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
摘要:目前我國處于社會的急劇轉型期,農村利益的沖突加劇及農民利益意識的增強導致了大量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隨著新時期農民利益意識和權力覺悟的蘇醒,這些群體性事件在訴求目標方面具有一定的維權性和政治性。鑒于我國處于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屬于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的農村群體性事件事關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及至整個中國政治社會的穩(wěn)定。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這類群體性事件時,應從維護農村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高度,以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合理應對,通過法律等方式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農民負擔;征地;維權
中圖分類號:D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45-02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的急劇轉型期,利益的沖突和矛盾的顯現(xiàn)甚至激化,導致了大量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同時隨著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深入農村,農村群體性事件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及特殊的原因。本文準備關于此類事件的原因做簡單分析。
一、農民維護經濟權利的需要
中國農民在少數(shù)利益先覺者的宣傳下有了一定的權利意識,并與自身生存狀況相聯(lián)系,舉起了“維權”的大旗。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們首先意識到經濟上的權利,尤其與自己貼身利益相關的財產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研究人員說“近年農民信訪中,約半數(shù)涉及土地承包權被侵犯問題”。據(jù)統(tǒng)計,全國失地農民總數(shù)目前有4000多萬人,因征地引發(fā)的農村群體性事件已占全國農村群體性事件的6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失地農民為維護自己的財產權成為了農村群體性事件的主力軍。土地之于農民,如水之于魚,土地的收成是農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來源,是家庭生活保障最基本的經濟基礎,是農民最后一道生活安全保障。強征農民土地又不對其進行安置,使之成為種田無地、就業(yè)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農民”,他們游走于城市和鄉(xiāng)村的邊界,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wěn)定的不穩(wěn)定因素,容易引發(fā)群體性事件。
“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是農村群體性事件中農民的口號之一,表明農民有了一定程度的利益意識和權利覺悟,侵犯農民的土地(財產)利益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以致引發(fā)社會不穩(wěn)定。而有些地方政府專斷農民的土地經營權,通過行政手段制定農民或農業(yè)組織必須種植某一作物,在播種面積、農產品銷售數(shù)量和品種上定指標、定任務,要求農民將生產的農產品出售給指定部門。農民經營自主權是目前鄉(xiāng)村家庭的最基本的權利,而政府強行干預致使農民財產利益喪失,更加導致了政府與農民關系的白熱化。
二、農民維護自己民主政治權利的要求
鄉(xiāng)鎮(zhèn)作為國家最基層政權,是社會公共權力的組成部分,屬于政府組織的范疇,而村莊只是國家基層政權組織,屬于社區(qū)的范疇。正因為二者在政治意義上的不同,在我國實行的是“鄉(xiāng)政村治”,同時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后,我國的農民完成了身份上的一個轉變,成為了“村民”,獲得了經濟上的自由,而公共參與也就成為了村民在事實上可能實現(xiàn)的一項法定權利。引發(fā)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是村民在公共參與路徑上的不暢,制度化參與沒有結果,只能訴諸于非制度化參與,先是消極抵制,怨憤難以疏導的前提下,再承受不合理壓力即發(fā)展為積極抗議,造成農民集體行動對抗基層政府。
村民們集體行動對抗鄉(xiāng)鎮(zhèn)政府提出的口號之一就是“村務公開和民主理財”,從口號中可以看出,村莊事務的透明性及民主性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村務公開是民主監(jiān)督的核心,又是實施村民自治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運行中,村務公開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原因多種。首先一種是村民不很關心村務狀況。據(jù)調查,65.4%的村民不知道村務公開欄,51.9%的人不怎么關注村里的財務狀況。這反映出目前村民們雖然利益意識和民主覺悟有所提高,但村民們的利益、民主要求還不是很明確。另一種原因即村務并不公開,有些村莊甚至沒有村務公開欄,即便是有,也常年不更新內容。村財務的“地下狀況”,便于村干部謀取私利,大吃大喝,假公濟私等,所以村干部們更樂意甚至有意識的隱瞞財務狀況,而這就為村民非制度化參與埋下了隱患。
村民們的民主要求還表現(xiàn)在村莊公共事業(yè)諸如水利設施建設、村莊道路維護等情況。當前國家無力為村莊提供完善的公共設施,因此,要依賴村莊本身的資源能力及其組織方式來滿足對于公共設施的需要。大部分村莊是由村干部根據(jù)自己的決定來強制村民集資、出工,但村干部決策可能存在以公謀私、貪污受賄的行為,而且也缺乏將自己的決策貫徹下去的能力,同時關系到村民收益先后和多少的不同,很容易造成村民的不滿情緒。所以針對村莊公共事業(yè)狀況,學界提出了“一事一議制”,把村民納入制度化參與的路徑,為村民構造自身利益提供了可能。但在實際運行中,村干部們?yōu)榱藗€人利益,同時也因其習慣于拍板決策,壟斷且覆蓋全部村務,又不能給村民們帶來預期利益,甚至加重農民負擔,損害農民貼身利益,引起了村民的強烈不滿,繼而有了進一步的參與要求和民主要求。
“村務公開,民主理財”是在民主政治大背景下村民們提出的合理維權要求,《村組法》的頒布為基層民主提供了法律保障,關鍵在執(zhí)行過程中基層干部及其村莊代理人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還權與民,這是消除農村群體性事件政治隱患的根本途徑和有效方法。
三、政治觀念及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導致利益沖突
農民上訪、請愿、示威進而有組織抗爭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有著深刻的政治觀念、體制方面的原因,以及本不完善的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但歸根到底是利益沖突的加劇及至尖銳。社會轉型期,村干部、先富裕起來的人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干部成為農村權勢階層,而分散的農民則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農村權勢階層處于權力和其他資源的壟斷地位,同時,國家實行了“切塊包干、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是縣鄉(xiāng)政府及其各部門從單一的國家利益體系中分化出來,因此,那些個人修養(yǎng)不高者就會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用手中權力直接、間接地為自己謀取私利,加重農民負擔,向企業(yè)和農民攤派,轉嫁財政危機,致使矛盾尖銳化且表面化,干群關系緊張,農民對抗情緒上漲,發(fā)生群體性事件。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民負擔居高不下,使農民產生強烈的經濟剝奪感,同時民主政治方面,制度化的公共參與得不到實現(xiàn),甚至還受到基層政府的打壓,使農村基層政權的合法性受到懷疑。隨著農民政治權利意識的增長,農民對自己利益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有著公共參與的強烈要求,進而形成帶有政治訴求的群體性事件。我國農村群體性事件基本上屬于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因此,不能條件反射似地扣以“作亂”的帽子,更不能動不動就采取“反恐”手段或專政手段予以嚴厲處置,這樣只會激化矛盾,使事態(tài)擴大升級。農村群體性事件實際上是一種強烈的民意呼聲,應該看到其中的積極意義。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從根本上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wěn)定,所以,必須從維護農村社會穩(wěn)定的高度,以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合理應對,通過法律等方式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依法保障公民的表達自由,注意疏通合法的民意表達渠道,健全和完善正常的緩和沖突、化解矛盾的機制。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與變化,我們不容忽視!
[責任編輯:白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