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之服飾色彩,植根于幾千年遠古時代,它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之產(chǎn)物,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統(tǒng)一,是審美觀念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歷代中國服飾之色彩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藝術(shù)寶庫,認真探索、研究,對發(fā)掘歷史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guān)鍵詞:服飾元素;民族;色彩;文化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一、服飾色彩之視覺誘惑
服飾因色彩而美麗,美麗在色彩中綻放,作為服裝外觀第一印象的色彩,她可以喚醒人的知覺,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色彩是因為光的作用而豐富,用色彩來裝飾自己,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本能;在人體視覺諸元素中,對色彩的注意力占人的視覺的80%左右;服飾色彩因為色相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規(guī)律和視覺錯覺。
自然色彩是中國服飾色彩文化的雛形,他給了我們祖先靈感與啟示。據(jù)說人類使用顏色是在20萬年前的冰河世紀,這在涂了顏色的出土器物上可以得到證實,原始人用紅土黃土涂抹在身體上,我們雖無法去考證原始人類的目的,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自身的崇拜,那種征服自然的狂野之心。
當樹葉、獸皮等披在人的身上時,那是大自然的動植物的色彩,沒有經(jīng)過任何修飾的和加工的色彩,天然去雕飾的美麗蘊著原始的單純和野性;當紡織業(yè)出現(xiàn)并越來愈發(fā)達之時,人們開始用人為的色彩,利用三原色,調(diào)制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等顏色,因色彩的多樣性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氣質(zhì),予人以多樣的情感效應(yīng),比如說:紅色象征著活躍與熱情;橙色象征著莊嚴與尊貴;黃色象征著富貴與輝煌;綠色象征自然與和平;紫色象征權(quán)威與高雅;黑象征神秘與黑暗;白色象征神圣與純潔。
二、服飾色彩之等級誘惑
中國服飾的歷史還因禮儀、道德而對服飾色彩有著嚴格的劃分,衣色正尊貴,貴一色而賤貳采。無論是冠服、蔽膝還是束帶,顏色代表著穿衣者的身份。
服飾色彩的的等級化源于中國古代的禮制思想,與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guān)。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中華民族的祖先對色彩的要求也逐漸在改變,從幾萬年前對紅色的崇拜到夏商時期崇尚黑白色,以黑白色為尊貴。周以后的色彩逐漸豐富起來,看似樸素的審美意識里,色彩的精神內(nèi)涵和象征意識被重視起來。這在《禮記·檀弓》里都有著明確記載:“夏后氏尚黑。服色娛目,衣飾見德?!?/p>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等級制度都很森嚴,服飾色彩都被賦予了特定意義。《考工記》里記載:“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黻,黑與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可見當時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是很尊貴的色彩,除了奴隸主貴族,其他人不得使用。到了封建社會,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中占了主導地位,對服飾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儒家思想以“禮”、“儀”為中心,將服裝的實用功能為社會功能所取代,服飾色彩直接成了統(tǒng)治階級權(quán)利等級差別的標識。從西周開始,歷代都制定了不同的輿服制度,皇帝和百官的服飾色彩各不相同。封建社會中期以后,輿服制度中的規(guī)定更加明確詳細。
隋煬帝時期的服色制度里規(guī)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綠”。唐朝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承上啟下,博采眾長,因印染工藝的進步,服飾色彩豐富多樣,民眾服裝顏色絢麗多彩,絲綢之路的開通,異域服飾文化及色彩也影響了人們的穿著,這個時期的服飾色彩色相單一,艷麗明快,特色鮮明,賞心悅目,給人以豪放大氣之感。官服按品級決定服色種類,唐高祖時規(guī)定三品以上常服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黃色,確立赤黃即赭色為皇帝獨特的服色。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國泰民安,提倡文治,對百官常服的色彩作了更祥細的規(guī)定。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記載,三品以上著紫色袍衫;四品袍衫深緋色;五品袍衫淺緋色;六品袍衫深綠色 。七品袍衫淺綠色。八品袍衫深青色,九品袍衫淺青色。唐高宗時八品袍衫服深青亂紫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從齊桓公穿紫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到宋元時期一直不曾改變。直至明朝被大紅色取代?!端巍ぽ浄尽肺奈浒俟俜椛室?guī)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緋,五品淺緋”。
清王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順治九年(1652),《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廢除了明朝的冠冕和禮服,服飾制度更加固化、沉淀,清之前漢族占統(tǒng)治地位,一直推行的是漢族的服飾制度,滿族作為清朝的統(tǒng)治階級,滿族服飾在色彩的運用上和漢族服飾有著很大的差別。康熙年間貴族婦女著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侍女著黑領(lǐng)綠袍。乾隆年間婦女著淺黃色衫,外著黑色背心。足穿紅色弓鞋。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綢褲帶。光緒中期婦女服色以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彩。
在中國封建社會,一方面因封建等級制度高壓,一方面儒家禮教思想的深入,服飾色彩的運用完全脫離了自然的物質(zhì)屬性以及色彩的本身意義,被賦予了皇權(quán)神授、社會地位等級差別的標志與象征等政治倫理意義,對服飾色彩的使用方向與范圍有了特定的規(guī)范。
現(xiàn)代服飾色彩豐富多樣,中國服飾已經(jīng)開始走向世界,許多服飾色彩已經(jīng)不存在什么地位差異,只是還承襲、保留著中華民族服飾的傳統(tǒng)特色。歷代各民族服飾依然是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服飾文化的瑰寶,歷代服飾也成了我們服裝設(shè)計工作者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一些重大國際性的會議和一些比較隆重的場合,我們的領(lǐng)導人依然會著唐裝,那沉靜色調(diào),是中華民族服飾色彩文化精華的積累和展示,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參考文獻:
[1]《中國服裝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黃士龍,編著,2007年
[2]《現(xiàn)代服裝文化概論》東華大學出版社,黃士龍,編著,2009年
[3]《中國服裝史》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華梅著,1989年
[4]《服飾美學》團結(jié)出版社,黃贊雄著,2005年
[5]《服飾的歷史》山東畫報出版社,臧長風著,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