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藥婧瑤
“移動”的球場不變的初心
文/圖 藥婧瑤
“盯緊!盯緊!注意邊路防守,不要放松!”這位皮膚黝黑,不斷地在場邊進行指導的教練員名叫竇志剛,是河南省實驗中學一名普普通通的體育教師,也是2014年中學生足球錦標賽河南省實驗中學的帶隊教練。
竇志剛從小就非常喜歡踢足球。那時候,足球的場地、設施遠不如現在,只需要找一片大空場,把兩個書包或磚頭在場上一擺,球門、球場就有了,大家便一擁而上,迫不及待地開始踢足球比賽。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舉動,孩子們把大大小小的“球場”裝進了書包里。今天這個球場被其他人占了,孩子們還可以隨時“建造”另一個,“移動的球場”成為了孩子們每天放學后的必去場所。
在這種氛圍中,竇志剛對足球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中學時他就參加了學校的足球校隊,踢球的陣地也漸漸從“移動的球場”升級到校園里固定的土操場中。雖然他沒有參加過足球的專業(yè)培訓,但這并沒有太多的影響到竇志剛對足球的學習和領悟能力。上大學以后,竇志剛仍放不下足球,于是就報考了大學的足球專項,并將對足球的熱忱延續(xù)到之后的事業(yè)當中,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術出眾、品學兼優(yōu)的足球特長生。
竇志剛在校執(zhí)教已經有13年了。如今,學校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硬件設施,足球場地也變?yōu)榫G色的草坪。雖然“移動的球場”已不復存在,只能封存于竇志剛學生時代的模糊回憶中,但是他對足球的潛心篤志已經化成一股無形的力量,不斷推動著他在足球道路上堅定、勇敢地前進。
竇志剛,1997年本科畢業(yè),中學高級教師。2002年開始帶領河南省實驗中學高中男子足球隊,2009年被河南省教育廳和河南省體育局授予“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先進工作者”稱號,多次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練員。
促進校園足球發(fā)展:實戰(zhàn)出真知
專訪河南省實驗中學高中足球隊教練 竇志剛
河南省實驗中學初、高中各一個隊。每年面向鄭州市的小學、初中挑7~8個人,使每支足球隊至少有21個隊員。以前足球隊每年只招收6個人左右,這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初、高中分別組成一支22人的參賽隊伍都很困難,而且在每年的全國比賽中,對手的平均年齡可能比我們高,我們不占有優(yōu)勢。
現在,校園足球受到很大的重視,這些問題都在逐漸改善。由于我們學校體育項目比較多,有男子籃球、女子籃球、田徑、足球共四個項目,成績在河南省處于領先地位,在全國基本都處于前八名,因此,每個項目的招生人數需要相互平衡、兼顧。目前,得益于校園足球在全國的大力開展,我們學校足球項目每年在招生名額的分配上增加到8個,保證河南省校園足球的穩(wěn)固發(fā)展。
在不影響學業(yè)的情況下,我們一般在課余的時間安排學生訓練,每天訓練2個小時,一周5、6次。雖然訓練時間不多,校隊的孩子們也沒有經歷過專業(yè)的技能訓練,但他們對足球的領悟上未必就比專業(yè)隊員差。其實足球的學習需要一些天賦和領悟能力的,他們都在這方面進步很快。
家長最開始讓孩子踢球是想強身健體,后來他們發(fā)現踢足球還可以讓孩子通過足球特長升入一些重點初中、高中甚至大學。因此很多家長都是基于這個目的讓孩子踢足球的。對于考上好學校的學生來說,家長、教練肯定都很高興,但是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孩子們呢?他們是不是“家里蹲”了?以后的出路怎么辦?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增加一些招收足球專業(yè)的院校,比如清華、北大以及985院校、211院校。如果這些學校每年招收足球特長生,把指揮棒立起來,對高中、初中、小學起到一個指引的作用,讓踢足球的孩子們看到未來的出路和努力的方向,這對孩子家長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也是一個推動校園足球發(fā)展的途徑。
校園足球中,競技功能不是第一位,教育的功能才是首位。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在踢球過程中如何做人,怎么樣去團隊協(xié)作、尊重對手、尊重裁判。
目前從每年的賽事數量來看,孩子們打比賽的機會少、場次少。其中,高質量的比賽更需要增加。全國錦標賽最多打7場,“協(xié)會杯”最多打7場球,“足校杯”能打4、5場。2014年,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帶隊去打“北京杯”,又打了5場比賽。這么計算的話,一年里隊伍踢高質量球的場次最多不會超過20場。
初中的賽事就更少了?,F在小學基本踢7人制或10人制的比賽,初中是10人制到11人制比賽的銜接,因此校園足球中初中階段的發(fā)展特別重要。但比較可惜的是留給初中的足球比賽屈指可數。所以,我們初中隊想踢比賽時,教練只能通過聯(lián)系女足,或是和水平稍弱的高中隊伍去踢。
比賽就是實戰(zhàn),是一種對平時訓練的檢驗和提升。所以我們想爭取更多的比賽機會。比如在2014年的北京杯國際中學生邀請賽中,韓國、日本、美國、印尼、臺北派出的隊伍實力都很強,和他們比賽受益良多。
我們和國外的差距主要在于比賽的節(jié)奏,國外隊伍的比賽節(jié)奏特別快。只有經過國際比賽的鍛煉,達到相應的層次,才能有所提高。比如李娜、彭帥始終在網球最前沿的水平上比賽,她們就會適應這種節(jié)奏,所以我們應該多舉辦國際性賽事。像人大附中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好,把人“請進來”的同時,自己的隊伍也需要“走出去”。希望教育部、中體協(xié)能夠多創(chuàng)造這種國際間交流互訪的機會,讓我們也多出去看看,多與外國的對手交鋒,這樣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讓未來充滿希望:政策導向需明確
竇教練表示,前不久的一件事讓他頗為感動。原足球隊的隊長,也是唯一一名考入北京大學的隊員,在前不久準備結婚。這名學生是竇教練最得意的門生,他在邀請竇教練參加婚禮時說,一定要在自己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有竇教練為他見證。
看到曾經的學生學有所成、成家立業(yè)的時候,竇教練感到非常的欣慰。站在眼前的已不僅是那個踢著足球、揮汗如雨的學生,而更像是自己盡心盡力、培養(yǎng)多年的孩子。這種特殊的情感不光讓竇教練深有體會,還存在于很多一線體育教師的心中。他們有的在大城市的知名中學任教,有的在農村中不起眼的學校里輔導,不圖名、不圖利,只有一個簡單的愿望:希望他們帶領更多的體育特長生進入優(yōu)秀的高等學府,給學生一條通往未來的光明之道路。
對于家長、學校、教師共同關心的足球特長生升學的問題,竇教練也有自己的看法。
“個人認為應當在高水平運動員的考核上有所改變。比如,各個省組織專家測試組,對每年報考的高水平運動員進行評定,考核運動員是否具有一定的足球技術和水平,通過測試予以證明的學生,才可以憑借證明去各大高校進行學校的專項測試,而不應該用整個隊伍的成績來衡量一名隊員的水平,讓學生個人的升學受到影響?,F在,很多學生拿到一級證就像拿到了‘免試金牌’,認為自己就不學習了,那么進入了大學后如何進行教體結合,如何學好文化課,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p>
由此看來,免試政策仍存在些許問題。在日后的大環(huán)境中,如果能有更多的大學生通過“文化課+體育成績”的方式進入到高等院校,就能讓家長和學生看到更多的機會和希望,讓學生們有更強的動力向目標奮斗。
隊伍部分成績:
2014年2月,中國中學生足球協(xié)會杯,獲得初中組亞軍、高中組第四名,前鋒蔣棣被評為最佳射手。
2014年5月,第18屆全國足球學校杯獲男子U17季軍。
2014年7月,在河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中獲高中組、初中組雙冠軍。
2014年,北京杯國際中學生足球賽獲高中組第七名,初中組第六名。
2014年10月,中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獲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