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言教學領域,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研究者對母語課堂是否應該使用母語飽存爭議。有人認為應該使用全英文教學,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而也有些人認為中國的英語課堂應該穿插一定量的母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內容。本文就此爭議做了相關研究,并對研究結果做了相關陳述。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yè)教師;母語使用;原因;功能
一、非英語專業(yè)教師在英語閱讀課上使用母語的原因
英語閱讀課涉及的知識面廣,單詞量大,很多概念難以理解。據(jù)調查,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大多對英語缺乏興趣,課堂也顯得死氣沉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聽不懂、跟不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就是語言之間的差異,語言背景的差異。若不借助母語,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英語所表達的準確含義。幾乎所有教師在接受訪談和問卷時都明確表示,在非英語專業(yè)閱讀課堂上,若不借助母語,教學將無法持續(xù)。
英語專業(yè)教師在閱讀課上使用母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幫助學生理解、吸收
從語言學的視角來看,母語是幫助學習者更好理解目標語的重要途徑。在訪談過程中,多數(shù)教師認為,母語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更全面有效的掌握所學內容。對于學生不熟悉的語法點和語言術語,用漢語解釋會更清晰明了。此外,閱讀的文章中所暗含的重難點,教師用漢語解釋,學生更容易記憶。這是教師偏愛用母語解釋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調動課堂氣氛
語言課有時會很枯燥,尤其是在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課上,無論是閱讀課、聽力課或是其他課,課堂氣氛都很難活躍,就算活躍了也很難保持,這無疑給教師帶來很大壓力。當課堂氣氛很低沉時,若教師仍然使用英文教學,學生們便會失去最后的興趣,這就會嚴重影響教師上課的情緒。于是,大多數(shù)教師會在這時選擇用母語與學生交流。例如,用漢語給他們講述所學內容的文化背景,給學生講述與之有關的趣味小故事,或讓學生角色扮演,以游戲的形式完成所學內容。
(三)控制課堂秩序
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絕大多數(shù)對英語不感興趣,因此課堂秩序難免比專業(yè)課堂更難控制。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講是常有的事。這時候,如果用漢語批評教育學生,他們會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反之,表揚學生時,若使用大家都熟悉的母語,會讓學生覺得更真實,可曾加他們的自信。
(四)習慣性
或許是因為我們不是以英語為母語,在用英語教授課程時,總會不自覺地穿插漢語。一方面是怕學生聽不懂,另一方面是出于本能。尤其是遇到生單詞時,總覺得用漢語解釋會更準確,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有的語速特別快的老師,更習慣說完英語就用漢語解釋。還有的時候是教師語言能力的欠缺。當上課時遇到備課以外的突發(fā)內容,而又一時想不起來時,教師往往借助于母語來完成解說。
二、非英語專業(yè)教師在英語閱讀課上使用母語的功能
國內知名學者王俊菊(2004)也對英語課堂上教師使用母語的情況做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漢語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緩解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教師在課堂上都會或多或少使用母語,那么他們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母語,又是為了實現(xiàn)什么功能呢?筆者根據(jù)調查所得資料與數(shù)據(jù)記憶整理、分類得出一下幾點:
(一)元語言功能
教師在講述英語的詞匯用法、語法規(guī)則、文章的重難點時,往往會使用漢語來解說。這樣解釋起來會使教師如魚得水,學生也能很快明白,便能很快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既簡單明了,又高效快捷,還不影響學生對目標語的掌握與運用。
(二)翻譯功能
英語閱讀課涉及的知識面廣、詞匯量大,經常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翻譯,才能使文章內容更清晰明了。學生在翻譯時,既能集中精力思考,又能曾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此外,閱讀課程告一段落時,教師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會提供一些漢語會話讓學生練習翻譯。此時,也需要使用母語。
(三)談論跨文化話題
在閱讀課上,學生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他們從未接觸或知之甚少外國文化。如果他們無法理解,課程就無法繼續(xù)。而此時,教師若用英文解釋,學生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有可能誤解。教師遇到這種情況,通常使用母語給學生講解跨文化背景,在他們熟知后,再輕松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
三、結語
在此次調查的30名教師中,幾乎沒有人使用全英文教學。在非英語專業(yè)的閱讀課中,教師都或多或少穿插了漢語。他們使用母語的原因各異,實現(xiàn)的功能也有所差別。根據(jù)筆者總結,母語的使用看似好處很多,然而,過度使用母語,就會滋長學生的依賴性。既然使用母語對語言教學有好處也有壞處,那么問題的關鍵就不在于是否該使用母語,而是何時用、用多少。筆者認為,教師授課時,可以借助母語,但要減少其使用量。在確保目標語輸入質量的同時,要保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交際能力和操練機會。
參考文獻:
[1] Jorgensen,J.N. Plurilingual conversations among bilingual adolescent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37:391-402. 2005.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
[3]王俊菊. 助跑器?絆腳石?——一次有關外語教學中母語使用情況的調查 [J]. 現(xiàn)代外語(4):395-402.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