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郁達夫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小說巨匠,他的小說一直都很受讀者的喜愛和學者的親賴,很多研究認為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和“心理分析”對郁達夫的影響最為明顯。但卻鮮有人談到“意識流”這一思潮對郁達夫的影響,筆者認為“意識流”對郁達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影響是可以挖掘的,本文僅用比較文學影響研究方法,并結合郁達夫的具體作品來分析“郁達夫小說創(chuàng)作與意識流”這一命題。
關鍵詞:郁達夫;意識流小說;內(nèi)心獨白;時空錯置
意識流文學主要是指意識流小說,它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法國作家愛德華·夏杜丹被認為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他于1887發(fā)表的長篇小說《月桂樹被砍掉了》通常被認為是第一部意識流小說[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國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流派,它的主要特點是反對描摹客觀現(xiàn)實,著力于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獨白,人的意識流程。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作家大量運用內(nèi)心獨白、自由聯(lián)想和象征暗示的藝術手法,并在語言、文體和標點方面有很大創(chuàng)新。[2]
意識流文學的來源一般認為有兩個:一是詹姆斯的“思想流、意識流和主觀生活之流”和柏格森的“綿延說”。二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詹姆斯“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理論由心理學領域進入文學領域后大致體現(xiàn)了“不間斷的、自由的或無自覺控制的思維”。無意識、潛意識成為意識流文學表現(xiàn)的主體內(nèi)容,突出人物內(nèi)心的無邏輯性、不規(guī)整性以及恍惚迷離、瘋狂混亂等“原始真實”。意識流文學要求“作家退出小說”,取消作者的插入和轉述,將人物心態(tài)的復雜玄妙、荒誕離奇“原聲”地呈現(xiàn)出來。為了達到這個“客觀”、“真實”的效果,它主要采用“內(nèi)心獨白”、“自由聯(lián)想”、“時空措置”等表現(xiàn)手法。[3]這一時期的意識流代表作有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伍爾夫的《到燈塔去》等。
在五四新文學時期,許多雜志非常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意識流小說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從而觸及到了意識流文學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的核心?!睹耔I》分別出過“尼采專號”和“伯格森專號”,對兩位哲學家的非理性哲學作了詳細的介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一度成為人們翻譯介紹的焦點,《民鐸》、《東方雜志》、《小說月報》、《文學周報》等雜志都相繼載文介紹和評論弗洛伊德的學說。[4]
郁達夫1913年隨長兄去日本留學,1914年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1915年被分發(fā)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三部。1917年7月畢業(yè),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jīng)濟學部學習。[5]而1916《民鐸》在日本創(chuàng)立,酷愛文學的郁達夫或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
郁達夫自己曾自述“在高等學校里住了四年,共計所讀的俄、德、美、日、法國的小說,總有一千部內(nèi)外,后來進了東京的帝大,這讀小說之癖,也終改不過來,就是現(xiàn)在,于吃飯做事之外,坐下來讀的,也以小說為最多?!盵6]這更為郁達夫受到“意識流”影響提供佐證。
以上的分析僅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意識流對郁達夫的影響,想要進一步分析意識流對郁達夫的小說的影響,就不得不從郁達夫的小說作品出發(fā)。
郁達夫的《空虛》是一篇很典型的受到“意識流”影響的作品。之前有人認為《空虛》是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影響,把作品深入到了潛意識領域、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夢境。筆者卻認為這是一篇“意識流”傾向明顯的作品。雖然意識流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心理分析,我們應該明白盡管精神分析大大擴展了意識流作品表現(xiàn)心靈的領域,但非所有受精神分析影響的作品都可歸納入意識流的范圍,而只有那些同時將心理過程作為一個斬不斷的“流”來表現(xiàn)的才能使意識流作品。而《空虛》就是描寫了一個像“神游病者”的質夫在夢中用刀砍掉一個邂逅的少女的手臂,因為質夫對這位少女產(chǎn)生了戀情,但在少女的表哥面前又自慚形穢,因而將潛伏著的一腔嫉妒與惱恨借夢境發(fā)泄出來。整個“做夢”的過程就是一種完整的“意識流動”。
除了《空虛》,郁達夫的小說《青煙》也有很明顯的“意識流”傾向。文章主人公從某種意識上來說也是一個“神游病者”。在虛幻繚繞的青煙中幻化出來的另一個“我”的故鄉(xiāng)之行實際上也是主人公的一次“神游”。青煙通過這種夢境式的情景描寫,真實地傳達出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展示了主人公的“自由聯(lián)想”。
以上兩部作品是相對單純受到“意識流”主導的作品。但郁達夫是一位思想復雜的作家,他的大多數(shù)小說都受到多種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意識流的因素往往被其他因素蓋過,讀者不易發(fā)覺。郁達夫的《沉淪》就是一部復雜的文學作品,但其中也顯示了某種“意識流”傾向。郁達夫曾經(jīng)自述《沉淪》“是描寫這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郁?。℉ypochondria)的解剖,里邊也帶敘著現(xiàn)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與肉的沖突?!盵7]小說中的主人公熱烈追求真摯的愛情和友情,但弱國子民的地位使他追求受到嘲弄和輕侮。極度“孤冷”中,產(chǎn)生了性的苦悶,并通過變態(tài)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里就與西方意識流小說“大量表現(xiàn)和刻畫變態(tài)心理”相貼合。此外,文中的主人公多次在內(nèi)心進行靈與肉的斗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內(nèi)心獨白”,更增加了文章的意識流傾向。
雖然郁達夫受到“意識流”思潮影響,但是“意識流”在他的筆下發(fā)生了一些變異。西方意識流小說多表達對理性、價值觀以及人性的思考,同時也推崇個性主義、個人主義。但是郁達夫的具有意識流的作品在繼承了這些特點的同時展示出了新的東西,他的作品常常在抒發(fā)個性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例如《沉淪》就是將性的苦悶與主人公對民族歧視的憤慨和愛國情緒交融在一起,使得作品的內(nèi)涵更加深刻。
當然,中國20、30年代的文壇上還有很多有“意識流傾向”的作家及作品。例如魯迅和郭沫若。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有很明顯的“意識流”因素。魯迅采用把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互相顛倒的時空措置的方式來展開敘述,看似邏輯混亂,但敘事過程中始終圍繞狂人的意識流動來挖掘人物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意識流”在郭沫若的《殘春》中的應用非常明顯,“內(nèi)心獨白”和“意識流動”隨處可見,郭沫若本人在為《殘春》辯護時稱其旨在表現(xiàn)一種潛在的意識流動。[8]
與魯迅、郭沫若相比。郁達夫的作品同樣側重“人物內(nèi)心獨白”和對“潛意識”的挖掘。郁達夫喜歡用倒敘的方式展開敘述,過去、現(xiàn)在的穿插往復使得故事顯得支離破碎,而整個敘述也以斷斷續(xù)續(xù)的方式呈現(xiàn),這點在《青煙》和《懷鄉(xiāng)病者》有很強烈的體現(xiàn),敘述方式和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有著某種相似之處。魯迅、郭沫若、郁達夫三人雖同為愛國志士,但郁達夫在表達愛國情懷更加暴露,這是他的獨特之處。例如《沉淪》中就有“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死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很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文章末尾撕心裂肺的呼喊,揭示了愛國主義主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同時也沖淡了作品中多處出現(xiàn)的性描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郁達夫是一位思想氣質復雜的作家,他的作品蘊含的“現(xiàn)代主義”因素是非常之多的,意識流僅是其中的之一。話題雖小,但我們?nèi)匀荒芸吹桨ㄓ暨_夫在內(nèi)的現(xiàn)代文學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不斷在向世界靠攏,審美傾向及寫作手法都有意學習西方,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更加先進、更加國際化。
參考文獻:
[1][3][4]唐正序,陳厚誠.《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思潮》[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2:253、254、255.
[2]曾艷兵《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5.
[5]郁達夫.《郁達夫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2:1.
[6]曾華鵬.《郁達夫自述》[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8:52.
[7]郁達夫.《〈沉淪〉》自序》.上海泰東書局[M],1921.10.
[8]郭戀東,楊蓉蓉. “意識流”與中國現(xiàn)代主義小說——以“五四”及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2.7.
作者簡介:張少波(1994–),男,陜西咸陽人,本科,就讀于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