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澤迎,程留慧,張保朋,周 舟,黃婷婷,王亞洲,王道清*(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雙源CT在腦卒中再灌注治療側支循環(huán)形成中的診斷意義
溫澤迎,程留慧,張保朋,周 舟,黃婷婷,王亞洲,王道清*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 探討雙源CT在急性腦卒中再灌注治療側支循環(huán)形成中的重要診斷意義。方法 選擇2011年9月~2014年3月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積腦梗死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分別于患者發(fā)病24 h內及治療6個月后行頭頸部雙源CT血管成像檢查,均證實為單側或雙側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閉塞,并分析治療前后的側支循環(huán)建立情況。結果 所有患者中,38例患者均較治療前建立較為豐富的側支循環(huán),且臨床癥狀明顯好轉;12例患者治療前后側支循環(huán)建立較少或未見明顯變化,臨床癥狀稍有或無明顯好轉。結論 雙源CT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療中側支循環(huán)建立形成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腦卒中;CT血管成像;側支循環(huán);診斷意義
急性大面積卒中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致死及致殘病因,但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預防腦梗塞發(fā)病的作用,并對其預后也至關重要[1-2]。CT血管造影術(CTA)可以較為細致的觀察細小的側支循環(huán),包括軟腦膜側支循環(huán),因而較為廣泛應用于臨床。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積梗死患者50例的側支循環(huán)形成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9月~2014年3月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積梗塞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分別于發(fā)病24 h內及治療6個月后行腦血管CTA檢查。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3~82歲,平均年齡(68±17)歲。排除標準:對碘對比劑過敏,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患者。
1.2 掃描技術
均采用雙源CT行腦血管造影檢查。
1.3 圖像處理與分析
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傳到處理工作站進行處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 IP)、曲面重建(CPR)和容積再現(xiàn)(VRT)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01。
經6個月中西醫(yī)辯證治療后復查發(fā)現(xiàn),患者的預后與側支循環(huán)建立密切相關,且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與年齡有較大關系,年輕患者側支循環(huán)建立較好,其他如有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等患者與側支循環(huán)建立關系不大;經治療后預后較好的患者,二級及三級側支循環(huán)明顯較之前有所改善;而預后較差的患者,二級及三級側支循環(huán)明顯較差。
腦卒中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見的死因及致殘原因之一。在我國,其年均發(fā)病率為120/10萬,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占全部卒中的70%以上[3]。因而,如何有效的降低腦卒中發(fā)病率已成為重點。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方案及預后存在很大差異,其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就是側支循環(huán)的存在與否[4]。目前,治療卒中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使血管再通,如果大腦組織缺血發(fā)生后能夠迅速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及微血管,將會對缺血組織的保護和神經功能的恢復起至關重要的[5]。
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腦卒中發(fā)病后,92%患者的一級側支循作用環(huán)機W ills環(huán)是開放的,然而二及三級級側支循環(huán)則只有24%及16%,這表明一級側支循環(huán)只能為腦缺血提供一定程度的代償作用,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腦缺血的問題。治療后,6個月復查發(fā)現(xiàn),對于預后比較好的患者中,二級及三級側支循環(huán)分別達到92%及52%,而預后較差的患者中二級及三級側支循環(huán)則分別為25%及16%,表明,二級及三級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更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由于側支循環(huán)的解剖學差異,因為評估側支循環(huán)的狀況直接關系到患者該接受何種方式的治療方案,并可預測治療后的效果。雙源CT血管造影技術,因其快速、無創(chuàng)、普及率高等優(yōu)點,已成為最有前途的理想方法,可對腦卒中后及治療后的側支循環(huán)情況迅速做出評價,尤其適用于急診患者。且由于CTA的空間分辨率高,能夠清晰顯示側支循環(huán)的解剖形態(tài),目前已成為常規(guī)的血管檢查手段,為臨床提供一種較為客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1] David S Liebeskind1,George A Cotsonis,Jeffrey L
Saver1,et al.Co llateral circulation in sym p 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J].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2011,31:1293-1301.
[2] Shuaib A,Butcher K,Mhammad AA,et al.Co1lateral blood vessels in acute ischem ic stroke: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J].Lancet Neurol,2011,10:909-921.
[3] 陳 涓,劉 芳,郭 錟,吳國庚,等.4DCTA結合CTP評價腦缺血后側枝血流對腦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8):1229-1233.
[4] Ogawa A,Mori E,M inematsu K,Taki W,et al.Random 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urokinase w ithin 6 hours of m 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the M iddle Cerebral A rtery Embolism Local Fibrinolytic Intervention Trial(MELT)Japan Stroke[J].2011,38:2633-2639.
[5] Smith WS,Lev MH,English JD,et al.Significance of large vessel intracranial occlusion causing acute ischem ic stroke and TIA.Stroke[J].2011,40:3834-3840.
本文編輯:張 鈺
R743.3
B
ISSN.2095-6681.2015.026.113.02
溫澤迎(1983-),女,碩士研究生,河南鄭州,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心腦血管影像
王道清,男,主任醫(yī)師,E-mail:wangdaoqing121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