xiàn)為盲目運用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shù)干涉自然死亡過程。道家文化中順乎生而生,順乎死而死,“恬于生而靜于死”,無疑為現(xiàn)代主張的“野性死亡”方式注入一劑清醒劑,這也對臨終患者非常重要,體悟這些可以主動要求放棄那些無謂的過度醫(yī)學治療,提高死亡品質(zhì)。

        總之,臨終患者體悟“道”的現(xiàn)實方式應(yīng)和體悟儒家“道德生命”方式相反。儒家強調(diào)現(xiàn)實建樹,所以“回憶(記憶起過去成就)”是體悟的最好方法,道家反其道而行,不是強調(diào)現(xiàn)實建樹,以“心齋,坐忘”來避世逍遙,讓人們不去過多關(guān)注現(xiàn)實,很明顯以“心齋,坐忘”方式來要求臨終患者已經(jīng)不太現(xiàn)實,當下提倡臨終患者學會“忘記(過去的一切成敗榮辱)”可能是最好的體悟“道”的方式。臨終患者只有把人生過去的一切都看淡,忘記過去,不再計較現(xiàn)實的得失,才能以平靜心態(tài)去體悟生死之道,笑迎死亡的到來。

        2.3佛家學會丟棄:臨終患者體悟佛家生死智慧獲得的超越死亡途徑體悟佛家生死超越文化不是一定要求臨終患者去信仰佛教,當然對于佛教信仰者來說,體悟佛家生死超越文化是很容易達到超越死亡,因為佛家文化提倡在現(xiàn)世隨緣認命、心不執(zhí)著,引導人們?yōu)樯迫?,消除貪欲,“涅槃”可以到達美好的彼岸世界。佛家文化提供了以彼岸世界的超越眼光來審視現(xiàn)實社會人生的特殊視角,以“三世”說擴大了“儒道”兩家把超越死亡活動限定在現(xiàn)世來解決的狹小場域,但正是這種把“生死”場域的擴大和對道德行為的強調(diào),確保了佛家文化可以實現(xiàn)死亡超越思想的確信度。這種超越死亡思想有時既可以給逆境中或欲求得不到滿足的人以精神安慰,也可以幫助人以出世的心態(tài)來超然處世,化解人世與避世的矛盾對立,使人不至于過分沉溺于世俗的物欲而不能自拔,不至于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過分地煩惱,佛家能做到讓人面對死亡時真正可以做到從心里坦然接受,可以說這是對“儒道”兩家生死文化的補充。臨終患者所要體悟的佛家文化死亡超越的真諦就在于此。

        臨終患者所要體悟的“佛”是按照佛教信仰者所信奉的,堅信“佛”是存在的,“佛”在那個美好的彼岸世界,信仰佛的人也是可以到達那里的。佛家認為人是由兩部分構(gòu)成的,形體和神識,形體就是人的肉體皮囊,在死亡來臨時它會死的,神識也叫中陰身,中陰身是處于今生的死亡與未來投胎之間這段過渡時期,它并非血肉之軀,而是一種細微的心識身。但神識(中陰身)會永存,如慧遠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的《形盡神不滅》說:“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边€說神是“精極而靈者”,與物不同,是不滅的。這個不滅的“神識”其實就是佛家認為的可以達到美好彼岸的屬于人的最主要的部分。當然對于很多患者來說,可能不是佛家皈依者,體悟“佛”真實存在一定意義上可能困難,但應(yīng)該看到,佛家文化設(shè)置至善的“佛”雖帶有一定的虛幻性,但可以認為它就是人在掙脫現(xiàn)實執(zhí)著后而確信可以實現(xiàn)的美好期許,這是一種佛家試圖在世俗社會普度眾生的努力而顯示出的深厚人間關(guān)懷。臨終患者一旦真正能證悟佛家這些思想,把世間一切事物、悲喜情感、甚至生和死都看作虛幻的,掙脫這些就是到達另一個美好世界,那么在死亡帶來時,是可以從死亡恐懼中走出來的,這正如劉喜珍〔3〕揭示的:“虛幻的心理超越雖然只是給現(xiàn)實人生披上一層如夢似幻的面紗,然而,當一個人有這種信念時,將會看到生命盡頭的一線光明,死亡的無奈與恐懼將會消淡,表現(xiàn)出一種不畏死、視死如歸的超然態(tài)度?!?/p>

        就像體悟道家文化那樣,體悟佛家文化并不一定要求臨終患者通過“心齋”、“坐忘”法去體悟“道”,相應(yīng)的臨終患者體悟佛家文化也不可能一定要求臨終患者去“禪定”、“涅槃”,學會“丟棄(現(xiàn)實一切)”可能是臨終患者體悟佛家文化最好的方法。所謂“丟棄”就是臨終患者學會從心里真正認識到世間一切都是因緣而起,又都是性空,不要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一切,在死亡來臨時把生之事丟棄掉。其實生死的實相也就在這一真理之中,所謂“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4〕。既然生死也是緣起性空,那么“其中又誰是生死、誰在流轉(zhuǎn)生死?無有實在的生死,何須厭怖;無有實我流轉(zhuǎn)生死,又何須了脫生死”〔5〕。當能徹底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放棄對生死的執(zhí)著,“丟棄”痛苦的現(xiàn)在,方能進入幸福的彼岸世界,這樣臨終患者走向生命終點時就不至于那么恐懼,走的才會安詳、尊嚴和幸福。

        3小結(jié)

        人是在變化中存在著的,在不同境遇或不同時間里會不斷變換生死態(tài)度的,所以臨終患者體悟“儒、道、佛”死亡超越不是像上面分析的只是單一從某種文化中來汲取死亡智慧,他們有時可能把兩種或三種文化融合起來體悟,所以這種狀態(tài)可以是在動態(tài)、交融中存續(xù)的。

        4參考文獻

        1西塞羅.徐奕春譯.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11-26.

        2莊子,方勇譯注.莊子〔M〕.上海:中華書局,2010:564.

        3劉喜珍.論死亡焦慮的產(chǎn)生的原因〔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21(4):71.

        4葉少勇.中論頌〔M〕.上海:中西書局,2011:33.

        5唐思鵬.佛教的生死觀〔J〕.法音,2005;8:13.

        〔2013-05-17修回〕

        (編輯安冉冉/張慧)

        猜你喜歡
        儒家現(xiàn)實文化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對詩與現(xiàn)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誰遠誰近?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xiàn)實交互App的開發(fā)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現(xiàn)實的困惑
        從虛擬走到現(xiàn)實,有多遠?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久久无码精品露脸 |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动漫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日韩丝袜| 国产精品亚洲av无人区二区| 女色av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少妇被猛的白浆直喷白浆|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男女做爰猛烈视频网站| 国产综合开心激情五月| 色偷偷亚洲第一成人综合网址 | 大奶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 高潮社区51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迭起久久av|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 国产福利小视频91| 成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轻点好疼好大好爽视频|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 丰满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蜜桃tv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免费| 免费在线av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无码骚夜夜精品| 国产欧美曰韩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丰满少妇无码内射|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免费看|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 | 亚洲日韩AV无码美腿丝袜|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