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海
摘要:鋼琴音量從音樂廳臺上傳播到臺下的過程中會受到反射、衍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產生變化。本文將從音樂廳聲學理論與實驗頻譜分析兩方面來闡釋音量變化特征;并以黃虎威《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為例,具體揭示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的區(qū)別。通過對音量的準確認知,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廳的實際音響情況科學地調整演奏方法,提高演出效果,對此筆者根據實驗結論給出了演奏調整建議。
關鍵詞:音量 音樂廳臺上臺下 音樂廳聲學 頻譜分析 演奏調整
音量是聲音強度這一物理量給人的主觀感覺①。它在鋼琴音響中無處不在,是鋼琴演奏中的一個重要要素。由于音樂廳反射、衍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音量發(fā)生變化,這將影響演出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的差別。演奏者根據此差異進行演奏方法調整對改善演出效果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音樂廳聲學及音響變化分析
聲衰減是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因波束發(fā)散、吸收、反射、散射等原因,使聲能在傳播中出現減少的現象②。這將導致音量的減小,使到達音量小于聲源音量,因而音樂廳臺上音量大于臺下音量。
二、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特征實驗研究
(一)實驗設計
本文以黃虎威《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為音樂片段進行采樣分析。實驗地點在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演奏廳,實驗鋼琴為門德爾松平臺琴,演奏者演奏該曲主題句時,筆者將兩支錄音筆一支放在鋼琴譜架右側的平板上,一支放在臺下正中第二排同時錄音采樣,以此觀察該曲主題句在音樂廳臺上、臺下音量的頻譜特征,比較其異同。
(二)實驗樣本采集
對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表演專業(yè)的1名碩士研究生進行鋼琴音響采樣。采樣內容為《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主題句。實驗儀器采用SONYICD_SX713錄音筆(錄音時臺上錄音筆上的兩個麥克風向前指向琴弦,臺下錄音筆上的兩個麥克風正前方指向臺上;錄音音量20;錄音模式 LPCM 44.1KHZ/16Bit;錄音水平高(音樂);輸入模式麥克風;消除噪音等級強;場景編輯為音樂;錄音文件為wav格式),Sonic visualiser-1.9-win32和Audacityportable 2.0.0.0音頻分析軟件。采樣方法與發(fā)表于中國音樂學季刊 2007(4)期中《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以女聲為例》以及中國音樂學季刊 2006(4)期中《三星堆成組銅鈴音樂聲學性能的初步探討》接近,均為通過專業(yè)錄音設備對實驗對象實地錄音,并通過專業(yè)聲學軟件進行分析。測量環(huán)境符合要求,在安靜的西南大學小演奏廳進行。錄音設備、分析軟件及測量程序嚴格遵照音樂聲學測量要求,保證了聲源的規(guī)范性。
(三)臺上、臺下主題句音頻的分貝數據分析
“臺上、臺下主題句”分貝走向圖(dB)
分析結果:
臺上音量大于臺下:臺上主題句音量大于臺下約7分貝,即臺上音量強于臺下約25%。該結果與臺上相比于臺下聽覺感受更明亮相符。
三、演奏方法的調整建議
由實驗結果可知,臺上音量強于臺下,所以演奏者演奏時應增大內心聽覺,使最終彈出的音量符合增大后的內心聽覺。趙曉生談到:“在演奏時事先于內心中“聽”到整個演奏結果、自己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可稱為“冥聽”。冥聽又可稱為“內部聽覺”。音樂的效果在演奏家心中形成,在沒有彈之前,應當預先“聽”到它們?!备{季.齊平曾指出:“演奏家在自己雙手接觸鋼琴之前,必須有意識想象并通過自己的內心聽覺加以塑造”。露絲.史蘭倩絲卡在《指尖下的音樂》一書中也指出:“面對一首嶄新的樂曲,我們所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去熟知這首樂曲的“音樂藍圖”。克薩弗.沙溫卡說:“在你把手指放在琴鍵上之前,你務必在心里建立適當的節(jié)奏、適當的音質、審美情趣和和聲走向?!币浴俺扛琛敝黝}句在西南大學小演奏廳為例,臺上音量大于臺下音量約7分貝,那演奏時宜先增大內心聽覺約7分貝,然后使實際彈出音量增大約7分貝來符合內心聽覺的預設,也就是說根據內心聽覺的指示彈奏力度需提高7分貝。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鋼琴音量在西南大學小演奏廳臺上與臺下的差異研究證實了音樂廳臺上臺下音量大小不同,并通過實驗得出了此差異的具體數據即臺上音量大于臺下約25%。筆者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演奏方法調整建議即適當增大內心聽覺的音量。希望這能對改善演出效果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注釋:
①參見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版《王錚,陳金京編著.建筑聲學與音響工程——現代建筑中的聲學設計》“響度”定義。
②參見百度百科“聲衰減”詞條。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美]露絲·史蘭倩絲卡.指尖下的音樂[M].王潤婷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俄]根納季.齊平.演奏者與技術[M].董茉莉,焦東建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附錄:
本文的分析材料主要來自筆者的碩士論文《論鋼琴音響在音樂廳各位置的差別——以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演奏廳為例》,導師是周雪豐教授。endprint
摘要:鋼琴音量從音樂廳臺上傳播到臺下的過程中會受到反射、衍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產生變化。本文將從音樂廳聲學理論與實驗頻譜分析兩方面來闡釋音量變化特征;并以黃虎威《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為例,具體揭示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的區(qū)別。通過對音量的準確認知,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廳的實際音響情況科學地調整演奏方法,提高演出效果,對此筆者根據實驗結論給出了演奏調整建議。
關鍵詞:音量 音樂廳臺上臺下 音樂廳聲學 頻譜分析 演奏調整
音量是聲音強度這一物理量給人的主觀感覺①。它在鋼琴音響中無處不在,是鋼琴演奏中的一個重要要素。由于音樂廳反射、衍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音量發(fā)生變化,這將影響演出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的差別。演奏者根據此差異進行演奏方法調整對改善演出效果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音樂廳聲學及音響變化分析
聲衰減是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因波束發(fā)散、吸收、反射、散射等原因,使聲能在傳播中出現減少的現象②。這將導致音量的減小,使到達音量小于聲源音量,因而音樂廳臺上音量大于臺下音量。
二、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特征實驗研究
(一)實驗設計
本文以黃虎威《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為音樂片段進行采樣分析。實驗地點在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演奏廳,實驗鋼琴為門德爾松平臺琴,演奏者演奏該曲主題句時,筆者將兩支錄音筆一支放在鋼琴譜架右側的平板上,一支放在臺下正中第二排同時錄音采樣,以此觀察該曲主題句在音樂廳臺上、臺下音量的頻譜特征,比較其異同。
(二)實驗樣本采集
對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表演專業(yè)的1名碩士研究生進行鋼琴音響采樣。采樣內容為《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主題句。實驗儀器采用SONYICD_SX713錄音筆(錄音時臺上錄音筆上的兩個麥克風向前指向琴弦,臺下錄音筆上的兩個麥克風正前方指向臺上;錄音音量20;錄音模式 LPCM 44.1KHZ/16Bit;錄音水平高(音樂);輸入模式麥克風;消除噪音等級強;場景編輯為音樂;錄音文件為wav格式),Sonic visualiser-1.9-win32和Audacityportable 2.0.0.0音頻分析軟件。采樣方法與發(fā)表于中國音樂學季刊 2007(4)期中《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以女聲為例》以及中國音樂學季刊 2006(4)期中《三星堆成組銅鈴音樂聲學性能的初步探討》接近,均為通過專業(yè)錄音設備對實驗對象實地錄音,并通過專業(yè)聲學軟件進行分析。測量環(huán)境符合要求,在安靜的西南大學小演奏廳進行。錄音設備、分析軟件及測量程序嚴格遵照音樂聲學測量要求,保證了聲源的規(guī)范性。
(三)臺上、臺下主題句音頻的分貝數據分析
“臺上、臺下主題句”分貝走向圖(dB)
分析結果:
臺上音量大于臺下:臺上主題句音量大于臺下約7分貝,即臺上音量強于臺下約25%。該結果與臺上相比于臺下聽覺感受更明亮相符。
三、演奏方法的調整建議
由實驗結果可知,臺上音量強于臺下,所以演奏者演奏時應增大內心聽覺,使最終彈出的音量符合增大后的內心聽覺。趙曉生談到:“在演奏時事先于內心中“聽”到整個演奏結果、自己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可稱為“冥聽”。冥聽又可稱為“內部聽覺”。音樂的效果在演奏家心中形成,在沒有彈之前,應當預先“聽”到它們?!备{季.齊平曾指出:“演奏家在自己雙手接觸鋼琴之前,必須有意識想象并通過自己的內心聽覺加以塑造”。露絲.史蘭倩絲卡在《指尖下的音樂》一書中也指出:“面對一首嶄新的樂曲,我們所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去熟知這首樂曲的“音樂藍圖”??怂_弗.沙溫卡說:“在你把手指放在琴鍵上之前,你務必在心里建立適當的節(jié)奏、適當的音質、審美情趣和和聲走向?!币浴俺扛琛敝黝}句在西南大學小演奏廳為例,臺上音量大于臺下音量約7分貝,那演奏時宜先增大內心聽覺約7分貝,然后使實際彈出音量增大約7分貝來符合內心聽覺的預設,也就是說根據內心聽覺的指示彈奏力度需提高7分貝。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鋼琴音量在西南大學小演奏廳臺上與臺下的差異研究證實了音樂廳臺上臺下音量大小不同,并通過實驗得出了此差異的具體數據即臺上音量大于臺下約25%。筆者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演奏方法調整建議即適當增大內心聽覺的音量。希望這能對改善演出效果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注釋:
①參見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版《王錚,陳金京編著.建筑聲學與音響工程——現代建筑中的聲學設計》“響度”定義。
②參見百度百科“聲衰減”詞條。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美]露絲·史蘭倩絲卡.指尖下的音樂[M].王潤婷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俄]根納季.齊平.演奏者與技術[M].董茉莉,焦東建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附錄:
本文的分析材料主要來自筆者的碩士論文《論鋼琴音響在音樂廳各位置的差別——以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演奏廳為例》,導師是周雪豐教授。endprint
摘要:鋼琴音量從音樂廳臺上傳播到臺下的過程中會受到反射、衍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產生變化。本文將從音樂廳聲學理論與實驗頻譜分析兩方面來闡釋音量變化特征;并以黃虎威《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為例,具體揭示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的區(qū)別。通過對音量的準確認知,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廳的實際音響情況科學地調整演奏方法,提高演出效果,對此筆者根據實驗結論給出了演奏調整建議。
關鍵詞:音量 音樂廳臺上臺下 音樂廳聲學 頻譜分析 演奏調整
音量是聲音強度這一物理量給人的主觀感覺①。它在鋼琴音響中無處不在,是鋼琴演奏中的一個重要要素。由于音樂廳反射、衍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音量發(fā)生變化,這將影響演出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的差別。演奏者根據此差異進行演奏方法調整對改善演出效果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音樂廳聲學及音響變化分析
聲衰減是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因波束發(fā)散、吸收、反射、散射等原因,使聲能在傳播中出現減少的現象②。這將導致音量的減小,使到達音量小于聲源音量,因而音樂廳臺上音量大于臺下音量。
二、鋼琴音量在音樂廳臺上與臺下特征實驗研究
(一)實驗設計
本文以黃虎威《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為音樂片段進行采樣分析。實驗地點在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演奏廳,實驗鋼琴為門德爾松平臺琴,演奏者演奏該曲主題句時,筆者將兩支錄音筆一支放在鋼琴譜架右側的平板上,一支放在臺下正中第二排同時錄音采樣,以此觀察該曲主題句在音樂廳臺上、臺下音量的頻譜特征,比較其異同。
(二)實驗樣本采集
對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表演專業(yè)的1名碩士研究生進行鋼琴音響采樣。采樣內容為《巴蜀音畫》中“晨歌”一曲主題句。實驗儀器采用SONYICD_SX713錄音筆(錄音時臺上錄音筆上的兩個麥克風向前指向琴弦,臺下錄音筆上的兩個麥克風正前方指向臺上;錄音音量20;錄音模式 LPCM 44.1KHZ/16Bit;錄音水平高(音樂);輸入模式麥克風;消除噪音等級強;場景編輯為音樂;錄音文件為wav格式),Sonic visualiser-1.9-win32和Audacityportable 2.0.0.0音頻分析軟件。采樣方法與發(fā)表于中國音樂學季刊 2007(4)期中《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以女聲為例》以及中國音樂學季刊 2006(4)期中《三星堆成組銅鈴音樂聲學性能的初步探討》接近,均為通過專業(yè)錄音設備對實驗對象實地錄音,并通過專業(yè)聲學軟件進行分析。測量環(huán)境符合要求,在安靜的西南大學小演奏廳進行。錄音設備、分析軟件及測量程序嚴格遵照音樂聲學測量要求,保證了聲源的規(guī)范性。
(三)臺上、臺下主題句音頻的分貝數據分析
“臺上、臺下主題句”分貝走向圖(dB)
分析結果:
臺上音量大于臺下:臺上主題句音量大于臺下約7分貝,即臺上音量強于臺下約25%。該結果與臺上相比于臺下聽覺感受更明亮相符。
三、演奏方法的調整建議
由實驗結果可知,臺上音量強于臺下,所以演奏者演奏時應增大內心聽覺,使最終彈出的音量符合增大后的內心聽覺。趙曉生談到:“在演奏時事先于內心中“聽”到整個演奏結果、自己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可稱為“冥聽”。冥聽又可稱為“內部聽覺”。音樂的效果在演奏家心中形成,在沒有彈之前,應當預先“聽”到它們?!备{季.齊平曾指出:“演奏家在自己雙手接觸鋼琴之前,必須有意識想象并通過自己的內心聽覺加以塑造”。露絲.史蘭倩絲卡在《指尖下的音樂》一書中也指出:“面對一首嶄新的樂曲,我們所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去熟知這首樂曲的“音樂藍圖”。克薩弗.沙溫卡說:“在你把手指放在琴鍵上之前,你務必在心里建立適當的節(jié)奏、適當的音質、審美情趣和和聲走向?!币浴俺扛琛敝黝}句在西南大學小演奏廳為例,臺上音量大于臺下音量約7分貝,那演奏時宜先增大內心聽覺約7分貝,然后使實際彈出音量增大約7分貝來符合內心聽覺的預設,也就是說根據內心聽覺的指示彈奏力度需提高7分貝。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鋼琴音量在西南大學小演奏廳臺上與臺下的差異研究證實了音樂廳臺上臺下音量大小不同,并通過實驗得出了此差異的具體數據即臺上音量大于臺下約25%。筆者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演奏方法調整建議即適當增大內心聽覺的音量。希望這能對改善演出效果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注釋:
①參見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版《王錚,陳金京編著.建筑聲學與音響工程——現代建筑中的聲學設計》“響度”定義。
②參見百度百科“聲衰減”詞條。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美]露絲·史蘭倩絲卡.指尖下的音樂[M].王潤婷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俄]根納季.齊平.演奏者與技術[M].董茉莉,焦東建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附錄:
本文的分析材料主要來自筆者的碩士論文《論鋼琴音響在音樂廳各位置的差別——以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小演奏廳為例》,導師是周雪豐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