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中,以報刊、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介和以互聯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介之間形成了一種競合關系。新媒體發(fā)展勢頭強勁,傳統(tǒng)媒介力圖解脫困局,媒介融合是世界范圍的、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在這樣大的語境下,世界各國的電視業(yè)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
關鍵詞:全媒體;電視媒體;現狀;比較
中圖分類號:I235.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2
一、全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現狀研究
和全媒體語境下的其他媒體相比,電視媒體的主體性正在一步步被消解。在輿論監(jiān)督方面,電視基本上是跟在網絡、新媒體的后面,沒有獨家報道,沒有特別深度、尖銳性的東西。在受眾方面,觀眾主體越發(fā)被‘386199’所占據,即農村婦女、小孩、老年人這三個群體,而年輕一代、知識分子、新貴階層越來越遠離電視,更多依賴網絡。在改革方面,電視媒體的改革一直停步不前,這與不斷銳意改革的平面媒體形成強烈對比。電視節(jié)目的同質化、泛娛樂化,報道的官方化、平庸化使得電視媒體的吸引力一步步下降。
從總體觀眾的收視量上看,電視觀眾的流失已成不可扭轉的態(tài)勢。但如果著眼于實際收看電視的觀眾規(guī)模和收看深度,就會發(fā)現,總體電視市場的收視量減少主要緣于近年來觀眾規(guī)模的下降。2013年觀眾的平均到達率由2010年的72%下降至66.5%,相反地,近四年來每個實際電視觀眾的收看時長卻呈不斷增長的趨勢。由此可見,輕度觀眾的流失是造成收視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留下來的忠實觀眾并未縮減對于電視傳播平臺的依賴和關注。收視市場的總量,總是在觀眾規(guī)模和忠誠度間不斷權衡。面對愈發(fā)嚴峻的局勢,電視媒體要更加深刻地探尋變化,謀求發(fā)展,在優(yōu)化自身實力的同時將優(yōu)勢最大化,唯有深諳局勢方能在競爭中取得突破。
二、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比較
在全媒體時代,不同媒介形態(tài),如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等之間加強融合的同時也呈現出一種競爭關系,尤其是傳統(tǒng)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角逐的張力引人關注。
早在十幾年前,傳統(tǒng)媒體們根本不把新媒體放在眼里,那時正屬于它們如日中天的發(fā)展時期。然而近幾年來,情況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以極快的速度搶占著電視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的市場份額,從過去的邊緣位置走向媒體舞臺的中央,對傳統(tǒng)媒體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
面對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來勢洶洶的發(fā)展趨勢,電視媒體應該何去何從呢?全媒體時代或者說新媒體時代是否真的是電視媒體的終結時代?電視媒體能否從新媒體的沖擊中尋找到重生的機遇呢?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能否相互借力,互取長短呢?還是說兩者注定是你死我活的爭斗?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因此,筆者在此處著重分析電視媒體之于新媒體的優(yōu)勢、劣勢,明確其在全媒體時代中所處的位置。
首先,在表現形式上,新媒體相比于電視媒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新媒體由于有了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等的支撐,可以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集圖片、視頻、音像、文字等多種形式進行綜合性的報道,因而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多樣,能夠持續(xù)不斷的抓住民眾的好奇心,得到民眾的關注與青睞。然而,電視媒體雖然也能聲畫結合,但是由于受到相關法律條規(guī)的限制,其內容生產具有相當大的策劃性,受到的束縛較多,這就使得表現形式往往比較單調呆板,缺乏新意。
第二,新媒體在信息內容上和時空上給與受眾更多的自主選擇性,而在電視媒體面前,受眾是被動的接受者。新媒體突破了時空限制,受眾不但可以隨時隨地從全球網站獲取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最新的信息,而且還可以自主地去獲得信息,對于感興趣的信息或者話題,可以隨即找到與之相關的、全面且詳細的內容。而在電視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不能自主的選擇電視節(jié)目,雖然可以進行各個頻道之間的轉換,但是在電視媒體中呈現出來的內容已經經過了嚴密的控制和篩選,最后留下來的只是“別人”希望你看到的東西而且非常有限。而且,電視媒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制作和演播模式,每一檔節(jié)目要到定期的時間才可以播放,人們需要定時坐等在電視機面前才可以看到。這種對時空有特定要求的演播模式顯然不適用于生活節(jié)奏高速化的現代社會??梢哉f,新媒體實現了“讓你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想什么時候知道就什么時候知道”,而電視媒體則是“讓你知道什么,你才能知道什么,讓你什么時候知道,你才能什么時候知道。”
第三、電視媒體在強時效性上被新媒體超越。其實,強時效性曾幾何時也是電視媒體的引以為傲的優(yōu)勢,但現在這一優(yōu)勢已經被新媒體竊取了。這是一個時間以秒、微秒計算的時代,人們對信息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掌握最新信息成為受眾心理滿足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電視媒體受到組織制作程序的限制,在進行突發(fā)性事件的報道時,往往總在時間上落后于新媒體。
第四,電視媒體交互性和開放性差。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電視媒體的信息傳播是單向的,采用的是一點對多點或者說是點對面的傳播機制,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然而,新媒體則解決了這一難題,其采用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具有強大的交互性功能,消融了信息接受者與發(fā)布者之間的界限,受眾既可以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成為信息傳播者和發(fā)布者。
通過以上四點的分析,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電視媒體正在走向衰落的軌跡。面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電視媒體是否將取代、最終走向消亡呢?電視媒體難道沒有它存在的優(yōu)勢和價值了嗎?其實不然,我們應該看到,電視媒體作為傳統(tǒng)媒體之一是具有其傳統(tǒng)的核心競爭力的??梢哉f,電視媒體之所以能安生立命的價值在于它巨大的內容生產實力和內容原創(chuàng)性。首先不可否認,傳統(tǒng)電視媒體作為專業(yè)化的內容生產機構,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下了一套生產制作的經驗和豐厚的內容生產實力,也形成了專業(yè)了內容生產模式,具有較強的內容原創(chuàng)能力。其次,傳統(tǒng)媒體在重大時政新聞以及大型活動的報道上具有極強的組織能力、策劃能力,并掌握著豐富的排他性資源。如《故宮》、《大國崛起》等大型紀錄片、世界博覽會、奧運會等??梢哉f,電視媒體生產的資源是新媒體傳播內容的重要來源。
另外,雖然電視媒體在內容的創(chuàng)新上受到的限制較多,但由于其信息發(fā)布的嚴密性、專業(yè)性和權威性,電視媒體獲得了較強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與之相反的是,新媒體作為一種新事物,其法律制度監(jiān)管仍舊不完善,任何人都可以不經審查的發(fā)布信息,或者懷著不良目的地制造、散布虛假信息,公信度較低??梢哉f,電視媒體在時效性上雖不如新媒體,但其堅守著專業(yè)性和真實性的底線,在人們的心目中仍有極大的影響力。據2014年3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輿情指數報告(2013)》顯示,在人們非常信任或比較信任的媒體中,電視以81.1%的比重排名第一,成為目前人們最信任的媒體,報紙排名第二,為70.3%,只有50.4%的人選擇比較信任或非常信任網絡媒體。通過計算得出的媒體影響力指數結果看,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指數為83,排名最高,報紙的影響力指數以69排在第二位;網絡為第三位,影響力指數為64;廣播的影響力指數則為50;而排在最后一位的雜志的指數僅為37。因此,在權威性和公信力上,電視媒體具有新媒體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正如中國社科院新聞所所長尹韻公所說,“電視具有權威聲音和獨家可信度,因此不能說電視時代終結?!?/p>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各有優(yōu)劣,它們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不可否認,新媒體的確對電視媒體造成的了沖擊,但是有了沖擊就意味著會消亡嗎?縱觀人類媒介的發(fā)展歷史,每一次,新的媒體出現后,都有人預言舊的媒體即將消失,然而現實是,從古至今人類發(fā)明的傳播媒介,如文字、圖案、廣播、報紙、電視等,沒有一個因為所謂新媒介的出現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因此,我們應該承認,新媒體的出現給電視媒體帶來了挑戰(zhàn),但是它并不會使電視消亡,只是會使電視發(fā)生某些轉變。在這個全媒體時代,傳統(tǒng)的電視媒體要正視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優(yōu)劣,并積極思考如何變挑戰(zhàn)為機遇,進而成功地完成自身的轉型。
參考文獻:
[1]黎斌,《電視融合變革: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電視的轉型之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7/1
[2]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1/1
[3]石磊:《新媒體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