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服飾的本質(zhì)和特征不能脫離人們的生活原態(tài)而存在;服飾也是人們藝術(shù)活動的方式之一,它處處體現(xiàn)了人們的審美特征與藝術(shù)情趣,服飾的本質(zhì)和特征也不能脫離藝術(shù)而存在??图曳椢幕鳛榭图椅幕闹匾M成部分,自然也將充分反映客家人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
客家服飾種類
服飾的分類,就其本義,包括“服”和“飾”兩大類?!胺奔粗竿ǔR饬x上的衣服,其分類方法五花八門。如,按性別可分為男服和女服;按穿戴時間可分為春裝、夏裝、秋裝和冬裝,日服、晚裝;按人體部位分為首服、體服和足服;按穿著場合分為常服和禮服;等等?!帮棥敝概滹棧且路钆涞囊恍┭b飾物品,按佩戴部位分類,可分為頭飾、肩飾、胸飾等。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先說衣服??图胰朔Q衣服為“衫褲”?!吧馈敝干弦?,“褲”指下衣?!吧洗┐蠼笊?,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jié)構(gòu)的特點是直領(lǐng)、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图胰说拇蠼笊腊凑辗b的長度,可分為長衫、中長衫和短衫三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腳踝而得名,多為老年男性天冷時穿著。短大襟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為便于勞作,又在下擺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襟衫的長度介于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閑時如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辦喜事時穿。一般來說,年輕婦女的大襟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為樸素、莊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對襟衫與唐裝相似,在前面中間開襟,把前襟平均分為左右相對的兩襟,所以稱為“對襟”。對襟衫與大襟衫的區(qū)別在于,大襟衫是在頷下至腋下斜開,前部為大面襟;而對襟衫則把前襟在中間對開,分為左右兩襟。對襟衫多為短裝,多為客家漢子勞作時穿著,女子則多用作睡衣或內(nèi)衣。無論是大襟衫,還是對襟衫,都分為夏、冬裝,夏裝為了涼爽、透氣,則是單衫;冬裝為了御寒,則用雙層,是夾衫,有的還在中間鋪以棉絮,成為棉襖。
與上衣相關(guān)聯(lián)的,就是圍裙??图胰说膰谷股砩霞靶乜冢轮料ドw,常用一塊花色耐臟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穿,常穿于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臟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為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都可以看到??图胰舜笠d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松、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于上挦下放。這種設(shè)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不適于勞作時彎腰邁腿。
還有一種叫“水褲”的褲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褲。這種褲子用較薄的軟布做成,長者可及膝蓋,短者僅遮臀部,類似現(xiàn)在的平角短褲,不過寬松得多。 過去客家人不穿內(nèi)褲,但十分注意對腿腳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覺時也會給腿腳蓋上薄薄的被單,以防腿腳受涼。到了冬天,他們還會專門穿上“褲筒”。所謂“褲筒”,其實就是兩條褲腿。褲筒的穿法很簡單,直接把它套在腿上,為防褲筒滑落,褲筒上端有帶子,有的綁在腿上,有的則連接系于腰上??图胰酥宰⒅赝饶_的保暖,是怕腿腳受涼了,無法勝任常年翻山越嶺或在水田里勞作的艱苦生活。
帽子也是服飾的一部分??图胰俗钣刑厣拿弊?,要數(shù)女人夏天戴的“涼帽”和秋冬時期戴的“冬頭帕”。
涼帽又稱涼笠,與客家地區(qū)常見的普通竹篾斗笠相似,只是在帽檐四周縫有布簾。涼帽是客家婦女夏天外出勞作時穿戴的,主要起遮陽、防雨之功用。“冬頭帕”是客家方言,意思是“遮頭的手帕”。“冬頭帕”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條帕、抹額和花帶。條帕是一塊長方形紅花布,上端與抹額相接,用以遮蓋整個頭部;抹額用較厚實保暖的黑布雙層折疊而成,圍裹在額頭處;花帶簡稱帶子,上面繡有艷麗的圖案,一般有兩根,分別縫在抹額的左右兩端,主要起固定作用。冬頭帕可以包裹住整個頭部,一般在天氣寒冷時使用,起保暖御寒之作用。為了防止頭部受風寒,客家女人在夏天坐月子時也會戴,只是把條帕去掉,僅系戴抹額和花帶。
客家人衣著打扮的飾品很多,發(fā)簪、手鐲、戒指、耳環(huán)、頭巾、手帕、荷包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飾品。飾品多為女子所掛佩,客家男子一般極少穿戴飾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鑲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認為是在顯擺炫富??图绎椘分械念^巾、手帕和荷包等,多為布料做成,上面一般會繡上精美鮮艷的圖案,金屬飾品則多為銀質(zhì),金質(zhì)飾品僅為富裕之家所佩戴。銀質(zhì)飾品的數(shù)量之多,文獻已有相關(guān)記述,以贛南的尋烏和瑞金兩縣為例:
尋烏的婦女們……不論工農(nóng)商賈,不論貧富,一律戴起頭上和手上的裝飾品,除大地主婦女有金首飾外,一概是銀子的。每個女人都有插頭發(fā)銀簪子和銀耳環(huán)子。這兩樣無論怎么窮的女子都是要的。手釧和戒指也是,稍微有碗飯吃的女人就有。(毛澤東:《尋烏調(diào)查》1930年5月)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提倡移風易俗,改變穿金戴銀的習慣,廣大客家婦女積極響應號召,僅瑞金一縣捐獻銀飾就有數(shù)萬兩之多。(《贛州地區(qū)志》,新華出版社,1990年,第2877頁)
客家人對銀質(zhì)飾品的重視,在女子出嫁的嫁妝中即可窺知。一般的家庭在女兒出嫁時,需置備一套銀質(zhì)飾品,這套飾品至少含有發(fā)簪、手鐲、戒指、腰鏈等十余件,甚至連圍裙、鞋帽上也飾以銀墜、銀扣,帳鉤、發(fā)梳、臉盆等也有用銀質(zhì)的。金銀乃貴重之金屬,這樣豐厚的嫁妝,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父母為了臉面,當然更主要是為了女兒嫁入婆家后不受歧視,往往節(jié)衣縮食,傾囊而置。貧窮之家,把生女看成是災難,以致衍生出“溺嬰”的惡俗?!凹夼貖y奩,鼓吹迎送,炫耀俗目,貧者固難取辦,富家亦難為繼,故溺女成風?!保ü饩w《龍南縣志》卷二《地理志·風俗》)“為制奩之艱,而甘為殺女之事。”(同治《雩都縣志》卷-《風俗》)
客家服飾的地域特征
地理環(huán)境作為人類賴以發(fā)展的基礎(chǔ),對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與交流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客家服飾文化作為客家地區(qū)的重要文化事項,也體現(xiàn)了其明顯的地域特征。
例如,從原料上來看,客家傳統(tǒng)服飾大多使用本地所產(chǎn)的麻布、葛布績織而成。蠶絲和棉花雖然是我國極為普遍的紡織原料,但由于環(huán)境和氣候的原因,并未在客家地區(qū)推廣,客家傳統(tǒng)服飾的原料,主要是用本地所產(chǎn)的麻布、葛布。苧麻是優(yōu)良的紡織原料,其單纖維長、強度大,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性能好,脫膠后潔白有絲光,它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也是客家服飾最重要的制作原料。客家方言稱用苧麻織成的布匹為“葜布”“夏布”。紡織夏布成為當?shù)貗D女最為重要的產(chǎn)業(yè)?!埃▽幎迹┲葜物L俗不論貧富,無不緝麻之婦女。”(道光《寧都直隸州志·土產(chǎn)志》)因為這里出產(chǎn)的夏布質(zhì)量精良,數(shù)量極大,除了自用為衣外,還大量外銷,成為當?shù)厥种匾母睒I(yè)。葛布是制作客家服飾又一種重要原料。葛與苧麻生長條件一樣,適合于南方山區(qū),葛在贛南各縣非常普遍,既有野生,又有人工種植,但就品質(zhì)而言,會昌縣的葛布品質(zhì)最佳。與苧麻相比,葛用于織布的性能則要差些。純粹用葛布織成的衣服,雖“韌能耐久”“沾汗不污”,但顯得粗糙。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客家人在葛布中摻入蠶絲、棉或蕉麻纖維,織造成“絲葛布”“葛棉布”或“蕉葛布”。這些布匹雖然比純葛布要精細得多,但“蕉葛布”容易沾水變色,而絲和棉也需從其他地區(qū)輸入,因而客家人所織葛布也還是以純葛布為多。
又如,客家服飾從色彩來看,比較單一,以黑、灰、藍、白為主,尤其是藍色,使用最多,“大藍衫”也成了客家人的標志性服裝,很少看到色彩艷麗的服飾??图曳椷@種色彩的選擇,亦與當?shù)貜V泛種植的一種叫“藍靛”的染料有關(guān)。藍靛不僅可以萃取到藍色,同樣也可以得到青、黑色。藍靛分大小二種,贛南主要用小藍靛。“今為濺者多用小藍,以染布帛。贛屬耕山者種,贛邑尤多。”(同治《贛縣志·土產(chǎn)志》)藍靛的普遍種植,不僅給客家人帶來了豐厚的經(jīng)濟利益,同時也使藍靛染成的色彩成為客家服飾的主色調(diào)。當然,單純用黑、灰、藍顏色染成的衣服未免顯得凝重、冷峻,所以客家人一般會在這些主色調(diào)的衣物上繡上一些色彩鮮艷的花邊或圖案,這就使客家服飾在莊重之余又平添了幾分情趣和活力。
再如,客家服飾的結(jié)構(gòu)特征與當?shù)氐淖迦何幕芮邢嚓P(guān)??图沂勤M閩粵邊區(qū)最重要的一個族群,這個族群既包含來自中原漢人的移民,又包含了畬、瑤等南方土著族群,是一個多元族群交流融合的共同體。在客家服飾文化中也體現(xiàn)了這種多元族群文化的特征。例如,在客家服飾圖案的設(shè)計上,運用了大量中原傳統(tǒng)吉祥文化圖案,如牡丹圖案象征富貴,鯉魚圖案象征魚躍龍門,元寶圖案象征金玉滿堂。也包含了畬、瑤土著文化的因素。如客家地區(qū)多戴狗頭帽,狗在中原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不好的寓意,所以中原地區(qū)多戴虎頭帽,客家服飾的這種設(shè)計,當是融合了畬族狗圖騰文化的結(jié)果。又如客家服飾的肥大寬松,就是古代中原漢服“寬博”特征的遺留,但又傳承了當?shù)卮┭澆淮┤挂员阌谏絽^(qū)勞作的習俗。
客家服飾習俗舉要
在漫長的歲月中,客家人不僅設(shè)計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飾,而且還形成了頗具族群色彩的與服飾穿戴相關(guān)的習俗。
客家人的服飾往往與年齡和身份有關(guān)。一般來說,交襟衫是客家地區(qū)常見的一種服飾,左右兩襟在胸前交疊,再用一根腰帶幫系,類似現(xiàn)在的和尚服,交襟衫是兒童常年穿戴的衣服??图覂和徽摯合那锒韵怠岸谴睢?,類似我國傳統(tǒng)服飾中的“兜肚”,以護臍防寒。大襟衫是男女通穿的常服,但與男性大襟衫相比,女性大襟衫則會繡上一些花邊或圖案以示區(qū)別。前文所提到的“冬頭帕”“涼帽”和“圍裙”亦有嚴格的性別限制,僅為客家婦女所穿戴。一般來說,客家婦女的服裝顏色不尚奢艷,平時穿著以素色的夏布、葛布衣料為主,但在婚禮時則穿大紅的用綾羅綢緞織成的禮服,由于這種顏色和布料大大突破了客家常服的風格,生怕別人說閑話,客家婦女婚后平時是不敢穿戴的,而是把它封存在箱柜中。因為這種禮服實用性不強,價格又貴,對于家境貧困的家庭來說,專為婚禮定制禮服,顯然是不劃算的。因此智慧的客家人便以常服代之,或向他人租賃?!八着映黾?,制衣裙皆用苧布,無紗羅綢緞之奢。惟嫁之日,所著有紅綾衫一領(lǐng)及納裙一腰,謂之面衫面裙。貧家嫁,賃面衫面裙,皆由親戚借貸。”(黃釗:《石窟一徵》卷四《禮俗》)
服飾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一些婚喪壽喜等重大生活場景或宗教儀式中也有所體現(xiàn)。
戀愛中的客家青年女子,會以贈送繡花鞋墊作為信物給男方,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在客家人婚禮中,還有一項“交換鞋樣”的儀式,即在雙方見面中意后,舉行一個儀式,邀請雙方至親歡聚宴飲,飲畢,男方把鞋子尺寸告訴女方,女方則在以后的時間里要為男方織制各式鞋子,制成的鞋子要在結(jié)婚那天隨嫁妝一起送至男方家中。鞋子數(shù)量越多,做工越精細,則表明新娘手藝越精巧。因此,客家女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女紅,到了出嫁的年齡,大都練就了一手好手藝。
客家人在為新生兒或上了年紀的老人慶賀生日時,也有送衣服的習俗??图胰税呀o小孩過百日稱為“做過周”。為做壽的老人送上新縫的衣帽,也是客家地區(qū)的常見習俗??图胰四赀^六十開始做壽,每十年一次,非常隆重。慶壽時兒女要為老人置辦一套新衣,若老人配偶健在,還要另制一套給配偶。這些新衣無特別之處,皆為客家常服。
客家人對配飾也很有講究?!棒ⅰ笔怯脕砭U住頭發(fā),固定發(fā)髻或連冠于發(fā)的一種首飾。在客家地區(qū),只有已婚女子的頭發(fā)上才會用“簪”??图遗釉诮Y(jié)婚前,頭發(fā)常編成兩股或三股的麻花辮,扎辮子的配飾常用紅繩或布條。只有等到結(jié)了婚,才會把頭發(fā)綰成發(fā)髻,盤在腦后,用簪固定,防止松散。發(fā)簪多為金屬做成,在客家地區(qū),最常見的便是銀簪,貧窮之家也用竹簪。發(fā)簪長約10厘米,長條形,一頭大,常有墜飾,另一頭末端尖利,整個簪身形如刀劍,也可做客家婦女的隨身武器。
除發(fā)簪之外,其他耳環(huán)、手鐲等配飾,亦多為已婚女子所佩戴。客家新娘在出嫁前夜,不但要改長辮為盤髻,而且還要舉行“開臉”儀式,即將原先作為黃毛丫頭的象征——臉上的汗毛絞去,然后描紅畫眉,戴上手鐲、耳環(huán)等配飾??图胰苏J為,手鐲以玉為貴,并且玉手鐲做好能陪葬,吸聚了逝去祖先的靈氣和墓穴的地氣后,手鐲便能長出暗紅色的紋絲,俗稱“血絲”,便有了靈性??图业貐^(qū)盛行“二次葬”,子孫在遷葬祖先骸骨時,往往能挖出這種玉鐲,佩戴上它,據(jù)說能避邪驅(qū)魔,保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