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玲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4-0195-01
任教小學英語至今近十個年頭,一直感覺課時不足,同行們也都在抱怨,那么多個單元,那么多的知識點,農(nóng)村小學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又不夠,也沒有語言環(huán)境,英語每周才三課時,如何能夠用。我們不斷地怨天尤人,或是不斷地加班加點,師生都是身心俱疲,問題卻絲毫沒有改善。去年,學校開展了"課堂效益年"活動,提出了很多新的或是更具體清晰的舉措與方法,意在提高各科的課堂效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并減輕師生負擔。經(jīng)過一年多的探究,我發(fā)現(xiàn)要想提高課堂效益,改善英語教學狀態(tài),重中之重還是要從了解學生入手下面我來簡單地談幾點。
1.提高認識,從改變思想到改變行動
雖然新課標提出已經(jīng)好幾年了,但我們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仍會不由自主地走回老路子,因為那條路太熟悉,走得太自然了。越是內(nèi)心急于上好課,教好知識點,就越是致力于如何講解,如何重復訓練。我的一位同事曾經(jīng)很苦惱地說過,總覺得自己課上得很精彩,重難點課前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把這些重難點都編成了兒歌、小幽默等等,費盡心機,學生也挺喜歡,可是練習時效果卻很差,學生仍舊是不會,問題出在哪里呢?
巴班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的最優(yōu)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yōu)化。"也就是說教學的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學生的學。同時教學的成果的評價標準也是唯一的,那就是學生學到了多少。一切的目的與標準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的,那么,我們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精彩講解"符合標準嗎?充分地多層次地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必須成為我們備課、上課、練習以及課后輔導的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過:"常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正所謂的"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教育的更高境界就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已知多少,遺忘多少,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多少,經(jīng)過教師的教學改善了多少……這些都是未知數(shù)的情況下,何談"授人以漁"呢?埃德加.福爾說:"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我們新時代的教師可不能連掃盲工作都做不好。
2.了解學生要滲透到方方面面
2.1備課。備課要備教材和備學生,這是眾所周知的,但一般來說我們所謂的備學生也只不過是了解到學生哪些單詞、句型是已知的,哪些單詞、句型是未知的而已。這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其一,已學的是否就是已會的,未學的是否就是未知的,這是不能通過教材設置,通過上課記錄或是教師的想象來判斷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差異,遺忘程度有差異,預習、復習狀況有差異,太多的差異性,太多的未知因素。學習每個新的單元之前,我會讓學生完成一張表格作為家庭作業(yè),此表格不但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學生對這個單元中相關新舊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了解已知及知道的程度,未知及困難的程度,而且能讓我知道每一名學生的不同情況,讓我對特殊情況可以進行及時的個別輔導。除此之外,表格還有一個很有價值的附加效果,那就是指導學生預習,幫助他們拎出單元重難點。例如:5A Unit2 A new house的預習作業(yè)用表如下:
1.課題
2. 關于課文(1). Whose house is it?(2). What's in it?(3). Is there a garden?(4). What's in her bedroom?
3. 列出課文中的生詞,覺得難的加*
4. 關于這個單元,我有要向大家介紹的
5. 在這個單元,我希望能知道
奧蘇泊爾說過:從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原理看,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介于許多學生課文都會背了,卻還不知道課題的情況,我設置了表格的第一部分。至于第二部分,既是為了了解學生通過預習能否理解全文,也是為了了解學生對新舊句型的掌握情況,以這個單元來說,問題1為反復使用的日常交際用語,問題3為上個單元的重點句型,問題2和4是本單元重點句型,但與上個單元句型同屬There be結構,一脈相承,無太大難度。學生只有通過預習才能發(fā)現(xiàn)生詞,只有經(jīng)過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他認為有難度的單詞,第三部分往往是我的預設與學生給出結果差別最大的一項,但經(jīng)過實踐的反復驗證,發(fā)現(xiàn)學生還是很了解自己的,這也給我的單詞教學帶來很多幫助。第四部分的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多途徑了解課文相關知識。第五部分可以增進師生溝通,倡導多思多問,學習中多問一個為什么也就多一份理解與興趣。
2.2課堂反饋。課堂反饋既要了解學生學到了多少,也要讓學生說一說對于課堂的感受。教師與學生互相給予對方一定的課后反饋、評價與對今后的要求或希望,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課堂。我一般將其設置為課堂作業(yè)和調查訪問兩個部分。首先針對本課時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作業(yè),批改中選取部分學生對其進行調查訪問,問題一般圍繞(1)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2)覺得自己哪里學得還不夠好?(3)喜歡這節(jié)課嗎?哪里能夠讓你較好較快地掌握知識?哪里還不夠好?(4)對以后的課還有什么要求嗎?
2.3練習設計與評講。課時有限,也不能為了教學就一味增加學生的學業(yè)負擔,練習必須做到少而精,講解更是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錯誤率高的題目。另外有困難的題目要在練習前加以輔導或提示。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深度認識教材,了解學生設計"精致"的聯(lián)系。(2)練習冊等所含題目要自己先做一遍,有難度的題目找?guī)酌麑W生試做看效果,選取部分題目給予學生做題指導。(3)分析各題錯誤人數(shù),選取重點題目評講,個別學生單獨輔導,了解其錯題緣由。(4)制定錯題集,將每次練習中錯誤率高的題目記錄下來,定期復習。
2.4其它方面。了解每一名學生,對他們的情況如數(shù)家珍,無論是在課堂問答,小組活動,任務設計,還是課后輔導等各方面都會讓你站在一個嶄新的高度,更效率更快樂地完成教學工作。
3.平等對待,互許尊重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過:"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會尊重他人。"教師愛護、尊重自己的學生,學生才會敬重教師。伴隨著尊重、理解與關愛的了解,會讓學生如沐春風,他們會更加得尊師好學,這會讓你的工作更加鮮活、生動,會讓師生更加親密,教學更加快樂。每個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由著他特有的個性,這些與他的學習是分不開的,它們影響著他的學習,影響著他的一生。了解需要放下身段,平等對待,從內(nèi)心理解,接受與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陶行知先生說:"真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