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的“扛菩薩”,古樸獷放的歌舞,令人陶醉;湘西的“哭嫁”,只歌不舞,而且雜以“戲曲”。在我國各地眾多的哭嫁習(xí)俗和哭嫁歌中,湘南伴嫁可謂獨樹一幟,最富魅力。
在湖南嘉禾、桂陽、安仁以及郴州市區(qū)一帶,伴嫁的婚俗甚為流行,而且由來已久。清代《嘉禾縣志·禮俗篇》記述頗詳:“將嫁旬日,見親人必哭,妝嫁者至哭,花轎至哭,聲嘶,女伴代哭。前夕,女伴相聚守,謂之伴嫁。”
舊社會,廣大勞動婦女深受“政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四根繩索的束縛,出嫁,意味著活潑自由的女兒黃金時代的終結(jié),給夫家“當(dāng)牛做馬”的奴婢生涯的開始。因此,在離別父母、親友之前,痛苦凄慘、淋漓酣暢地大哭一場,這是其時人之常情;一些內(nèi)眷女友陪伴著新娘哭哭,也是屢見不鮮的。然而,一伙女客參與哭嫁,分別擔(dān)當(dāng)各種角色,而且或歌或舞或“演戲”,這在我國各地卻是絕無僅有的。
湘南伴嫁,是在新娘出嫁前的一兩個夜晚,由許多女伴兼歌手陪著在歌堂里歌舞戲耍,抒發(fā)離別的依依之情。這是當(dāng)?shù)匾环N傳統(tǒng)的民俗現(xiàn)象,也是一種綜合的藝術(shù)活動。參與伴嫁的女歌手們分為“歌頭”“伴頭”及歌舞手?!案桀^”,就是唱伴嫁歌、跳伴嫁舞的領(lǐng)頭人,常由嗓音好、能編善唱、隨機應(yīng)變的尖子歌手擔(dān)任。“伴頭”,是指管理歌堂服務(wù)工作及其他事務(wù)的帶頭人,有時可安排三四個“伴頭”,既唱歌又待客,熱情能干,靈巧自如。
湘南伴嫁,素有伴大嫁與伴小嫁之別。伴小嫁,就是在姑娘出嫁前兩天的晚上,被邀請的伴嫁歌手聚集歌堂,由“歌頭”起首,大伙合唱“安席歌”,然后,不拘形式地唱各種“耍歌”或“厲歌”,一直唱到半夜結(jié)束?!八8琛比纾?/p>
耍歌好唱在心中,
龍眼荔枝在廣東。
好花生在花園里,
好姐坐在歌堂中。
“厲歌”有些像本地聞名遐邇的嘉禾辣椒一樣,辣中帶有甜味。試聽:
梔予花,對時開,
一人唱起眾人抬。
牛角不尖不過洞,
肚里沒歌不消來。
伴大嫁,則是出嫁前夕,伴嫁歌手們在“歌頭”的指揮下,整整鬧個通宵。一般安排是:先唱歌,后跳舞,夾著“戲曲”。歌有短歌(耍歌等),也有長歌。短歌跟伴小嫁大體相同,其中“耍歌”數(shù)量甚多,約占伴歌的90%,大多為青年婦女所唱。歌詞短小精悍,一般為每首四句,也有二句、三句、五句、六句的,長的有二十余句。其內(nèi)容有表現(xiàn)生產(chǎn)知識、歷史知識、婦女生活,以及反映風(fēng)俗人情、天文地理諸多方面知識的,多以嬉笑逗耍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長歌的歌詞頗長,幾十句乃至數(shù)百句不等,唱得較多的有八九種,其中有名的如《十八年中羅四姐》長140多句,《后花來龍三千里》(“梁山伯祝英臺歌”)也有數(shù)百句。長歌在歌堂聲譽最高,會唱的人多為“歌頭”或老歌手。在伴大嫁中,不會唱《十八年中羅四姐》的人就不能做受人尊敬的歌手。
伴嫁舞共有八個:“把盞舞”“香火舞”“走馬舞”“劃船舞”“娘喊女回舞”“賣酒舞”“推磨舞”“走火舞”。中間“娘喊女回舞”“賣酒舞”,都是以歌舞表演故事情節(jié),歌手分別進入角色(以第一人稱表演“娘”,“女”——新娘,伴嫁姑娘,以及“媒婆”“跛子”等角色),具有雛形戲曲情調(diào)。唱、演完這些歌、舞和“戲”,天也就亮了。迎親的轎子把新娘抬走,伴大嫁也就結(jié)束了。
湘南伴嫁歌,從它的整個內(nèi)容來看,所反映的婦女生活甚為廣泛,而且很有特色。從“一歲娘邊生下女”到“兩鬢飛霜婆家媳”,都有生動的描寫,而其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則是舊時婦女出嫁前后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描述。多年朝夕相處的女友就要出嫁,今日有幸會聚一起,怎能不語似泉涌,歌如潮來?歌中有祝賀,有勸慰;有難過,還有怨懣;自然也少不了勉勵和追求。不妨聽聽吧:
我姐生得白如銀,
瓜子臉來愛死人。
行在路上有人愛,
坐在家中有人來。
送姐送到大井頭,
我姐去了無人留。
哪個為我留住姐,
柑子樹上結(jié)石榴。
舊社會的封建婚姻制度及倫理道德,給廣大婦女造成多少悲??!湘南伴嫁歌的編唱者、傳播者們限于歷史的條件當(dāng)然不可能認識到這些。然而,她們在歌中怨天怨地怨爹娘、罵天罵地罵媒人則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請聽:
一怨爹娘開口先,
二怨媒人瞎了眼,
甜瓜落在苦瓜園。
人家丈夫雄又雄,
我的丈夫像毛蟲。
哪年哪月毛蟲死,
打開金鎖走蛟龍。
湘南伴嫁歌,就像有名的湘南辣椒一樣,辣、香、甜三味俱全,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