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暉
(沈陽市口腔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應(yīng)用效果研究
晉朝暉
(沈陽市口腔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目的研究及觀察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應(yīng)用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的40例牙槽突裂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組)20例和觀察組(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組)20例,然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的牙根間距及患者對美觀程度的滿意程度進行分別統(tǒng)計及比較。結(jié)果觀察組治療后不同時間的牙根間距均小于對照組,且對美觀程度的滿意度也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均<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上述評估指標間均有顯著性差異。結(jié)論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應(yīng)用效果較好,其治療效果及美觀程度受到患者肯定。
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正畸治療;應(yīng)用效果
牙槽突裂的臨床治療主要以植骨術(shù)為主,而對于此類患者普遍存在明顯的咬關(guān)系異常,對于此類患者進行術(shù)后正畸治療的必要性則值得探討。因此方面不僅僅關(guān)系到口腔功能的狀態(tài),且對患者的美觀程度也有較大的影響[1],因此,本文中我們即就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應(yīng)用效果進行全面細致的探討,探討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的40例牙槽突裂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組)20例和觀察組(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組)20例。對照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10.0~13.2歲,平均年齡(11.4±0.6)歲,其中左側(cè)12例,右側(cè)8例。觀察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10.1~13.5歲,平均年齡(11.5±0.5)歲,其中左側(cè)12例,右側(cè)8例。兩組患者的男女比例、平均年齡與左右側(cè)比例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故認為兩組患者之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以常規(guī)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進行治療,本組患者均以自體髂骨進行治療,取其髓質(zhì)骨植入修復(fù),并進行其他整理及后期處理。觀察組則在植骨術(shù)后進行正畸治療,包括義齒修復(fù)。然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的牙根間距及患者對美觀程度的滿意程度進行分別統(tǒng)計及比較。另外,牙尖距檢測距離采用CT檢查,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6、12及24個月進行檢查,檢查指標包括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將不同時間段的檢查結(jié)果進行分別統(tǒng)計及比較。
1.3 評價標準:患者對美觀程度的滿意度采用不具名問卷的方式進行評估,分別于治療后6、12及24個月進行評估,每份問卷的評估選項為3項,分別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且前兩個選項之和表示總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包為SPSS15.0,其中的計量資料為年齡及牙根間距,計數(shù)資料為男女比例、左右側(cè)比例及滿意度,上述兩大類數(shù)據(jù)分別采用t檢驗與卡方檢驗處理,且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的牙根間距比較: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4.15±0.23)mm、(11.98±1.13)mm及(7.45±0.84)mm,觀察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4.17±0.20)mm、(11.99±1.10)mm及(7.47±0.81)mm。治療前兩組患者的3個方面檢測結(jié)果間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3.05±0.15)mm、(8.94±1.01)mm及(4.10±0.39)mm,觀察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2.10±0.08)mm、(6.24±0.78)mm及(2.35±0.26)mm。
治療后12個月對照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2.97±0.12)mm、(8.45±0.97)mm及(4.01±0.33)mm,觀察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2.05±0.06)mm、(6.12±0.70)mm及(2.15±0.22)mm。
治療后24個月對照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3.01±0.14)mm、(8.66±0.99)mm及(4.05±0.35)mm,觀察組患者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分別為(2.14±0.09)mm、(6.18±0.71)mm及(2.19±0.24)mm。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及24個月的3個方面檢測結(jié)果均小于對照組患者,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
2.2 兩組患者對美觀程度的滿意度比較:治療后6個月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者10例,基本滿意者5例,不滿意者5例,總滿意者15例,總滿意率為75.00%,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者13例,基本滿意者5例,不滿意者2例,總滿意者18例,總滿意率為90.00%。
治療后12個月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者11例,基本滿意者5例,不滿意者4例,總滿意者16例,總滿意率為80.00%,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者16例,基本滿意者4例,不滿意者0例,總滿意者20例,總滿意率為100.00%。
治療后24個月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者12例,基本滿意者4例,不滿意者4例,總滿意者16例,總滿意率為80.00%,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者17例,基本滿意者3例,不滿意者0例,總滿意者20例,總滿意率為100.00%。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對美觀程度的總滿意率均顯著地高于對照組患者,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
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是治療牙槽突裂的有效方式,其臨床治療效果廣受肯定,對于此類患者錯的治療相關(guān)研究雖然較多,但是眾多研究之間的結(jié)果差異仍不同程度存在,正畸治療作為對此類患者影響較大的治療方式,對其認可程度較高,但是相關(guān)研究細致的研究仍極為匱乏[2-3],因此對其進行應(yīng)用效果的細致探討仍極為必要。本文中我們即就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應(yīng)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探討結(jié)果顯示,正畸治療的應(yīng)用效果較好,表現(xiàn)為治療后不同時間的牙頸部、根尖部及根中1/2處距離得到更為有效的控制,且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也明顯更高。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牙槽突裂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應(yīng)用效果較好,其治療效果及美觀程度受到患者肯定。
[1]孫健,陳振琦.正畸牙移入對牙槽突裂植骨區(qū)骨改建的生物學影響[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4,12(2):116-120.
[2]毛麗霞,房兵,沈國芳,等.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正畸治療程序探討[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1,9(5):381-386.
[3]王照林.唇腭裂患者牙槽突植骨術(shù)后的正畸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30):71-72.
R782
B
1671-8194(2015)08-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