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南宋之前,朱姓大多分布在中原地區(qū),即黃河與長江之間廣大地域。明、清兩代,江南、西北各省區(qū)有許多朱氏涌現(xiàn)。從清初開始,東北各地朱姓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北滿東部地區(qū)。朱姓進入東北,與清初幾起大案有關。
清朝順治、康熙時期,被清廷流放東北寧古塔的關內(nèi)漢人中,姓氏很多,尤以朱姓數(shù)量為最。這些被流放者都與幾件大案如“通海案”“朱三太子案”及平定吳三桂等叛亂的“三藩之亂”有關。
通海案發(fā)生在順治十六年,歷時十年之久。順治時期,鄭成功于海上起兵抗清,并與內(nèi)地反清武裝配合,十多年間不斷攻擊浙閩沿海,給清軍以重創(chuàng),成為清王朝大患。順治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率軍大舉進入長江,連破吳淞、鎮(zhèn)江等地,七月進抵江寧(南京)城下。張煌言率抗清武裝由蕪湖進取徽、寧等地,東南震動。清廷急調(diào)重兵反擊。因鄭成功指揮失誤,被清總兵梁化鳳大敗,大將甘輝被殺,鄭率兵退出長江口,還至廈門。不久,清政府下令追查通海事,在江浙閩按捕與鄭軍有聯(lián)系者,興大獄,受株連者甚廣,除大肆殺戮外,數(shù)百人連同眷屬被強行放逐東北寧古塔。被流放的通海案犯中無疑有江浙地區(qū)的朱明王朝宗室,他們是最早來到寧古塔的朱姓人。因鄭成功部屢次攻打沿海城鎮(zhèn),清王朝遂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下達禁海令,實行海禁,強迫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內(nèi)遷三十里至五十里,朱明王朝宗室全部被發(fā)配邊遠之地,其中相當數(shù)量來到東北寧古塔。牡丹江大學原副校長朱一凡先生清楚地記得其家譜上記載:他的祖先是于康熙二年(1663年)從福建晉江遷來寧古塔的,最初落腳之地即今牡丹江市西郊。其先人們在這里建官莊給官家種地生產(chǎn)糧食,于是這里便有了居民區(qū)——朱家屯。
清初寧古塔流人張縉彥在其《域外集》中寫道:寧古塔“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趙、燕之人”。流人們來自全國各地。寧安地區(qū)人口較多的姓氏有朱、顏、邱、郭、陳、盧、林、柳、張、金、李、劉等。有些老村屯同姓人口較多,如盧家屯(寧安石巖民主村)、陳家屯(范家鄉(xiāng)勞動村)、林家屯(寧安城郊茂盛村)、柳家屯(海林城郊斗銀村)、金家屯(金圣嘆后人居地)、張家屯等。鄭成功父叔的后人鄭氏、呂留良的后人呂氏等人數(shù)也很多。張縉彥于1661年被流放到寧古塔,1672年死于寧古塔新城,距今已335年??梢娔档そ▽幑潘┑貐^(qū)朱姓與清代中期“闖關東”無關,與清代末期吳大澄招民實邊也無大關系。
第二件造成寧古塔——牡丹江地區(qū)朱姓人口多的原因是康熙年間的“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發(fā)生之后,京師(北京)人楊起隆詐稱是明崇禎帝之三子朱慈滿,并以此為號召起事反清,事泄逃走,其徒黨被鎮(zhèn)壓。第二年正月開始,清廷關閉北京各城門大肆搜捕“朱三太子”,追查其黨羽與支持者。在“三藩”大舉進攻與數(shù)省降清明將叛亂之時,“朱三太子”會成為反清勢力的旗幟。清廷認為生死不明的崇禎之太子兄弟顯然是亂起根由,于是一面追查“朱三太子”,一面清除京城的朱明王室。明王室的子孫紛紛被放逐到邊地,其中有的被流徙到寧古塔。寧安人士說渤海鎮(zhèn)的大朱家等村屯的朱姓先人,就是因“朱三太子案”而來者。2013年,朱姓人口較多的寧安市大朱家村、小朱家村的村民,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終于弄明白他們并不是滿族人。其先人來自江西省,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與其謀反叛亂的五世孫朱宸濠之后,是清代雍乾年間來到寧古塔的。據(jù)此地朱姓人說,其先人在乾隆朝做官,不是被朝廷流放,而是自愿帶領家族到寧古塔的。此說法未必準確,當年寧古塔畢竟是冰天雪地、生活艱難之地,南方人怎會輕易背井離鄉(xiāng),遠遷東北北滿地區(qū)!今年夏天,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郊發(fā)現(xiàn)一朱姓佳城(墳墓),磚上有乾隆年號,可見,清初牡丹江市一帶也有朱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