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偉
預習是指學生在新課講授前自己通過閱讀教材、獨立思考等方法,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對此心存疑慮,并且認為:預習后,新知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預習后,學生知道了上課內容,沒有學習動力和興趣;預習后,學生了解了本節(jié)課的相關結論,教師上課時還能講什么呢?……故而對于需不需要預習,爭議頗多。那么在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方法變革的背景下,對預習進行準確的定位就顯得非常必要。
新的學習方式下,還需要預習嗎?
為了切實了解一線教師對數(shù)學課預習的態(tài)度與看法,有學者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考慮到學校的地域及教師、學生的差異,為了使調查問卷具有一定代表性,選擇了4所學校(其中包括市、縣實驗小學,一般城鎮(zhèn)小學及農(nóng)村中心小學),發(fā)放調查問卷75張,回收有效調查問卷71張。
[\&需要\&不需要\&低年級不需要,
中高年級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
來確定是否需要\&人數(shù)(人)\&41\&8\&9\&13\&百分比\&57.7%\&11.2%\&12.8%\&18.3%\&] [預習]
筆者把教師對預習各種不同看法的原因分別進行了歸納。
一、贊成需要預習的教師約占57.7%
他們普遍認為:預習能預先掃清學習障礙,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拉近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距離;學習新知識慢的學生,預習能促使他們提前起步,超前學習,能為他們改進學習奠定基礎;通過預習為課堂教學、探究學習儲備必要的材料,如課前調查、資料的收集等;預習能提高閱讀數(shù)學課本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對預習持反對態(tài)度的教師約占11.2%
他們主要顧慮:小學數(shù)學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簡單易懂,通過預習基本能理解,預習后,很容易造成上課不專心聽講,反而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 預習后,有的學生一知半解,誤以為都知道了,對新課教學缺乏學習興趣,給課堂教學增加難度;小學生難以把握預習的要求,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的理解而不能及時糾正,先入為主,糾偏成為困難。
三、約12.8%的教師認為小學低年級學生不需要,中高年級是需要的
低年級數(shù)學內容知識點少、簡單,學生大部分能掌握,沒有必要預習。預習后,學生的思維容易形成定式,如算法多樣化的教學就得不到真正體現(xiàn)。中高年級預習能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做好學習的準備,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質疑,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約18.3%的教師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要視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
有的內容需要預習,有的則不需要。如簡單的計算就沒有必要,學生預習后,會模仿計算,對思維的發(fā)散不利。與生活有關的,學生又不是很熟悉的內容可以預習,或讓學生準備一些素材。認為需要預習的內容是較為抽象的或較難理解的,需要思考分析、記憶的,如有關概念的教學、應用題教學等。
綜上所述,不同的教師對預習的認識各不相同。我們認為,預習作為一種學習活動,是數(shù)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它是學生通過課前的閱讀、思考、分析甚至練習整理出第二天學習的重點,以便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知識點。這樣可以為順利學習新內容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故而在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預習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地為了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置的學習活動,而是為了讓學生發(fā)展得更好。
怎樣開展預習,才是有效的
新課程下的預習應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而不是僅僅為了掌握課本上現(xiàn)成的知識和結論,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憑借自身知識經(jīng)驗,自主探索,學會觀察、實驗、猜測、驗證、體驗和交流,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法、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初步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當然,預習的設計和實施,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具體的方法。
一、明確目標、具體指導,體現(xiàn)激勵性
案例1 “鐘表的初步認識”的課前預習布置
教師甲:請小朋友們回家后看著自己家里的鐘或爸爸媽媽的手表,說一說時間,有不會的可以向爸爸、媽媽求助。
教師乙:小朋友上課、吃飯、玩耍、睡覺……都要知道時間,離不開鐘表,可你們有仔細觀察過鐘表嗎?你知道鐘表面上都有些什么呢?它們又是怎么走的呢?你會讀上面的時間嗎?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問問爸爸、媽媽。把你了解的信息下節(jié)課和大家一起分享。
“鐘表的初步認識”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兩位教師對于預習的要求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甲只是籠統(tǒng)地布置,讓學生自己去看鐘表、認時間,缺乏指導。這樣的預習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會有什么效果。教師乙根據(jù)學生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提出預習要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并明確指出做哪些事情、怎樣去做。顯然教師乙的預習要求從目的、任務、方法等方面來說都優(yōu)于教師甲,同時還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突出重點,分層預習,體現(xiàn)靈活性
當然,預習的要求也不是說越詳盡、越仔細就越好。預習的要求和指導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等情況采取相應的方式和方法。預習的要求要有針對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預習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案例2 “乘法結合律”的預習提綱
1.讀:閱讀數(shù)學課本。找出重要的和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想:可先自己推導一遍,再與課本對照,弄清推導的來龍去脈。
3.補:在學習“乘法結合律”之前,回顧以前學的一些運算定律,例如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等。
4.做:選擇課后的練習來完成,檢測預習的效果。endprint
案例3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預習要求(兩項中任選一項):
1.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并思考在制作時需注意哪些問題。
2.自己收集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的實物,然后仔細觀察,它們分別有哪些特征?
從案例2的預習提綱可以看到教師十分認真,事無巨細都作出詳盡的預習要求,這樣就有效嗎?顯然,根據(jù)學習內容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提出預習任務及預習的方法,正是該預習指導所缺失的。如果改為:你知道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嗎?乘法分配律與以前所學過的運算定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能否舉例說明?這樣布置更明確、更具體。
案例3“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預習,根據(jù)教學內容以及中年級學生的特點,布置了比較靈活的預習要求(兩項中任選一項),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層次的發(fā)展。任務布置重點突出、切實可行。
三、因地制宜,靈活選擇,體現(xiàn)差異性
不同年齡段、不同的教學內容,展開預習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預習達成的目標也存在差異,可以讓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也可以讓學生實踐操作,還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等等。
案例4 “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口算 (進位)”
1.你能嘗試計算“24+6”嗎?跟爸爸、媽媽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2.再看一看書上是怎么算的?和你的計算方法一樣嗎?
3.和前面學習的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口算 (不進位)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
案例5 “認識人民幣”。
雖然學生對于元和角有日常生活經(jīng)驗,但單位間的換算仍然是個知識難點,可要求學生用學具練習換錢。
案例6 “利息的認識”
布置實踐體驗型的預習。請學生自己去銀行存錢,或者去銀行調查、收集有關“儲蓄”的信息。
故而,高效的預習,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能力、數(shù)學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由于年級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及指導預習方法上也應隨之發(fā)生變化,畢竟不同的預習任務布置,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
總之,預習在新課程新理念下應賦予新的內涵,使預習的目的不再單純地為教師的教服務,而更為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獲得全面的發(fā)展。讓預習成為數(shù)學學習的“美妙前奏曲”吧!
(責編 金 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