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鐵生的作品獨具個人風格,通過結合作者自身的生命經(jīng)歷,在作品中貫穿著作者對“生死的奧秘”、“愛情的價值”、以及“活著的意義”的深層次思考。這種思考使得其作品充滿了宗教色彩和哲學意味?!靶谢辍弊鳛樗P下的獨特意象,在他的小說《我的丁一之旅》中最終得以完整出現(xiàn),而之前的作品中,他所思考的答案對于這一意象的塑造同樣有著借鑒意義。
關鍵詞:史鐵生;“行魂”;意象;《我的丁一之旅》;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史鐵生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幾百萬字的著作,這對于一個身體健康的作家來說可能算不上高產(chǎn),但是對于史鐵生這樣一位數(shù)十年為病魔所困擾,在輪椅、床榻、醫(yī)院和家之間輾轉的人來說,如此的成就不可謂不算是難能可貴。然而正是這種病魔纏身的特殊經(jīng)歷使得他的作品在體味生死、思考人活著的意義等終極問題上有著深刻的哲學思索和宗教色彩。他本人雖然已經(jīng)作古,但是其不尋常的人生經(jīng)歷,充滿了理性思辨的作品仍然被廣大讀者銘記于心、深深的懷念。
一、對史鐵生作品中“行魂”意象的認識
(一)史鐵生所創(chuàng)作的“行魂”意象。在史鐵生的作品中都有對“靈魂”“心魂”以及“精神”的思考和描寫,但是直到他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中,才把“行魂”這一意象完整地描繪出來。小說中“行魂”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把自己在“丁一”這個現(xiàn)代人身上的所見、所歷和所思一一道來。小說構建了“行魂”(“我”)、丁一、史鐵生三位一體的特殊敘事方式,“行魂”通過附身于丁一常和丁一的自我意識進行交流辯論,而在這過程中史鐵生還經(jīng)常在他們之間插話。而這種特殊的寫作方法,使得作者史鐵生的可以游離于“行魂”、丁一之間,自由進行三個維度的不同對話。作者這種巧妙的構思使得“行魂”這一意象頃刻間熠熠生輝、躍然于筆端與紙上。不僅可以依附于丁一的身體,還可以作為一種超自然的永恒存在,依存于任何人的身體。
(二)史鐵生作品中“行魂”意象的內(nèi)蘊。作為史鐵生作品中獨創(chuàng)的一種文學意象,“行魂”的出現(xiàn)不適一蹴而就的。是作者在對古今中外的文學哲學宗教等有關人的靈魂、精神等的思考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我的丁一之旅》之前,他的作品中就有“行魂”的影子。這種與后來的完整的“行魂”意象一脈相承的意象從其內(nèi)蘊上來看,體現(xiàn)了作者對“魂”的思考、對生死的思考、對靈魂存在與否的思考、關于愛情的思考。而這些思考最終在小說《我的丁一之旅》中集中體現(xiàn)在“行魂”這一意象上,使得作者對“行魂”這一意象的創(chuàng)作走向最終的完善。
二、《我的丁一之旅》中“行魂”的哲學和宗教意蘊
(一)宗教意蘊。文學與宗教自古就有著共同的土壤,宗教常常借助文學進行宣傳與弘揚,而文學也常常通過宗教的豐富想象馳騁想象。由于這種文學與宗教天生的默契,以及作者史鐵生身體的殘疾給他帶來的精神上的一種無力感,所以在作者中他把對生命、對生死的思考通過文學與宗教結合的方式加以宣泄。在其作品中“苦難”“上帝”“靈魂”等宗教色彩濃厚的詞匯不斷出現(xiàn),而在《我的丁一之旅》中,更是直接將圣經(jīng)中的伊甸園作為敘述的緣起,“行魂”之旅直接以伊甸園作為首發(fā)站,宗教意蘊可謂不言自明。
(二)哲學意蘊。在史鐵生的筆下,“行魂”依附于人的身體,但是人的肉體生命終究難免歸于塵土,而“行魂”卻可以超越所依附的肉身永恒存在,在生命之途上永遠的旅行?!靶谢辍边@一意象是作者關于人們通常思考的“人死后是什么?”這一問題的深邃思考的最終結果。而作者自我思索所悟出的“道”則帶有明顯的玄虛色彩。中國古代哲學“玄理派”的代表人物王弼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認為世間萬物的根本是無,“有生于無”。而“行魂”可以說是人的物質肉身死亡(無)后產(chǎn)生的,“行魂”把自己在生命之途的永恒旅行中所依附的肉身的所有經(jīng)歷化為記憶,這種記憶便是“有”,而這種“無中生有”就與古代道家“玄理派”思想契合。
三、《我的丁一之旅》中“行魂”的審美價值分析
(一)道德美感。史鐵生所創(chuàng)造的“行魂”意象,對人們自然的“欲望”予以價值上的肯定,是男女之間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吸引之道。作者認為只有找到可以和“行魂”排除“裸體之衣”障礙,進而自由相處的身器,作者筆下的“行魂”和夏娃才能回到伊甸園中的那種無需遮避,自由自在的愛情,這種對自由愛情的追尋反映了對人性自由的推崇,具有非常強烈的道德美感。。“空墻之夜的戲劇則表現(xiàn)了史鐵生對政治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對理想社會的探索,這種極具社會責任的探索與反思極具道德美感。
(二)過程之美?!靶谢辍弊鳛橐粋€超越自然生命而永恒存在的“虛真”他永恒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不斷追尋愛情,尋找夏娃,然而由于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他的這個尋找的過程必然是艱難和漫長的,但是這種艱難與漫長卻又恰恰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因為,在我們看來有些愛情已經(jīng)超越了世俗中的最終結果,它的價值與美好完全體現(xiàn)在了愛情的雙方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尋的過程中。
(三)浪漫之美。身體的殘疾雖然限制了作家的生活范圍,但是卻沒能束縛作家的想象力,作家筆下的“行魂”意象包含了想象力自由馳騁的浪漫之美?!靶谢辍睂ふ蚁耐薜膼矍橹煤翢o疑問充滿了浪漫之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一個個的凡夫俗子尋找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的過程又何嘗不是像“行魂”一般,而這種艱難的過程又往往帶給我們的是浪漫的體會。當“行魂”找到夏娃,從伊甸園中分別的戀人從此“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這種圓滿的愛情結局與現(xiàn)實中的戀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有著異曲同工的浪漫之美。
四、結語
“行魂”作為史鐵生獨創(chuàng)的一個文學意象,包含了他一生關于“靈魂”與“死亡”的終極思考,是作者在不同作品中以不同意象去表達自己對人生思考的結果的一種升華。本文簡單梳理了史鐵生對理想、愛情以及生死這些人們常常碰到的問題的思考,以史鐵生的小說《我的丁一之旅》為例,就這些思考的終極表達“行魂”這一意象作了哲學、宗教以及美學上的初步分析。
參考文獻:
[1]艾平《史鐵生其人及其它》[J]《當代作家評論》1986,(1).
[2]胡山林《史鐵生作品中的類宗教意味》[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4)
[3]齊亞敏《史鐵生的辯證——對《我的丁一之旅》的思考和存疑》[J]《當代文壇》2007,(1)
[4]周磊《苦苦追尋“生之意義”——論史鐵生作品的深層意蘊》[D].:華中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