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fā)展,“三農”問題備受關注,而土地問題一直都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之一。鼓勵并允許農村土地流轉,使農村土地資源得以有效利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村的社會生產力。本篇文章分三個部分,首先闡述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接著分析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農村土地流轉的一些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F301.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土地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然而,目前農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農業(yè)設施不完善,造成生產力低下;大面積的土地荒廢,引起土地利用度明顯下降;先近的科學技術在農業(yè)上的推廣較慢,導致農業(yè)技術的落后。自2004年起,中央也出臺了各項的惠農政策,提出了承包土地向業(yè)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迅速發(fā)展的農村土地流轉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基于對一些農村的調查研究數據,針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作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分析
(一)多樣化的土地流轉形式
農村土地流轉,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也就是土地經營權保留承包權,但使用權由擁有者農戶轉讓給經濟組織和其他農戶。其形式有很多種,主要有出租、轉讓、互換、承包和入股等。
(二)農戶土地流轉價格相對合理
土地流轉的價格總體上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相對而言比較合理。總的來說,價格較高,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相對而言收入更穩(wěn)定且有一定的提高。這對充分調動農戶流轉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農村土地流轉的推廣。
(三)規(guī)模經營形成后實現雙贏
土地流轉到大戶規(guī)模經營形成之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yè)機械化水平,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流轉大戶可以進行農業(yè)生產力資源配置,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以及先進科技的引入等策略,從而節(jié)約了種田成本,提高經濟收益。
二、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土地流轉模式有待突破
農民的知識獲取途徑相對較窄,接受一個新事物必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在目的區(qū)域大力宣傳土地流傳的意思,讓他們了解土地流轉帶來的經濟效益。而由于政策宣傳力度的不夠,導致土地流轉模式仍有待突破,從全國范圍來看,效果并不理想。2006年全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370.08萬hm2,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8.07%內地欠發(fā)達地區(qū)土地流轉率不足1%。
(二)非農業(yè)就業(yè)機會有限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全
實行土地流轉后出現的剩余勞動力就業(yè)受限,無法創(chuàng)造額外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對土地流轉的興趣。另外,醫(yī)療、社會救助、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成熟,農民普遍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成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土地流轉對他們來說相對陌生,難以是他們信服,于是他們寧愿土地荒廢也不愿放手土地使用權進行土地流轉。
(三)不規(guī)范的土地流轉程序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規(guī)定,土地流轉需要履行相關程序,有必要簽訂流轉合同。但目前農村土地流轉多數以自發(fā)流轉,出租、轉讓、互換、承包等流轉中絕大部門并不按程序走,更不簽訂合同,只有口頭協議。這就存在著承包關系不清的糾紛隱患,一旦出現問題,矛盾激化,這種缺乏政策法規(guī)和有效組織形式的流轉關系難以解決,給基層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四)有待健全的相關法律制度
由于土地流轉有關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導致了產權界定不清,從而損害了農民農地流轉利益。《物權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造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虛置,農民的所有權的全能受限,使得土地流轉處于低效率的狀態(tài)。另外,《土地管理法》也并未對流轉的條件、機構、流程等方向有明確的表述,僅僅說明了其原則,更缺失土地流轉的專項法律。這種不完善的土地流轉法律是導致土地流轉的不規(guī)范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解決農村土地流轉現存問題的策略分析
(一)在土地流轉的宣傳方面加大力度
政府調動基層工作人員在農村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動員,讓農戶更好的了解中央土地政策和流轉的意義。同時要樹立典范,做好示范作用,讓農民親眼見證增收的事實,更有利于他們接受。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逐步完善養(yǎng)老、醫(yī)療、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老有所依,消除他們對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大力發(fā)展農村第二、三產業(yè),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設立專門的機構處理農民相關問題,承諾及時、合理地解決流轉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這對土地流轉的推廣至關重要。
(三)依法規(guī)范土地流轉的程序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要有相應的約束。為了避免不正規(guī)的土地流轉引起的不必要的矛盾沖突,土地流轉必須有法可依。由于《土地承包法》中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無法得到保護,所以《土地承包法》及其相應一系列法規(guī)有必要進行修改,使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一些問題如錯位、缺位或虛位等得以解決。同時進行土地流轉時必須又雙方協商經營權流轉期和方式后簽訂書面流轉合同。嚴格按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來規(guī)范流轉程序,避免農村土地流轉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土地流轉更好地實行。
(四)實行一些獎勵扶持的政策
一是要獎勵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流轉大戶、龍頭企業(yè),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或提供優(yōu)惠貼息貸款或賦予流轉大戶以融資手段流轉經營權。二是采取一些有力措施防止土地荒蕪,對自已不愿或無力耕地又拒絕流轉而使土地荒廢超過一定年限的農戶,強制實行村集體收回代為管理。三是建立土地流轉的保障保險制度。土地是農民的生存的唯一保障,加大對土地流轉的保障制度,讓農民更安心地流轉土地,將大大加快土地流轉的進程。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飛快發(fā)展,土地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實行土地流轉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必然趨勢。土地流轉后,形成規(guī)?;洜I,使用先進的農業(yè)技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耕作效率,對農業(yè)的發(fā)展和新農村的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