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7月8日,美國費城的氣溫高達35度。連續(xù)幾天的高溫,熱了天氣,也火了人們的脾氣??墒牵还芴鞖庠僭趺礋?,人們的脾氣再怎么火爆,在獨立宮的兩層紅磚小樓內,那場影響了美國歷史的制憲會議依然還在一如既往的召開著。盡管這一天,來自十二個州的各路精英們比往日吵得更加熱火朝天。
之所以各不相讓,吵得不亦樂乎,實在是因為這一天的議題—關于國會議員的席位分配問題太重要了。各州的代表心里都很清楚,議員席位的多少直接影響著本邦權利的多寡。因此,每個人都想盡量為本邦爭取到更多的名額,圍繞如何分配議員的席位、各自占有多大的比例,幾十個美國紳士展開了一場場激烈的辯論。
來自弗吉尼亞州的麥迪遜率先提出一個方案,認為議員席位應根據每邦財產或人數(shù)來分配。而這個方案一經提出,即遭到來自新澤西州的佩特森的反對,他提出各邦應有同等代表名額,不應有大小邦之分。
威爾遜同意麥迪遜的方案,認為如果邦不分大小,代表權一樣,那么對于大邦是不公平的。而來自康涅狄克的艾爾沃斯則認為小州本身就處于弱勢,應該有抵制大邦的權利。麥迪遜反唇相譏,說康涅狄克州在戰(zhàn)時曾經拒絕邦聯(lián)的請款,現(xiàn)在有何臉面。這句話惹惱了一直沒有發(fā)言的貝德福德,同為小州,感同身受小州的不易,他激動地質問,大邦口口聲聲不會欺侮小邦,又為什么要翻舊賬?并揚言說如果被逼急了小邦會棄權離場。
小邦害怕被大邦吞并,大邦不愿失去原有的利益,雙方互不相讓,唇槍舌戰(zhàn),場面幾乎鬧僵。這時候,81高齡的富蘭克林慢吞吞的開口說道:“要不我們每天開會之前,先請一個牧師帶領我們祈禱,請求上帝來幫忙?”老博士的這句話逗笑了在場的所有人,現(xiàn)場的氣氛暫時有所緩解。
但是爭論并沒有停止,一場場唇槍舌劍,一輪輪膠著僵持,誰也說服不了誰,每個人都理直氣壯,振振有詞,卻又針鋒相對。直到一個星期以后,康涅狄克的謝爾曼代表中等邦提出了一個妥協(xié)方案:建議立法機構由兩院組成,眾議院按人口比例分配席位,參議院每邦席位平等。這個方案似乎不偏不倚,得到了許多代表的點頭稱贊。
問題卻沒有真正解決。7月15日的會議上,前一天已經舉手表示同意的特里奇法官又提出反對意見,他說自己還是認為大邦納稅多、財政貢獻大,不能和小邦一視同仁。為了說服大家同意自己的反悔,特里奇開了個玩笑:“昨天的點贊,是在夢境中,因為那會兒我被上帝召見了??墒?,睡了一晚上,我又清醒了。”
雖然是玩笑話,但是參加會議的每個代表都明白,在特定的情境和氣場中,一時的沖動的確會造成認識上的誤區(qū)。表面上看,特里奇這樣剛剛點贊又來點踩的做法似乎顯得過于兒戲,其實,只有這樣反復斟酌推敲,不斷肯定否定,才能夠最大化的達成完美。
怎么辦呢?繼續(xù)討論唄!于是,新一輪的碰撞、辯論又重新開場。
以上只是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討論一個條文時的縮影。
事實上,127天的制憲會議的確開得相當艱難,會議過程始終充滿了唇槍舌劍,更有類似于特里奇那樣前腳剛剛同意,后腳又反悔的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然而,正是由于參加會議的每個代表都秉承著這種神圣的、精益求精的理念,才完成了一部完整而經得起任何推敲的憲法草案。
200多年來,世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是除了新增20多項修正案,對一些具體規(guī)定做出解釋、補充和變更外,這部“吵”出來的憲法的整體結構、立法原本卻幾乎一字未動。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而這個奇跡的誕生,是思維碰撞的結果,更是不斷肯定、否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