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如果說民族樂中嗩吶是情感的延伸、打擊樂是情感的宣泄,那么板胡就是民族樂情感的源泉,它就像獨特的嗓音把音樂詮釋得更加唯美,善于表現(xiàn)歡快、明朗、高亢、激昂的情緒,它不僅是器樂曲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獨奏樂器,而且在地方戲中更占有獨特的地位。
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xiàn),在胡琴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樂器,因琴筒膠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幾百年來,板胡流行于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地,為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評劇、豫劇、山東萊蕪梆子、呂劇、晉劇、郿鄠、秦腔、蒲劇、蘭州鼓子和陜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陜西、甘肅和山西等省最為普遍。
板胡不同于京胡的高亢張揚,不同于二胡的低回凄美,在詮釋戲曲聲音特質(zhì)時顯得恰到好處,既委婉又圓潤,像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在襯托演唱者的聲部方面顯得渾然一體,沒有任何瑕疵,很多音樂家就是因為這一特點,將之用做襯托唱腔。絲毫不夸張地說,有板胡的襯托,演唱者如水載舟,不但演唱的時候氣定神閑,而且可以通過板胡的柔美激發(fā)自己的演唱張力,達到板胡與演唱者之間相互激發(fā)的作用,使唱腔更美、音樂更動聽。
在一些特定的戲曲中,利用板胡加以敘事也是音樂人很常用的一個表現(xiàn)手法。在演唱者陳述一些情感往事的時候,背景音樂大多選用板胡來完成。之所以選用板胡是因為板胡的音質(zhì)不噪,非但不會破壞氣氛,還會襯托人的心意,將情感豪無保留地表達出來,從而打動觀眾的心。在觀眾慨嘆作品感人的時候,他們可能未曾想到,正是板胡在其中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才使他們心潮澎湃、聲淚俱下,板胡就像情感的催化劑一樣打動著觀眾的心。
在民族戲曲中,各種樂器都承載著自己的責任,但我覺得板胡的作用是最獨特的。
首先,板胡這件樂器在戲曲中要表現(xiàn)出沁入人心的細膩情感,通過抑揚頓挫的演奏技巧,表現(xiàn)演唱者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無論是托腔保調(diào)還是間奏過門的演奏,都要和演唱者的情感相得益彰,完美呼應(yīng),這才能體現(xiàn)出演唱者的細膩情感,板胡與演唱者的情感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在整部戲曲作品的全部過程中,板胡都貫穿始終,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情感的襯托、托腔與間奏的配合,板胡都扮演著重要的音樂角色。恰如其分的板胡伴奏,會對唱段和演唱者起到烘云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使觀眾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與唱段的喜怒哀樂,深得其味,百聽不厭,這就是板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一代代藝術(shù)家的鉆研探索中,屬于板胡的曲目越來越多,板胡名曲《紅軍哥哥回來了》這一西北特點很強的樂曲,演繹起來惟妙惟肖,充分展現(xiàn)出板胡的獨特風格?,F(xiàn)在,板胡也漸漸成為民樂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獨奏樂器,并為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
(作者系蘭州戲曲劇院演奏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