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思想品德課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起重要作用。在實施新課改,強調素質教育,保證學生全面發(fā)展,追求教育公平,實現(xiàn)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的形勢下,人們往往容易只重視統(tǒng)一的標準和最終結果的量化,而忽視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城鎮(zhèn)和農村在教育環(huán)境與條件上的差異。農村初中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上所面臨的困難往往被忽視,這些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由此導致的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
一、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面臨的困難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近年來農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相對于原有的局面來說,無論是在教育資源的整合、教學內容的挖掘、教育的深度、廣度上,還是在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觀念上都有了明顯的改變,教學方法方式的選擇、教與學觀念的更新上均與城鎮(zhèn)存在較大差距,而在統(tǒng)一的考試制度下,這些差異必然導致最終的教學效率的低下以及思想品德課程教育對學生思想和心靈影響力的下降。就個人的觀點來說,我覺得當前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主要面臨以下困境。
(1)農村學生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在義務教育體制下,農村小學教育普遍缺乏約束與壓力,加上農村小學師資力量的薄弱,造成初中階段學生入學成績差異較大,而且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學習水平和學習態(tài)度與方式的較大差距導致正常的課堂教學設計與規(guī)劃難以平衡,教學方法難以選擇,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2)農村學生的課外知識水平和信息來源難以滿足正常課堂教學的需要。在當前的農村學生中,由于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太多的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中考科目的學習上,忽視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非課本知識但又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極度匱乏,加上農村地區(qū)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有限,學生的知識儲存量難以達到教材的預設要求,使得教師的教學設想無法順利實現(xiàn)。
(3)主客觀原因導致學生學習目標迷失,態(tài)度不端正。有部分學生甚至學生家長認為農村孩子讀書前景不太好,難找工作,讀不讀書無所謂,同時大多數(shù)學生被開卷考試的形式所迷惑,認為反正到時候可以翻書尋找答案,老師課堂上所講的不過是書上的內容,平時聽課、看書、記憶純粹是多此一舉。因此他們忽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輕視老師的課堂教學。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所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制約著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制約著思想品德課對學生的情感和行為的影響力度。課堂教學需要反思,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直面困難,需要迎接挑戰(zhàn),需要我們探索發(fā)現(xiàn)解決困難的方法。
二、解決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1)教師要關愛學生,率先垂范,取得學生心理上的認同和趨向感。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出與輸入的過程,而是心靈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只有從心靈上喚醒學生,激發(fā)學生,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欲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父母、兄長的身份面對學生,關愛學生。要能夠原諒、理解學生因為自身年齡、心理、知識等因素導致的不足,少批評多鼓勵,少限制多引導,以此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2)引導學生重視思想政治課,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努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思想政治課有其自身的學習特點。所以我們教師在課堂內外,就應對學生加強思想政治學習重要性的認識的教育,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學習教材理論知識的重要意義,促使學生主動內化教育要求,增強學習思想政治的內驅力。
(3)著眼學生,結合實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也是參與者。學生的知識水平差異、學習習慣差異、認知水平差異作為客觀存在,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考慮和解決的現(xiàn)實基礎。教師應把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考慮學生的學情,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做到循序漸進,力求教學安排既照顧整體,又貼近學生實際水平與需要。
(4)創(chuàng)設情境,注重表達方式的改變,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農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課教學由于受到教學條件和教師水平的限制,難以完全依靠多媒體手段教學,也就難以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將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要求呈現(xiàn)給學生。比如在講授《兩代人的對話》一節(jié)內容時,進行教材中設置的活動“小冰與爸爸的沖突”時,我鼓勵學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將可能的結果分組表演出來,雖然沒有利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但在讓學生參與的同時,又以最便于學生形成認識、理解的方式將預設的目的實現(xiàn)。
(5)師生互助,深入發(fā)現(xiàn)挖掘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針對農村學生知識面狹窄,不能滿足教與學的需要的實際,教師要充當教學資源搜集整理的導演。這并不是要求教師一人包辦,而是要求教師合理組織和引導。教師要動員鼓勵學生合作分工,指導學生分類搜集,利用主題班會、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共享勞動成果。這樣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既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提高他們交流合作的能力,又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知識面狹窄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