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
【摘 要】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歷史已經超過了三百年,但是課堂教學中的美學則是新興的學科,也可以被稱之為是交叉學科,它是把教學論和美學理論作為學習的基礎,所以對它進行研究不僅有重大的理論價值,還有重大的實踐價值。漢語普通話的美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如果充分的把美學價值滲透到普通話的教學中,就會出現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它可以讓學生在對普通話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存在的美感,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愿意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并積極的通過對普通話的運用來創(chuàng)造出美的語言,從而使學生普通話的水平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效率得到提升,以此來實現普通話課程的推廣和普及的目標。
【關鍵詞】普通話;課堂教學;美學;滲透;探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普通話課程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可以通過規(guī)范性的語言來進行交流和溝通,以此來使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工作得到加快。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可以在普通話的測試過程中順利的通過,從而使普通話的完成情況符合從業(yè)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普通話課程最主要的目標很容易被忽略,錯誤的把讓學生可以在普通話的測試過程中順利的通過來當做核心的目標,從而讓普通話教學變成了在普通話測試過程中的附屬,也成為了應試的工具。由于以上的種種因素,普通話學習者往往會把學習普通話當做是被動的任務,從而沒有學習的興趣,就導致了普通話的水平不能得到提高。而如何讓學習者愿意學習并有效的運用普通話,使普通話水平得到提高是教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普通話中對美的理解與感受
眾所周知,美感并不是一成不變和不發(fā)展的,而理解是產生美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動,在面對美的事物時,你對美的事物理解的越深,獲得的審美情感也就更加的豐富。普通話是美的,但是如果不去理解的話,一直在漢語環(huán)境下生活并使用漢語的人就不會對其有深刻的了解,所以不能很好的去感受它。特別是在普通話教學過程中對語音的訓練,是非常單一乏味的,純語音教學根本就不具備美感。如果想要學生可以更好的對普通話的美進行理解和感受,就需要在課堂上充分的把普通話的美體現出來,但是這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有的環(huán)節(jié)。從教師教的方面來說,主要包括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甄選、對教學的設計規(guī)劃、課堂上的活動組織、教師的個人形象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等。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主要是對普通話進行充分理解、足夠欣賞、善于模仿以及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美的教學來說,為了可以順利的開展和實施課堂美的教學,就一定要完全的服從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這直接關系著對美的內容進行甄選和表現。
1.內容的甄選
在一般人來看,普通話教學過程中的語音教學,聽與練僅僅是掌握知識技能和反復訓練的一個過程,根本不存在什么美感。但實際運用中,一個通過精心挑選的詞或者包含所教內容的詩句,都可以把漢語的美有效的表現出來,以此激發(fā)學生對于美感的體驗,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進行模仿的欲望。
首先,在對字詞進行選擇時,漢語中有很多的同音字與同音詞,在進行字音講授的過程中,選擇不一樣的字詞就會讓人有不一樣的聯想,而有目的去對字詞進行選擇則會出現更好的審美效果。例如,同普通話中的單音節(jié)zhi對應的字有許多,如果選擇“趾、痣、痔”來進行教學,雖然不會對字音的認讀產生影響,但是能讓學生聯想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而選擇“智、知、值”就會有更好的效果。而“芝、智、志”則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同上,在對si的讀音進行講授時,如果選擇“死、撕、飼”的教學效果肯定沒有選擇“思、寺、絲”明顯。
其次,對優(yōu)美詩句的選擇可以更好的把漢語的美體現出來,例如在聲母的教學中在對翹舌音的發(fā)音進行講授時,可以通過朗誦《江南春》來進行練習,“千里鶯啼綠映紅......多少樓臺煙雨中?!蓖ㄟ^把江南的美景描寫成山水畫的詩進行優(yōu)美的朗誦和講解,不僅它優(yōu)美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走入畫中的美感,它自身所具備的音樂美也可以使學生的心弦被深深的打動,這首詩還兼?zhèn)淞似铰N舌音,所以在這首詩中對平翹音進行講授是事半功倍的。所以在對語音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對字詞進行精心的選擇以及選用包含所教內容的詩句和優(yōu)美的散文片段,會讓學生在美的陶冶下愉快的進行普通話發(fā)音學習,從而使學生的欣賞和閱讀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進行朗讀過程中對朗讀作品的選擇,有關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選擇。對測試朗讀作品來說,有很多的名家名篇都是膾炙人口的,還有很多的作品一直被選擇為小學或者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可以說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出現的傳世佳作。該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語言都可以被稱之為是美的,但是由于和測試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導致學生把它當成是負擔和任務,從而對它的美學價值有所忽略。面對這種情形,教師應該精心的選擇幾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來進行賞析,并對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作品的內容有更多的了解,再讓學生不斷重復的聽它的節(jié)奏和韻律,以此來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進而使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得到提升。
2.美的感受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對審美的世界進行理解,就要有更強的感知美的能力。但是在目前人對于美的感知,還主要停留在依靠聽覺和視覺進行感知的階段。通過心理學進行的實驗和研究表明,美感和聽覺形象兩者之間有著最直接的情感呼應聯系,這樣就可以讓聽者的心弦得到迅速的撥動。而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其主要內容包含了聲母、聲調、口語表達、語流音變、韻母、音節(jié)以及短文閱讀等幾個方面。在學習語音的過程中,需要在正確聽辨的前提下進行反復的訓練,以此來更好的把握讀音,而聽是學習普通話的根本。在聽的過程中,傾聽人的聽覺器官必須要對說話人的語音(聲、調、韻、語氣、輕重讀、語流等)來快速的做出反應,并對此進行評價和品位,以此來確定是否要進行吸收和效仿。
借助外在形式(節(jié)奏、停頓、輕重音、語速、語調等)來對包含著深厚的人文性、審美性以及情感性的詞句來進行有效的表達,以此來激發(fā)出傾聽者的審美,與此同時,這種美的感受就會把學生的學習欲望更好的激發(fā)出來,從而為讓他們提高學習興趣打下扎實的基礎。聽美既能豐富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還能讓學生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以此來使學生的聽力以及話語品評力得到提升。傾聽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事物進行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具體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讀的美,還要選擇美的內容。
二、普通話中對美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
學生在對美進行理解和感悟的同時,就會自然的出現學習和效仿的心理。而在普通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對這方面有很大的要求,它要求學生要模仿正確的發(fā)音,并在不斷模仿的過程中來對發(fā)音的要領進行理解和掌握。但是,正確的發(fā)音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問題,對發(fā)音的要領有足夠的了解,并不能代表可以在實際語言的環(huán)境中對其進行正確的運用。在方言中還缺少著很多的語音,為了可以更好的運用這些語音,需要對音節(jié)所對應的字詞進行反復的記憶,還要對固定的語言表達定勢不斷的進行練習和糾正,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語音表達習慣。例如,對于方言中不包含翹舌音的一些學生而言,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對正確發(fā)音的要領進行足夠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對平翹舌音缺乏區(qū)分性的記憶,在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平翹舌不分的情況。但是記憶和運用之間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即明明記憶里知道字詞準確的發(fā)音,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錯誤不斷,這就需要學生不斷的進行練習和自我糾正,把普通話語感培養(yǎng)完成后,才可以運用自如。
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進行深刻理解的同時,就會出現把語言活化的心理,也就是說通過聲音、韻律以及節(jié)奏等對書面語言進行表達的心理,在對朗讀作品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如任務一樣的被動式閱讀,從而使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得到提升。
對文學作品進行誦讀的過程中,對美追求的重要前提是讀準字音。學生如果要想把作品讀美,一定要保證字音的準確,并在對文學作品進行不斷的朗讀和糾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字音記憶得到提升,還可以使字音的正確運用能力得到提高,為了使方言表達定勢被克服,從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語音表達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對文學作品中的美進行表達的過程中,只有正確的運用字音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內容結構以及體裁的充分把握來對作品的感情基調進行確認,并在這個基礎之上使用準確的技巧來進行朗讀,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有聲的語言來把文學作品的美盡情的表達出來。在對抒情性的作品進行閱讀時,對于感情基調的掌握是尤為重要的。例如在測試中運用《白楊禮贊》,作者茅盾用崇敬之情來對白楊樹進行熱情的贊美和歌頌,它的感情基調必須是高亢激昂的,但感情是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
在前面我們說到了朗讀技巧,而朗讀技巧主要有吐字、輕重讀、發(fā)音、停頓等。正確的對技巧進行使用,需要學生充分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內容結構和感情基調,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實現美的意義,真正的把作品的美體現出來。
對文學作品進行美學意義的朗讀,既能讓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運用普通話讀音,還可以使他們的感悟能力、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以及欣賞能力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對文學作品的內容、表達方式以及感悟進行充分的理解,還可以使他們寫作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三、結語
通過對漢語美的感受,到實際應用,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漢語美的感知能力、欣賞能力以及創(chuàng)作的能力,還可以讓他們的審美心理體系得到完善,從而使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課堂美在進行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是復雜多樣化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實踐。在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在普通話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不只是課堂美的創(chuàng)設,對于校園文化以及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課堂開花,課外結果)也是同樣重要的。在普通話的學習中,通過課堂美的創(chuàng)設與教師的指導點撥以后,是否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績,主要取決于學生在課后的自主學習、課外普通話運用的氛圍以及校園文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李鵬.論高校美學實用化教育的范疇與途徑[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2]李亞群.配合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口語交際實踐教學新途徑[J].吉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1)
[3]李李蘭,王曉亞.口語水平測試視野下的普通話教學芻議[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4]于曉欣.淺談應用寫作教師的實踐環(huán)節(jié)[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
[5]李秀紅,楊德勝,靜進,鄭娟,羅丹,王馨,李雁蕓,黃敏園,張曉嵐.粵語與普通話大學生的普通話語音加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07)
[6]高美紅.論語言素質及其培養(yǎng)途徑[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2)
[7]楊榮根,宋顯銳.重視實驗,促進教學和科研——淺談高校實驗與教學、科研的關系[A].海峽兩岸力學教學—教學經驗與教學改革交流會論文集[C].2002
[8]杜文霞.“普通話教學與測試互動性研究”探索一研究[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04)
[9]陳莉莉,陳春松.電子備課,如何做好這道時髦“菜”[N].常州市新北區(qū)安家中心小學,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
[10]張鐵慶.探討高中語文課文中幾種美的形態(tài)與教學的關系[D].云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