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河南大學中原發(fā)展研究院,河南 開封 475004)
經濟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經濟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馬克思是千年偉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包涵著豐富的經濟增長理論,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論證革命的學說,但這里的革命不是主觀的愿望,是建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運動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既是革命的理論,也是經濟發(fā)展的理論。
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階段的不同,人們對于財富本身的看法及關于促進資本主義財富增長的力量也有所不同。恩格斯指出:“國民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yè)擴展的自然結果,隨著它的出現,一個成熟的允許欺詐的體系、一門完整的發(fā)財致富的科學代替了簡單的不科學的生意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關于“財富增長”的學說沒有區(qū)別人類社會的一般的經濟增長與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沒有區(qū)別“財富的資產階級社會形式”和“財富的一般形式”及其“物質內容”。例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從“分工”開始著重研究促進一國財富增長的各種條件,揭示國民經濟財富增長的決定因素;大衛(wèi)·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重點研究“資本主義財富”即“利潤”的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馬克思恩格斯在最初建立政治經濟學的時候,就明確的區(qū)別了“財富”增長的各種不同社會形式和社會性質,并把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結合起來,進而形成了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根本對立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經濟是生產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到,“因為人們在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這兩個范疇上強調的并且作為特征提出的,不是經濟,即生產過程本身,而是不同生產當事人或生產者之間的同經濟相適應的交易方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頁。]。因此,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所說的“經濟”,往往也指的是“生產”,反之亦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所說的“經濟增長”首先也是“生產”的增長和發(fā)展。而生產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考察其生產的目的是不同的。
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在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fā)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頁。]“勞動過程,就我們在上面把它描述為它的簡單的、抽象的要素來說,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頁。]從人類社會所共有的、最一般和最簡單的意義上來說,勞動過程也就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其中“使用價值”既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服務”。有的學者認為對于馬克思所使用的生產力的概念,應按照不同的場合分別作出不同的理解,把生產力區(qū)分為以下三個級別或層次:第一,生產資料,或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物質生產力,人們在以往的生產活動中已經獲得的可以用于新的物質生產過程的既得的物質力量;第二,勞動的生產力,包括“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和“勞動社會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其中勞動的自然生產力指的是在社會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無須經過生產方式的變革,勞動者就已經具有的生產能力,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指的是通過變革勞動的方式和方法,在協作和分工中產生出來的一種新的勞動生產力;第三,最廣義的社會生產力,亦即從人們的全部社會活動及其方式中產生的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力量,還包括科學,科學生產力仍然是體現在生產資料和勞動中的。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是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理論包括“一般”、“特殊”、和“個別”,在此就相應的介紹:“一般”意義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一切社會形態(tài)的經濟增長都是財富本身或其內容的增長,把經濟增長歸結為“生產力”本身的“增長”或“發(fā)展”。經濟增長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本質上是實現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個直接結果,經濟增長從結果的物質形態(tài)看,雖然可以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和技術,不斷積累和擴大社會的物質財富,不斷改善產品的質量,以及不斷增多和完善各種服務,進而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如果只就過程的物質內容上看,除去了生產的各種不同的社會性質和歷史形式,深入到運動過程得以維持、物質文化成果不斷增加的深刻原因內部來看,那么一切的社會經濟增長,都是一個現實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過程。生產力的發(fā)展能從根本上回答和解決經濟增長過程中用什么生產和如何生產出日益增多的社會財富的問題。馬克思:“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總的說來,在除去生產的社會形式的情況下,生產力的提高是人類社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實質。馬克思的經濟發(fā)展理論認為,從人類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任何社會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說到底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手段,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解放是經濟發(fā)展的最終目標。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階段,也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進行的,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成就“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頁。],馬克思通過《資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進而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fā)生、發(fā)展和必然滅亡的規(guī)律,這里還蘊含著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和發(fā)展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具有二重性的特征,即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頁。]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動力,即不斷的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以擴大剩余價值的生產,概況了資本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即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一般規(guī)律,“社會的財富即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guī)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yè)后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一些相同原因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產業(yè)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yè)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guī)律?!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頁。]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制約機制,馬克思對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的分析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實現增長條件的分析。馬克思在一系列假設的前提下對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進行了分析,得出,社會再生產要順利進行,社會總資本的各個組成部分就必須在價值和實物上得到補償和實現,如果第I部類的生產大于全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則會使生產資料產生過剩,如果第II部類的生產大于全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要,則會使消費資料過剩,兩大部類要按比例協調發(fā)展,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第一次詳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趨勢是一般利潤率下降的規(guī)律,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此規(guī)律是衡量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建立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基礎上的,“如果我們進一步假定,資本構成的這種逐漸變化,不僅發(fā)生在個別生產部門,而且或多或少地發(fā)生在一切生產部門,或者至少發(fā)生在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因而這種變化就包含著某一個社會的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變化,那么,不變資本同可變資本相比的這種逐漸增加,就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在剩余價值率不變或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一般利潤率會逐漸下降。而我們已經看到,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從而同被推動的總資本相比,會相對減少,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guī)律。這只是說,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內部所特有的生產方法的日益發(fā)展,一定價值量的可變資本所能支配的同數工人或同量勞動力,會在同一時間內推動、加工、生產地消費掉數量不斷增加的勞動資料,機器和各種固定資本,原料和輔助材料,——也就是價值量不斷增加的不變資本??勺冑Y本同不變資本從而同總資本相比的這種不斷的相對減少,和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一回事。這也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另一種表現,而這種發(fā)展正好表現在:由于更多地使用機器和一般固定資本,同數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可以把更多的資料和輔助材料轉化為產品,也就是說,可以用較少的勞動把它們轉化為產品……因此,本章開頭假設的序列,表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際趨勢。……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fā)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這并不是說利潤率不能由于別的原因而暫時下降,而是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證明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價值率必然表現為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237頁。]馬克思也深刻的揭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資本主義農業(yè)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例如北美合眾國,越是以大工業(yè)作為自己發(fā)展的基礎,這個破壞過程就越迅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頁)。
馬克思在對經濟發(fā)展的研究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發(fā)展也進行了論述,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要“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在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機器的作用范圍將和在資本主義社會完全不同?!盵《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4頁。]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一方面,個人特別是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勞動產品的主人,不再受資本的奴役。“盡管在其自發(fā)的、野蠻的、資本主義的形式中,也就是在工人為生產過程而存在,不是生產過程為工人而存在的那種形式中,是造成毀滅和奴役的禍根,但在適當的條件下,必然會反過來轉變成人道的發(fā)展的源泉?!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3頁。]另外聯合起來的個人成為社會生產與經濟發(fā)展過程的主人,他們自主地從事生產而不再受生產工具與自發(fā)的生產過程的支配?!暗S著基礎即隨著私有制的消滅,隨著對生產實行共產主義的調節(jié)以及這種調節(jié)所帶來的人們對于自己的產品的異己關系的消滅,供求關系的威力也將消失,人們將使交換、生產及他們發(fā)生相互關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頁。]“而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條件和社會全體成員的生存條件的革命無產者的共同體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各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發(fā)達的生產力為前提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3頁。]“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頁。]馬克思指出,未來社會的基本原則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指出:在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更高級的社會中,“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從以上可以看出,馬克思把個人的全面和自由發(fā)展與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和財富源泉充分聯系在一起。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商品”、“價值”、“資本”和“利潤”等等這些“資產階級財富”的增長,混同于“財富的一般增長”,就更談不上了解和懂得“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趨勢。而馬克思恩格斯明確的區(qū)別了“財富”增長的各種不同社會形式和社會性質,對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有著豐富而深刻的論述。按照馬克思經濟發(fā)展理論的若干概述,財富的增加或經濟增長,特別是以“商品”、“貨幣”、“價值”和“資本”等“財富的社會形式”的增加,并不是經濟發(fā)展本身,只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衡量人的能力發(fā)展程度的一個方面的指標。同時馬克思還認識到物質財富的積累即經濟增長對于經濟發(fā)展即人的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任何社會不管其生產方式的社會性質如何,實現經濟的增長和發(fā)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標之一,這也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永恒動力。只是它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代具有不同的歷史性質和形式。雖然馬克思高度重視經濟發(fā)展的一般物質屬性,但他明確反對把政治經濟學變?yōu)檠芯课镔|生產一般特征的科學,他一再強調政治經濟學不是商品學、工藝學,而是研究生產的社會形式及其生產關系的社會科學。本文通過對馬克思關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理論若干論述進行了綜述,指出按照馬克思經濟學方法中的“一般”、“特殊”和“個別”的邏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理論,也包括“一般”、“特殊”和“個別”這樣三個不同的層次并且正是在通過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過程的分析中,進一步展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類的經濟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發(fā)展理論為指導,探索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有效的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促進中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fā)展。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思格斯文集 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