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持有民政部門或地方街道辦居委會開具的貧困戶證明、低保證明的家庭,這個家庭里的生活困難及邊緣兒童,年齡在6至12周歲均可報名。針對不同年齡學員,分別設置2個班級(6-9歲、10-12歲),每班8人開班,共招2個班。以考級十級為結業(yè)標準。每周一課時,每課時60分鐘,以考級十級為結業(yè)標準,學習時間總計3-5年,上課時間周一至周五,擇優(yōu)錄取。這是一則面對貧困兒童免費學古箏的招生簡章,從2006年開始至今,蔣周健老師就義務面向社會貧困兒童免費培訓古箏。
蔣周健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是業(yè)內知名的青年古箏藝術家。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家里困難,直到他十歲左右時,家境才慢慢地好轉,讓他開始有了學習民族樂器的機會。自身的經歷,讓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的陽光”。大學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后,他自主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建了周藝教育,開始向這個目標推進,現在,他可以說是“身兼數職”:中華兒慈會愛心家園義工聯(lián)的愛心大使、鎮(zhèn)江市社會媽媽優(yōu)秀志愿者、丹陽市文藝志愿者聯(lián)盟會長等職務。
江蘇省鎮(zhèn)江甘露敬老院、丹陽特殊教育學校、江蘇省最大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等,都留下了蔣周健的身影,關愛老人、資助貧困孩子、送教育、送樂器,蔣周健忙得不亦樂乎,此外蔣周健老師還義務教授特殊兒童,不論是智障孩子、有自閉癥的孩子,還是家庭困難的孩子,在他的眼里都是一樣的可愛。從一點一點調整手勢,到一句一句地教會樂譜,孩子們用心感受著蔣老師帶來的音樂樂趣。這一次,記者也跟著蔣周健現場觀摩了一節(jié)特殊的古箏課。
還沒走進教室,就聽見孩子們熱情地喊著“蔣老師好”。然后在他的指揮下,認真地彈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江蘇省鎮(zhèn)江京口特教中心的錢秋娣老師告訴我們,在蔣老師這幾年的努力下,孩子們有著驚人的變化。古箏就是通過手指的靈活來觸動大腦的靈活度。孩子們應該說在靈敏度上面,包括協(xié)調性上面比以前有了明顯提高,包括他們的快樂感、幸福感也有明顯的提高。
從藝術到慈善,蔣周健書寫著自己事業(yè)和理想的筆記。而作為一個80后,他對自己的公益行動又有著哪些想法和堅持呢?在古箏教室的墻上,我們注意到這樣一條守則:“必須堅持奉獻”。除了讓貧困的、特殊的孩子能夠有機會接觸樂器,他主張讓其他正常的學生接觸特殊群體,感受“愛”與“感恩”?!白屆總€孩子享受到音樂的陽光”是他一直以來的堅持。蔣周健說,我們會特意讓孩子、家長和我們一起走進特殊教育中心,還有貧困學校和孤獨老人等特殊群體。就是為了讓正常孩子和一些非正常孩子包括一些特殊群體去接觸,讓他們能夠從小融入這樣的氛圍當中,讓他們從小就有愛心,無形當中,他們會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這樣的慈善理念,說到這里,蔣周健笑著說,也曾經有人當面批評,說團隊的慈善活動是作秀,甚至有人說這是功利行為,但他始終堅持自己對慈善的理解。蔣周健告訴記者,首先,要認清楚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有沒有得到一種收獲。這種收獲就是你身邊的人得到了你的幫助,那么你確定了有,就OK了。還有一方面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向來提倡所謂的“高調化”。你做了這樣的一種善舉,通過你對這件事情的擴大化影響,說不定就能觸動周圍人的心弦,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教學上講究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對自己的慈善事業(yè),蔣周健也有著詳盡的規(guī)劃。對他而言,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看到每一個熱愛古箏、熱愛音樂的孩子能夠毫無負擔地享受音樂的陽光。這些貧困人群的孩子希望通過對音樂的學習能夠感受到社會的美好。多年來,蔣周健和他的團隊堅持“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的陽光”為宗旨,堅持 “謀度于義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晏子春秋》晏子)為信念,先后在鎮(zhèn)江、丹陽、句容、蘇州、常州等城市,幫助特困、智障兒童實現音樂夢想,為老年人們奉獻愛心和幫助。盡自己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多年來堅持資助貧困兒童,并用自己的專長義務為貧困兒童及殘障兒童傳授古箏藝術,在身心健康上幫助他們成長。據統(tǒng)計自2006年起至2014年4月,他已幫助了80多名兒童。公益活動受益人數累計達到3千人以上,社會反響良好,多年來參與義工服務時間累計已超過1500小時。
在和蔣周健的聊天中,我們發(fā)現了他身上藝術家的特質:從容、謙和。也有著80后的特點:思維獨立、想法新穎。當然,更多的是他有著對公益事業(yè)的熱情,和對整個社會的善心。或許,現實與理想會存在沖突,但只要有著一顆愛心,整個社會就會因你而發(fā)光。細細品味蔣周健9年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點點滴滴,我們深信蔣周健和他的團隊將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愿蔣周健的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