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銘 肖志源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我國高校貸款主體行為分析及貸款風險防范研究
劉錦銘肖志源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廣東珠海519090)
摘要:伴隨高校擴招的是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大部分高校通過長期大額的銀行貸款來填補資金缺口,負債辦學已然成為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與此相對應的是非理性的盲目貸款不僅使高校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也增加了銀行的信貸風險。本文通過對高校貸款三主體的行為進行分析,從行為分析中找出貸款風險存在的原因及傳導機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高校貸款;主體行為;風險防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高校原有的收入渠道和財政撥款已經滿足不了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大部分高校為解決發(fā)展資金的束縛,普遍采用向銀行不斷大規(guī)模貸款的方式。在高校貸款的過程中,由于高校對貸款風險的認識不夠,銀行對這部分的監(jiān)管不夠完善再加上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推動作用,都使得高校得到的貸款超出其償還能力,壞賬也是時有發(fā)生,使得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高校貸款問題。
一、我國高校貸款現狀
隨著20世紀末高校大規(guī)模的擴招,一方面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但另一方面政府財政投入并未能隨著高校的擴張而增長,在高校學費上漲空間、其他收入有限的壓力下,向銀行貸款呈現野蠻生長態(tài)勢,總結來說我國高校貸款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貸款金額大且期限長
高校貸款與一般企業(yè)貸款相比,具有金額大、期限長和利率低等特點,這是因為高校所貸資金大部分是用于學校的基建,尤其現在很多高校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熱衷建新校區(qū),對這部分高校來說對資金的需求量大且占用的時間相對會比較長。同時,由于高校不同于一般企業(yè)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的,它的公益屬性也使得銀行在對高校發(fā)放貸款的時候,利率會低于一般企業(yè)的貸款利率。政府為了支持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給高校提供的周轉資金貸款利率也會低于市場利率,甚至對于預算內項目還會實施貼息貸款的方式。
(二)貸款結構不合理
貸款結構不合理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籌資金占建設項目資金的比例太小,二是現行的貸款較多采用的是滾動借貸?,F行高校向銀行申請的貸款分兩種,一種是流動資金貸款,主要滿足的是高校的日常運營等資金需求,這類貸款的特點是期限短、流動性強,資金使用靈活使用率高等,利率也相對市場利率低;另一種是項目貸款,與流動資金貸款相比這類貸款的特點是期限長、流動性較差。但不管是流動資金貸款還是項目貸款,高校的自有資金占總資金的比例較低,甚至有的高校這個比例達不到30%的要求,這就對高校的還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不管貸款期限的長短,最終都需要使用高校的現金流來償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不考慮負債風險的大小,從財務角度來看會導致負債風險的短期聚集,在高校沒有足夠的現金保證的提前下,容易對還款造成影響,甚至嚴重的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財務風險,而這是高校和銀行都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
高校期望通過項目貸款滿足長期的資金需求,這個期限一般是5-10年,教育貸款本身是屬于政策性貸款的范疇,但現在銀行能批準的是參照商業(yè)貸款的準則來發(fā)放高校貸款,也就是說只能提供最長是3年的中期貸款,在貸款的期限結構上存在缺口,所以現在大部分高校的項目貸款采用的是滾動借貸來實現長期的資金需求。
(三)存在較大風險
本文之所以認為高校貸款存在較大的風險是基于以下兩點分析:一是在擔保方式上存在問題,大部分貸款主要采用的是信用貸款方式,貸款擔保難以落到實處?!稉7ā访鞔_規(guī)定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yè)單位既不能為保證人,其所擁有的設施也不得抵押,所以在實際的貸款過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信用貸款方式或者是賬戶抵押貸款,不會有其他企業(yè)愿意為高校貸款提供擔保,這就使得貸款擔保難以實施。當然這也對高校的籌資活動構成了障礙,導致貸款無法順利落實,這就對銀行與高校合作中的誠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高校的還款渠道較窄,為按時歸還貸款埋下了隱患。雖說隨著高校辦學模式的轉變,高校的收入來源也從單一化逐漸向多樣化轉變,但一般高校的主要收入一部分來自于政府的財政補助收入,另一部分來自于高校自身的事業(yè)收入和經營收入。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對高校教育的投入力度,下?lián)艿慕逃涃M也呈增長態(tài)勢,同時隨著學校規(guī)模的擴張,事業(yè)收入和經營收入也在同步增長,但基礎設施建設、教輔設施以及在教師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的投入也在逐步增長,所以導致部分高校的還款計劃不切實際可以說是形同虛設。
二、我國高校貸款主體行為分析
在對高校貸款主體行為進行分析時,我們不能簡單的只是看到高校這一主體,因為高校債務問題并非高校一個主體單方面的作為;也不能單獨分析高校、銀行、政府的行為,因為這并非三個獨立的系統(tǒng),而是一個組織,一個與高校貸款相關的組織。高校貸款行為實質是三方主體之間博弈的結果,是否貸款,貸款金額是多少以及貸款資金的使用都是這一組織中主體力量均衡的結果。
(一)高校與政府部門之間行為分析
政府在高校貸款過程中承擔著政策制定者和監(jiān)管者的雙重角色。也確實制定、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如教財(2004)18號文對貸款的決策程序、資金的使用、管理以及貸款的監(jiān)管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2005年1月1日開始教育部確立了直屬高校銀行貸款審批制度。政府是希望能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規(guī)范高校貸款,盡可能規(guī)避高校非理性貸款后給政府帶來的出面拯救風險。
但由于政府與高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高校所得到的貸款數量和實際的償還能力不符,這是因為即使各高校根據相關的模型、數據測算出各高校最理性的貸款金額,但政府卻未必會根據這一計算結果來審批高校的貸款。正是因為政府不可能了解所有高校真實的財務信息,政府可能會根據表面的財務會計信息來估算各高校的貸款限額,實際結果就是極有可能貸款額度和償還能力之間的不匹配。
雖然教育部和財政部早在2004年的文件中就重申過高校貸款堅持“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承擔貸款責任的主體是各高校,政府不承擔高校貸款的還款責任,但僅此一條原則顯然不夠,也并不能規(guī)范高校合理的貸款。在高校與政府博弈的過程中,高校關注的是政府在某一個高校發(fā)生了財務危機的情況下會不會以及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一旦其他高校覺得政府有拯救的可能性,就會陷入各個高校大量向銀行貸款的惡性循環(huán),貸款的數量也就超出了各高校的償還能力。
(二)高校與銀行之間博弈過程分析
銀行和高校作為博弈的雙方,假設高校為了謀求發(fā)展需要一大筆資金,選擇貸款可以獲得A收益,收益指的是學校獲得貸款后將資金用于擴大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在學校將來的發(fā)展中所產生。如果不貸款的話,顯然依靠自身積累或國家撥款等難以滿足資金需求,銀行和高校的收益都為0,在此情況下高校會選擇向銀行申請貸款P,利息為I,到期后支付的本利和為F,滿足F=P+I。銀行可以選擇貸或者不貸,高校獲得貸款后有還款或不能還款兩種可能,高校如能按期還款,銀行和高校的收益分別為(I,A),如果高校不能按時還款,銀行采取的行動是追繳或不追繳,且追繳成功的概率為P,追繳失敗的概率為1-P,不追繳的話雙方的收益為(-F,A+F),但追繳貸款會產生B成本,如若追繳成功后銀行會向高校收取C的罰金,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銀行和高校在追繳成功下雙方的收益為(C-B+F,A-I-C),追繳不成功的話雙方收益為(-B-F,A+F)。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高校不能按時還款的情況下,銀行是采取追繳還是不追繳的行動取決于追繳的預期收益大于不追繳的預期收益,也即P(C-B+F)+(1-P)(-B-F)>-F,假設滿足上述條件銀行選擇追繳且成功,高校選擇還款獲得收益A,如果待銀行追繳成功后高校的收益為A-I-C,對兩個收益進行對應可知高校的最佳選擇就是還款,如果高校能按時還款,銀行的最優(yōu)策略是貸款。因此,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博弈模型的最優(yōu)解是銀行選擇貸款對不能按時償還貸款的高校能成功追繳,但要達到最優(yōu)解需要滿足條P(C-B+F)+(1-P)(-B-F)>-F,也即提高追繳成功的概率P,降低追繳的成本B以及增加高校的違約成本C。
(三)銀行與政府之間行為分析
根據上文對銀行和高校的博弈分析,可知銀行在高校不能按時還款,只要追繳成功的概率較大、追繳成本低于罰金的時候,銀行會選擇向高校追繳并會成功。但實際情況是銀行把追繳的對象由高校轉向了政府,雖然已明確政府不對高校貸款負責,但銀行普遍認為高校貸款如果真的發(fā)生了壞賬政府也會承擔,因此在銀行與政府的博弈過程中,政府處于弱勢地位。具體體現在:當高校不能按時還款時,學校會被迫壓縮教學科研經費、降低學校教職工的福利待遇,勢必會對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產生影響,教學質量下降,在教職工、學生、家長甚至在整個社會公眾中造成不好的輿論影響,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學生的退學潮并會對社會的安定產生影響,此時高校及銀行會呼吁政府出面予以支持,承擔教育這種公益性事業(yè)的責任,運用政府財政資金歸還銀行貸款;貸款到期高校不能如期償還本息,久拖難還的時候,銀行會向法院起訴高校,以此種方式給政府施壓,迫使政府承擔高校債務。
三、我國高校貸款風險防范建議
(一)引入社會資金走多元化辦學之路
上文分析過大部分高校收入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以及其他的收入,而這部分收入顯然滿足不了高校發(fā)展的需求,而高等教育又是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產品,高校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決定了資金的最優(yōu)籌集方式是政府和市場聯(lián)合供給,因此政府必須強化政府責任,增加對高校的財政支持力度。但同時從上世紀末到現在經過近20年的擴招,我國高等教育早就實現了大眾化教育,根據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國際經驗,知道如果只是單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明顯滿足不了高校的資金需求,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引入社會力量是必須的。借鑒國際經驗,政府可對高校實施分類管理,集中財力舉辦幾十所全國重點高校,各省依據實際情況舉辦幾所省屬大學,其他的高校引入社會資金。引入社會資金辦學,既能降低政府的財政負擔也能對社會的優(yōu)質資源進行重新配置,解決迫在眉睫的貸款問題;在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治理機制,激發(fā)高校的辦學活力,促進民辦高校的發(fā)展,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一項改革,很多高校也在朝著市場化辦學的道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同時政府也應該充分發(fā)揮監(jiān)管的職能,健全債務管理機制,用制度來規(guī)避高校債務風險。把高校負債納入監(jiān)管范圍,對高校建設項目進行充分的論證、評估和審批;對高校財務狀況進行評估預警。
(二)高校應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一是合理控制高校負債規(guī)模,也即確定貸款規(guī)模的均衡點,貸款金額太少滿足不了高校的發(fā)展,太多又會對日后的還款造成壓力,還會造成資金的浪費,不利于資金的高效率利用,因此高校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將資金的合理額度和效益性相結合來確定合理的負債規(guī)模。在貸款的期限結構上,將長期借款和短期流動資金相結合,確定最佳的資本結構。
二是制定可行的還款計劃。各高校應根據學校的發(fā)展計劃合理預計自身的還款能力,將長期、中期、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有效結合起來,合理規(guī)劃貸款期限的長短,使貸款到期的時間盡可能的均勻分布,盡可能讓還款資金流和現金流入周期同步,而不是將還款期集中在某一段時間,這樣也能盡可能減少學校的閑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三是建立風險預警系統(tǒng)。教育部和財政部在2004年開發(fā)了貸款額度控制模型,要求各高校參考模型的方法確定合理的貸款規(guī)模,大部分高校采用了該模型在控制風險上確實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該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的財務況狀構建高校貸款預警模型,既能準確度量貸款風險狀況,又能對貸款風險進行預警。
(三)銀行嚴格執(zhí)行授信政策
銀行要嚴格執(zhí)行信貸計劃,不能因為是針對高校發(fā)放的貸款就松懈,必須嚴格貸前的信用評審和對項目本身的評審,具體包括計劃貸款的金額、用途以及用款計劃、貸款期限等,重點評審高校的還款能力、還款方式以及貸款責任人的相關信息,盡可能從源頭上杜絕貸款的隨意性,進一步規(guī)范高校的貸款行為。
貸前嚴格審核,貸后對貸款質量進行分類管理。嚴格按照貸款五級分類要求以及相關規(guī)定,定期對貸款分類進行重新審查和調整貸款質量等級。同時需要對大額客戶的貸款集中風險重點關注,對高校大額貸款的風險情況及時提出預警,調整貸款等級以真實反映貸款風險。最后一點是要針對高校的還款高峰期提前做出應對,根據學校的現金流入周期合理來安排還款進度,既要考慮學校因銀行貸款回收過快而引發(fā)一些列的流動風險甚至造成高校財務風險,同時也要嚴禁高校以貸還貸、以貸付息等情況,而忽視了高校真實的財務狀況。
參考文獻:
[1] 鄭鳴,朱懷鎮(zhèn).我國高校貸款風險的預警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2] 孫淑軍,傅書勇.國家助學貸款的博弈分析[J].中外企業(yè)家.2010(7).
[3] 趙奎浩.我國高校貸款風險防范與對策研究[M].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