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如松之東征及其后裔流寓朝鮮考

        2014-12-29 00:00:00孫衛(wèi)國
        人文雜志 2014年1期

        內(nèi)容提要1592年12月,李如松率領四萬六千明軍,兵分三路,開赴朝鮮。其士卒分別來自于遼兵、明九邊將士和南兵,乃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顯示明朝抗倭的決心。在不足兩個月內(nèi),很快就取得了平壤大捷的戰(zhàn)績,南兵作戰(zhàn)尤為英勇。但李如松報功之時,佑護北兵,對南兵不公。在宋應昌的鼓搗下,南兵散布謠言,李如松被彈劾。不久,在碧蹄館與日軍遭遇,各有勝負,并未傷元氣,但李如松失去了打仗的信心。加上天氣變暖,不利騎兵作戰(zhàn)。于是接受和談之議,從此朝鮮戰(zhàn)爭進入封貢和談時期。李如松回國后,長期閑住。后來受命為遼東總兵,卻中埋伏戰(zhàn)死。朝鮮對李如松始終心存感激之情,為他與兵部尚書石星共建武烈祠,長期祭奠。歷代國王對李如松后裔皆予以特別關照,體現(xiàn)了他們世代對李如松的感戴之心。

        關鍵詞李如松宋應昌平壤大捷碧蹄館之役明代抗倭援朝戰(zhàn)爭明代中朝關系

        〔中圖分類號〕K248.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1-0078-11

        明朝將領李如松(1549~1598),向來是研究明代抗倭援朝戰(zhàn)爭(1592~1599)的熱點問題。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已經(jīng)發(fā)表了十數(shù)篇文章,其中不乏很有見地的力作,即如王崇武、李光濤、方詩銘、文廷海等人的文章,①皆頗具功力,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因為原始材料紛繁復雜,中、日、韓三方史料,彼此牛氐牾,致使李如松的有關問題還是模糊不清。李如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一、平壤之役是否大捷?李如松戰(zhàn)功如何?為何平壤大捷之后,李如松反而被人彈劾?二、碧蹄館之役是否大???明軍陣亡人數(shù)多少?三、李如松撤兵原因何在。關于前二者,明朝與日本盡管是交戰(zhàn)敵國,對于這件事的評價上,史料說法竟然相似,反而是朝鮮史料顯示出完全不同的說法。明朝史料與日本史料說法雖相似,原因卻不同,因為明朝史料有著深刻黨爭的印記,日本史料則完全站在日本立場上,故意抹殺明朝戰(zhàn)功,夸大日本戰(zhàn)績。相對而言,朝鮮是受害者,也是戰(zhàn)場之所在地,利益最為關切者,對于李如松的記載,較為客觀真實。史料中有著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必須加以甄別考辨,否則無法獲得歷史真相,也因此而影響了后人對于李如松的評價,甚至影響了對整個戰(zhàn)爭的評價。此外,還有幾個問題,前人甚少涉獵,第一,明朝何以派李如松前去援朝?第二,李如松所率軍隊的人數(shù)與來源如何,也未有過專門探討。第三,李如松在朝鮮期間的個人生活情況,鮮有論及。盡管李如松在朝鮮時間并不長,戰(zhàn)事結束后,傳說他勸后人留在朝鮮,明朝滅亡后,他的后人中有人從中國前往朝鮮,成為在朝鮮明遺民后裔非常重要的一支。本文試圖在廣泛搜求中日韓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并參稽二手研究,力求對相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盡可能地開拓一些新的層面,從而加深對李如松和這場戰(zhàn)爭的認識。

        一、李如松受命赴朝及其部隊之來源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長子。最初踏入仕途,乃是受其父李成梁之庇蔭。萬歷三年(1575)四月,封蔭為都指揮同知。萬歷六年(1578)十二月,充總督薊遼保定軍門標下右營游擊,遂升為參將。萬歷八年七月,李成梁“以鎮(zhèn)遼屢立邊功,再有紅土城大捷”,《明神宗實錄》卷10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萬歷八年七月丁酉,第2007頁。李如松被賜世襲伯爵,后為鎮(zhèn)守山西總兵官,不久改為宣府總兵官,再轉(zhuǎn)山西總兵。萬歷二十年(1592)四月,為提督陜西軍務,前往鎮(zhèn)壓寧夏哱拜之亂。數(shù)月間,將哱拜平定。其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朝鮮危在旦夕。十月,明廷任命李如松充提督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倭總兵官,率領重兵前往援救朝鮮??梢?,李如松最初雖是受其父之蔭而入伍,但很快嶄露頭角,建立軍功,不足十年,就升至總兵,率兵鎮(zhèn)壓寧夏哱拜之亂。當豐臣秀吉侵朝之時,李如松已是明廷中最具實力的將領,因而受命前往朝鮮,抗擊日軍。明廷派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jīng)略。宋應昌,號桐岡,杭州右衛(wèi)籍仁和縣人,嘉靖乙丑(1565)進士。以兵部右侍郞兼右僉都御史,與李如松一道前往朝鮮,督御倭軍務。

        萬歷二十年(1592)十一月初十日,朝鮮宣祖國王逃到義州龍灣館,不久獲悉:“(明朝)兵馬已調(diào)發(fā),李(如松)將軍、宋(應昌)侍郎已出來。”《朝鮮宣祖實錄》卷32,漢城:東國文化社,1961-1965年。版本下同。宣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丙寅,第565頁。李如松率部以副總兵楊元為中協(xié)大將、副總兵李如柏為左翼大將、副總兵張世爵為右翼大將,分三路大軍,萬歷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渡過鴨綠江,正月初五日,駐扎順安縣。從一開始與朝鮮接觸,李如松就向朝鮮顯示殺敵的決心,他曾給朝鮮伴送使出示其父信函:“朝鮮乃吾先祖鄉(xiāng),汝其勉之?!彼鞂Π樗褪拐f:“家教如此,敢不為貴國盡力!”《朝鮮宣祖改修實錄》卷27,宣祖二十六年九月壬子,第643頁。從最初的接觸來看,朝鮮君臣對李如松之家世、軍功、為人、將才,皆試圖了解,但他們總覺得李如松進軍速度不夠快,兵力不夠多,糧草不夠豐厚,對于征倭沒有經(jīng)驗,因為他們對明軍實力沒有多少把握。

        其實,對于朝鮮的擔心,明廷并非沒有考慮。從李如松所率軍隊的來源看,可以說明廷考慮非常周密。對李如松之兵源,前人有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即如日本青木正兒說:“總數(shù)雖曰四萬,然都是些一時的湊合,有西兵(宣府大同以西的兵),有遼兵,有南兵,當中又老弱居半,真正能戰(zhàn)的只有二萬?!鞭D(zhuǎn)引李光燾:《朝鮮壬辰倭亂中之平壤戰(zhàn)役與南海戰(zhàn)役:兼論〈中國戲曲小說中的豐臣秀吉〉》,第277頁。《朝鮮宣祖實錄》中,有關李如松所率軍隊有三萬、四萬、六萬不同的說法,亦有非常具體介紹其各部將所率軍隊人數(shù)的史料,在平壤一役中,對李如松各部有非常細致的記錄。下面結合明朝與朝鮮史料,將李如松軍隊各部列表如下,從中亦可見明廷抗倭之決心。

        從上面可知,李如松所率明軍三路進軍,由楊元率領中路大軍、李如柏率領左翼大軍、張世爵率領右翼大軍,向平壤進發(fā)。三路大軍組成人員,大體上是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遼兵。乃是原來鎮(zhèn)守遼東之軍隊,后追隨李如松出生入死之親信部隊,是楊元所率領的中路大軍和李如松統(tǒng)領親兵的主力部隊。大概有12000人。

        第二部分是明九邊將士,乃鎮(zhèn)守明長城沿線九鎮(zhèn)之部隊。左右兩翼大軍主力以九邊將士為主,人數(shù)最多。自萬歷十一年(1583)七月開始,一直到被派往朝鮮,李如松先后在山西、宣府、薊遼等九邊重鎮(zhèn)鎮(zhèn)守,不少士卒跟隨李如松征討寧夏。因而這部分將士,乃李如松所倚重的主力部隊,有23000人。

        第三部分就是南兵,南兵原來是戚繼光在浙江所訓練出來的。從人數(shù)上看,南兵11000人,與遼兵相當,分別是左翼大軍中的錢世禎和戚金各率領的1000人,和右翼大軍中駱尚志、王必迪、吳惟忠和葉邦榮分別率領的共9000人,據(jù)說戚金是戚繼光的侄兒。南兵以步兵為主,主要使用火器,武器最為先進,也是最具戰(zhàn)斗力的部隊。這部分軍隊作戰(zhàn)英勇,但與李如松的關系比較疏遠,這種疏遠在以后的戰(zhàn)事中,有十分清楚的反映,也因此而造成了諸事的復雜性。

        實際上,這三部分將士乃當時明朝的主力部隊,最具戰(zhàn)斗力的軍隊,全部派到朝鮮戰(zhàn)場上,從明朝所派將士就可以看出明廷的決心,為了藩國朝鮮的利益,明廷不惜派出最精銳的部隊,與日本豐臣秀吉侵朝部隊決一雌雄。

        二、 平壤大捷之真相與明朝黨爭之關系

        萬歷二十年(1592)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領三路明軍渡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zhàn)場。次年正月,三路大軍圍攻平壤,數(shù)日之內(nèi)即予以攻克,取得了平壤大捷的輝煌戰(zhàn)績。這原本是一場毫無異議、值得大書特書的大捷,但從平壤收復之日起,就未停止過爭論。此事發(fā)生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直到次年九月明廷才宣捷敘功,遲滯了一年半時間。除去路途遙遠,可能耽擱兩三個月外,但拖延如此之久,才予以敘功,本身就很蹊蹺。即便是敘功之后,仍未平息。充分說明,明朝抗倭援朝戰(zhàn)爭的許多問題,與朝中黨爭密不可分。因為黨爭激烈,使得明廷對相關戰(zhàn)事與人物的評斷,與朝鮮王朝的認識南轅北轍,也因此造成明朝史料的含混不清,真假參半,平壤大捷首當其沖就是一個這樣的事件。

        明朝史料真假參半,日本史料則有意淡化,甚至否定。日本賴襄之《日本外史》以為平壤圍城,乃因李如松行間;其最后撤兵,亦是因日本援軍不繼而已。隨后日本學術研究就在這樣一種基調(diào)下進行。青木正兒不肯置信平壤大捷,云:“《明史》所謂如松大勝的內(nèi)幕,大概像是糊糊涂涂的捷報……好像都是根本的誤傳?!鞭D(zhuǎn)引李光燾:《朝鮮壬辰倭亂中之平壤戰(zhàn)役與南海戰(zhàn)役:兼論〈中國戲曲小說中的豐臣秀吉〉》,第276頁。引得李光濤不平,特撰文批評。即便是當今重要的日本明史專家如小野和子,對這場戰(zhàn)爭的論定,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她在《明季黨社考》中說:“李如松乘著沈惟敬推進和平工作之隙,奇襲了在平壤的日本軍,很快就打敗了小西行長之軍。所謂平壤之戰(zhàn)就是指此。但是以此自傲的李如松進而南下,輕騎直向京城,在碧蹄館慘遭失敗。據(jù)說這次敗仗,使李如松‘魂喪膽破’,喪失了戰(zhàn)意?!盵日]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李慶、張榮湄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4頁。小野和子是當今日本最重要的明史專家之一,《明季黨社考》也是一部名著,但是對于李如松的兩場戰(zhàn)爭竟是這樣輕描淡寫、似是而非的論斷,對平壤之戰(zhàn)似乎不值一提,對碧蹄館之敗又極盡夸張之論斷。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的研究,日本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并沒有根本的改觀。

        唯獨朝鮮史料,因為與其厲害休戚相關,所涉獵的人物又是第三方,故能夠做到客觀真實,是探索李如松有關歷史問題真相最重要的根據(jù)。朝鮮時代之人,已經(jīng)意識到有關壬辰戰(zhàn)爭中朝史書之記載,出入甚大,因曰:“壬辰倭變時勝敗事實,考諸《明史》及我東所傳,多有不合?!币浚骸稛o名子集文稿》冊十《論壬·事》,漢城: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 第256冊,1998年,第414頁。下面即以朝鮮史料為基本依據(jù),并參稽中日史料,對這場戰(zhàn)事的經(jīng)過略加梳理,以期還原平壤戰(zhàn)事的歷史真相。

        據(jù)《朝鮮宣祖實錄》載: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日,李如松部分將士,抵達平壤城外,將平壤城包圍。二千余日軍在城北之牡丹峰,向明軍開炮。萬余名日軍在城墻上巡視,植鹿角柵子。李如松派一支兵攻牡丹峰,但不敵日軍炮火,遂撤退回營。日軍從城內(nèi)蜂擁而出,明兵丟棄數(shù)十面鐵盾,被日軍掠走。當夜,日軍數(shù)百人偷襲明軍右營,“天兵一時撲滅旗燈,從拒馬木下,齊放火箭,光明如晝。賊遁還入城?!背跗呷眨鬈娙吠瑫r進擊,日軍開城門出兵對抗,各有斬獲。李如松經(jīng)過兩天對日軍的試探,摸清了日軍的虛實。初八日,李如松傳令三軍,早早用飯,各領所部士卒對平壤城發(fā)起總攻。分四路進攻:第一路,由南兵游擊將軍吳惟忠率部三千,與查大受部,共六千士卒,攻北面的牡丹峰;第二路重兵,由中軍楊元與右協(xié)都督張世爵率主力部隊攻七星門;第三路,由左協(xié)都督李如柏和參將李芳春率部攻普通門;第四路由副總兵祖承勛、游擊駱尚志,與朝鮮兵使李鎰,防御使金應瑞等率部攻舍球門。李如松領親兵百余騎,居中調(diào)度指揮。

        明軍斗志高揚,戰(zhàn)斗打響,十分激烈?!岸矶l(fā)大炮一號,各陣繼而齊發(fā),響如萬雷,山岳震搖,亂放火箭,煙焰彌數(shù)十里,咫尺不分,但聞吶喊聲,雜于炮響,如萬蜂哄鬧。少選,西風忽起,卷炮煙直沖城里,火烈風急,先著密德土窟,赤焰亙天,延殆盡,城上賊幟,須曳風靡。”諸軍攻城,日軍“亂用鉛丸,湯水大石,滾下拒之”,明軍攻城受阻稍卻。李如松見此,當即斬一退卻者,在諸軍陣前大呼:“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士氣大振。南兵表現(xiàn)尤為突出,“吳惟忠中丸傷胸,策戰(zhàn)益力。駱尚志從含球門城,持長戟負麻牌,聳身攀堞,賊投巨石,撞傷其足,尚志冒而直上。諸軍鼓噪隨之,賊不敢抵當。浙兵先登,拔賊幟,立天兵旗麾。”李如松與左協(xié)都指揮張世爵攻破七星門,殺入城內(nèi)?!爸T軍乘勝爭前,騎步云集,四面砍死?!毙∥餍虚L躲入練光亭,其他日軍亦負隅頑抗,久攻不下?!百\從中放丸,天兵僵尸相續(xù),提督所騎馬中丸,諸將請?zhí)岫缴偻诵荼??!雹凇冻r宣祖實錄》卷34,宣祖二十六年正月丙寅,第601頁。下午三、四點鐘時,大部分明軍回營用膳,余則將日軍圍困在幾個據(jù)點中。遂派剛俘獲的浙江人張大膳傳話小西行長,望他們速速投降,小西行長回話情愿撤兵,李如松許諾。半夜,行長率余部逃出平壤。初九日,李如松率部整軍入城,并乘勝收復開城等地。這場戰(zhàn)役,李如松取得了絕對勝利。但是這樣一場勝利,從結束的那一刻起,就橫生事端,成為明朝各派勢力爭斗表演的一場鬧劇,朝鮮也感覺難以置身事外。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與李如松處事不公有關。在明軍攻城進攻不利之際,李如松大呼“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南兵諸將遂奮勇爭先,浙兵最先登城,拔掉日軍旗幟,插上明軍大旗。這是值得大加表彰的,朝鮮人皆深知:“是戰(zhàn)也,南兵輕勇敢戰(zhàn),故得捷賴此輩?!雹诘诶钊缢缮媳碜喙κ柚?,反而將首功歸于張世爵,北兵居上,南兵居次。朝鮮名臣柳成龍上書宣祖國王曰:“提督攻城取勝,全用南軍,及其論功,北軍居上。以此軍情,似為乖張?!薄冻r宣祖實錄》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壬辰,第625頁。對于先登城的南兵,既未賞銀,奏功又不力,引起南兵將士極其不滿,也引發(fā)朝鮮君臣的憂慮?!冻r宣祖實錄》即言:“初平壤、開城府,既已收復,李提督如松,世居北邊,凡用軍議功之際,右北軍而退南兵。由是,南、北軍不和。”《朝鮮宣祖實錄》卷37,宣祖二十六年四月乙巳,第691頁。因為李如松處事不公,引發(fā)明軍中南北兵之不和,南兵遂借機散布謠言,中傷李如松,從而引發(fā)撲朔迷離的爭端。李如松本人亦深受其害。

        朝鮮大臣分析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曰:

        大抵宋侍郞為元帥,而所率炮手,皆是南人。李提督北方武夫,而所率騎兵,亦皆北人也。南軍善于放炮殺賊,北軍善于斬馘。北軍所斬,多是南兵之所殺。而上功之際,首級為先,南兵居后,故元帥頗懷不平。公論亦以李公為貪功。而兩將之間,不相和協(xié),有逗撓之弊。此實我國之不幸也。趙靖:《黔澗先生文集·辰巳日錄》之《癸巳》,漢城: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第61冊,1991年,第293頁。

        因為記功以敵人首級為準,誰所得首級最多,誰的功最高。之所以會出現(xiàn)南兵功高反而不得賞,北兵反而得賞,乃因南兵用火炮擊斃敵人,因系步兵,行動不如北兵快,敵人雖被擊斃,但首級則被北兵得到,致使南兵所獲敵人首級不如北兵。《朝鮮宣祖實錄》評之曰:“李提督以天朝大將……反為貪功所使……豈非可恥之甚乎!”《朝鮮傳祖實錄》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丁卯,第661頁。對于李如松貪功不公的做法,提出嚴厲批評。因為正是這種貪功之念,引發(fā)出一系列的麻煩。同時更重要的原因,乃是經(jīng)略宋應昌與提督李如松之爭,李如松將平壤大捷戰(zhàn)功全歸自己,絲毫不考慮宋應昌,他們原本就不和,這樣就更加深了矛盾。

        其次,宋應昌推波助瀾,借助流言,中傷李如松,顛倒黑白。 宋應昌乃南人領袖,與李如松向來不睦。事實上,從一開始,朝鮮君臣對于二人的關系就有所覺察。鄭昆壽向國王報告,“大抵宋與李似不和協(xié)矣。”《朝鮮宣祖實錄》卷33,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己酉,第591頁。實際上乃與明朝中黨爭密切相關,李如松最初乃堅定的主戰(zhàn)派,宋應昌則在兵部尚書石星等人支持下,傾向于主和;況且從陣營中來說,李如松是北兵將領,宋應昌是南兵領袖,從一開始兩人就不睦。

        因為李如松對南人不公,平壤大捷后,軍中有流言,“提督攻平壤時,多取朝鮮人民,削發(fā)斬級,以為賊首。”⑦《朝鮮宣祖實錄》卷37,宣祖二十六年四月乙巳,第691頁。流言馬上傳到朝中,山東都御史周維韓、吏科給事中楊廷蘭等當即上本彈劾:“李如松平壤之役,所斬首級,半皆朝鮮之民,焚溺萬余,盡皆朝鮮之民。” 明廷因此令布政韓就善、巡按周維翰等至平壤,查核真?zhèn)?。且指令朝鮮,據(jù)實以聞?!冻r宣祖實錄》卷34,宣祖二十六年正月丙寅,第601頁。二月,朝鮮國王上書將平壤大捷的經(jīng)過原原本本地陳述出來,最后言:“本國再造之基,實在于此……侍郞宋專心機務,指授方略,謀猷克合,用集殊功??偙钍膸熆犊?,義氣動人,軍行所過,秋毫無犯,臨陣督戰(zhàn),身先列校?!薄冻r宣祖實錄》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乙未,第628頁。對于宋應昌與李如松皆給予高度評價。四月,又特上疏為李如松辨白,對于所謂斬殺朝鮮人以充數(shù)之說,特別辨駁:“提督……雖于斬殺擾攘之中,必先揀出本國男婦,全活之數(shù),已至千余。小邦急于攻剿,屢諸督進,而總兵憫念本國人民,駢首就死,至揭免死白旗,預先通諭……咨內(nèi)所稱焚溺誤殺,不過流傳失實之語,大不近理。其斬獲賊級,系是的確査驗,奏過實數(shù),當職雖無狀,豈忍自陷于欺負之罪哉?”進而對李如松之戰(zhàn)功,稱頌道:“至于收復本國城池……大約平安、黃海、京畿、江原、咸鏡等道,郡邑之收復者,三十有五。再造小邦,十成五六,感戴皇恩,日夜涕泣?!雹卟粌H為李如松辯誣,洗刷罪名,而且為他請功,與明朝科道之彈劾,完全不同。李如松亦只得上疏自辯??梢姡幌餮?,就讓李如松忙于應付。實際上,乃是南兵在宋應昌唆使之下的報復行為。

        第三,乃朝中黨爭之反映,明廷中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之爭以及南北黨爭的縮影。有關明廷中的南北黨爭,參見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來明廷中主戰(zhàn)與主和兩派,勢不兩立,南人與北人之爭由來已久,恰好利用此機,顛倒黑白,借機陷害。朝中以首輔趙志皋和兵部尚書石星為主,他們雖然力主救援朝鮮,但從一開始,石星就有兩手準備,戰(zhàn)和兼?zhèn)?。以?zhàn)為主,以和為輔。宋應昌則是最初階段具體執(zhí)行石星議和政策的人,沈惟敬則是其耳目與私人信使。沈惟敬第一次受命于石星,前往朝鮮探聽軍情,時為壬辰八月十五日。沈惟敬原來對倭人有所了解,第一次到朝鮮,就只身前往倭營。八月二十九日,單騎往倭營,得見小西行長。與行長約五十日往返,以完成封貢之事。九月二十九日返回遼東。當時明朝尚未決定出兵朝鮮,朝鮮赴明請兵使鄭昆壽正在北京與明廷各部密切交涉,希望明廷盡快出兵。十一月初六日,沈惟敬再赴朝鮮,復入平壤,給日軍賜帽子,摸清了日軍數(shù)目,給李如松提供日軍人數(shù),使得李如松以兩倍兵力擊潰平壤之日軍,收復平壤,給明軍立了一功。李如松原本是反對議和封貢的,力主征伐日本,拒絕和談?!睹魇贰贩Q:“初,官軍捷平壤,鋒銳甚,不復問封貢事?!雹堋睹魇贰肪?38《李如松傳》,第6195頁。兩種主張互不相讓,由此矛盾激化。

        同時,這里還蘊含著明廷中的文武之爭。文人多主和,武人多主戰(zhàn)。但是中國歷史上宋朝以后,因為科舉取士制度大行其道,文臣蓋過武臣,成為朝中宰相、各部尚書,乃執(zhí)掌朝中大權。武臣則受制于文臣,明朝亦如此。文人宋應昌與武將李如松的矛盾,背后最深層的原因就是這種制度上的問題。沖鋒陷陣,武將在前,但時刻被文臣掣肘。所以,平壤大捷之爭端,實際上,背后是明朝主和與主戰(zhàn)、文臣與武將、南人與北人多重矛盾糾結的結果。而這多重矛盾,以后一直如影隨形似的左右著朝鮮戰(zhàn)局,幾乎每一位明朝將領都無法擺脫其牽扯,以至于深受其害。

        三、碧蹄館之役與和戰(zhàn)之轉(zhuǎn)變

        萬歷二十一年(1593)二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家丁數(shù)千人,在碧蹄館與日軍遭遇,被日大軍包圍,酣戰(zhàn)兩個多時辰,楊元援軍趕到后,李如松才殺出重圍。這就是所謂的碧蹄館之役。這并非一場大戰(zhàn),卻影響了朝鮮戰(zhàn)爭的大局,在中日韓史書的記載中,差別甚大,說法不一。

        《日本外史》說:“如松以火器襲平壤,一戰(zhàn)得志,謂和兵不足復畏,乃輕進。不具銃礟,以短兵接戰(zhàn)。我軍兵銳刃利,縱橫揮擊,人馬皆倒,莫敢當其鋒,我兵呼聲動天,遂大破明軍,斬首一萬,殆獲如松,追北至臨津,擠明兵于江,江水為之不流?!盵日]賴山陽:《日本外史》卷11,東京:弘道館,1936年。認為明軍大敗,被斬首萬人,李如松幾乎被俘。因此,也奠定了日本以后的說法?!睹魇贰ど褡诒炯o》:“壬午,李如松進攻王京,遇倭于碧蹄館,敗績?!薄睹魇贰肪?0《神宗本紀》,第275頁。《明史·李如松傳》也說:“官軍喪失甚多。”④清官修《明史》的基本論調(diào)也是大敗。盡管沒有說出死傷人數(shù),但與日本的說法相似。但仔細考察參與這場戰(zhàn)事者的記錄并及朝鮮史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冻r宣祖實錄》對于碧蹄館之役,有十分詳細的記載,其曰:

        初,李提督既拔平壤,乘勝長驅(qū)……二十六日,自臨津下流涉灘以過,進次坡州。七日早朝,欲親審京城道路形勢,單騎馳向碧蹄。時京城之賊,尚有數(shù)萬,提督先遣査大受、祖承訓等,領精騎三千,與本國防御使高彥伯,遇賊于迎曙驛前。大受與彥伯,縱兵急擊,斬獲六百余級,諸將因此益輕敵。賊將聞其前鋒為大受所破,悉眾而來,陣于礪石峴。大受見賊騎勢大,退屯碧蹄,賊分布山野,看看漸逼。提督方行路上,見彥伯軍官,詳聞賊勢,遂馳往碧蹄……時南浙石包兵俱未及到,只有手下精騎千余,提督即麾已到之兵,進陣于野,與賊對陣。先放神機箭,初一交戰(zhàn),賊少卻,而已見天兵小,左右散出,冒死突出,直沖中堅。天兵全無器械甲胄,徒手搏戰(zhàn)。提督與手下驍將數(shù)十人,親自馳射,勢不能支。麾兵四退,提督殿后而還。賊三千余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賊遂乘銳,亂斫天兵,死者數(shù)百?!冻r宣祖實錄》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庚寅,第624頁。

        從這段史料中,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碧蹄館之役的詳細經(jīng)過和相關的幾個問題。

        第一,這場戰(zhàn)役,對李如松來說,完全是一場沒有準備的遭遇戰(zhàn)。先是,李如松率親兵前往勘察道路地形,派查大受與祖承訓率騎兵三千先行。查大受在迎曙驛遭遇日軍先鋒,將其擊敗,斬敵六百。于是輕敵冒進,不想遇日大軍,只得退守碧蹄館。李如松獲悉消息,情況緊急,于是率精騎千余,前往救援。遂以少量騎兵,與日重兵對陣,但被包圍??梢哉f,事出意外,完全沒有準備。

        第二,這是一場以少敵多的戰(zhàn)斗。明軍只有數(shù)千騎兵,日軍則數(shù)萬。而且明最精銳的南兵、浙兵火炮手皆未及參戰(zhàn)。明兵甚至都沒有器械甲胄,只得以箭射殺敵人,甚至徒手搏戰(zhàn)。敵眾我寡,差距甚大。

        第三,明軍與日軍死傷相當。盡管是一場敵我懸殊的戰(zhàn)斗,但日軍并沒有取得絕對優(yōu)勢。李德馨向朝鮮國王報告碧蹄館之役時說:“與賊死傷相當,幾至五、六百矣?!薄冻r宣祖實錄》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甲辰,第638頁。經(jīng)略宋應昌盡管與李如松有矛盾,也如斯記錄:“雖碧蹄之戰(zhàn),我軍亦有損傷,然事在倉卒,如松率將領奮勇血戰(zhàn),以寡擊眾,射死倭酋,砍殺倭眾,彼實敗退。”③宋應昌:《經(jīng)略復國要編》卷七。參見《壬辰之役史料匯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李如梅也射殺倭中金甲大將一員,又得“楊元提兵策應,殺入陣中,殺死倭奴頗眾,群倭哭遁入城,其膽甚寒”。③另一位南兵將領錢世禎在《征東實紀》中也說:“是日,兩軍互有損傷,亦得首一百六十有奇?!卞X世禎:《征東實紀》,鈔本。可見,并非像日本史書和《明史》的說法。作為政壇敵手,宋應昌與錢世禎的說法值得信賴。王崇武即論:“世禎本南將,為如松反對黨,此役南軍雖間有快意之談,而《實紀》態(tài)度忠厚,尚無宣傳戰(zhàn)敗之語,亦一有力反證。”王崇武:《李如松征東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輯,1947年,第348頁。可見,與日本史料與《明史》“敗績”之類籠統(tǒng)的說法,要更為可信。

        而與此相關的明朝史書的說法,也多與宋應昌的說法相似。茅瑞征《萬歷三大征考》載,“李將軍如松引梟騎二三千人前往踏勘,至碧蹄館,猝遇倭,圍數(shù)重。李將軍督將士殊死戰(zhàn),從巳至午……會楊元援兵(砍)(斫)重圍入,倭遂潰,而我精銳亦多喪?!泵┤鹫鳎骸度f歷三大征考》之《倭》上。參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則云,李如松以屢勝輕敵,往勘地形,僅以三千家丁跟隨,“倭率精悍十萬圍之碧蹄。(李)如松鼓眾力戰(zhàn),一以當百,自午至申,殺傷相半。正屬危急,而楊元援兵踵至,內(nèi)外夾攻,斬首一百六十七級。自是群倭咋舌咬指,無敢與天兵相抗矣?!敝T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四,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2004年。可見,無論是明軍將領所記,還是當時明朝史家所書,皆并未說碧蹄館之役乃李如松大敗,盡管李如松所率部屬人數(shù)只有千人,日軍則數(shù)倍于明軍,戰(zhàn)斗的結果則是死傷相當,明軍進攻雖受挫,日軍亦因此而膽寒。

        第四,這場戰(zhàn)役加速了明日和談的進程,從此明軍改變了以攻為主、以和談為輔的策略,轉(zhuǎn)而進入全面封貢和談的階段。最初,李如松是堅決反對和談的。萬歷二十年(1592)十二月初八日李如松到遼東,朝鮮派吏曹判書李山甫前往拜見,敦促盡快進兵,因為當時已傳出沈惟敬與日本約和,以大同江為界,南邊給日本,北邊給朝鮮,朝鮮君臣十分憂慮。且朝鮮國王獲知日本人在漢城掘了國王祖墳,十分惱火。李如松說:“沈事,不須信也。我與宋爺,已為議完……東倭掘冢極駭。我亦知春間用兵之難,故定于十六日,領兵前去矣?!薄冻r宣祖實錄》卷33,宣祖二十五年十二月癸卯,第588頁。故而有平壤大捷,又收復開城等地。碧蹄館失利,則動搖了李如松進軍的信心?!冻r宣祖改修實錄》曰:“自碧蹄戰(zhàn)不利,(李如松)持重不戰(zhàn),亦由和議間之故也?!薄冻r宣祖改修實錄》卷27,宣祖二十六年九月壬子,第643頁。《萬歷野獲編》亦曰:“封貢議起。如松頗附會文帥宋應昌及本兵石星,速成其事,以結東征之局。”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17《日本和親》,中華書局,1980年,第438頁。誠如前面提及,從一開始,明朝廷中,就是和戰(zhàn)兩手準備。碧蹄館之役受挫之后,李如松斗志亦挫?!岸妥h遽起。宋經(jīng)略(應昌)裝遣謝用梓、徐一貫等扮作天使,諭賊卷還。沈惟敬、胡澤、沈思賢之徒,再與行長會于龍山江上?!鄙隁J:《象村稿》卷之三十八《天朝先后出兵來援志》 ,第257頁??梢哉f,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和戰(zhàn)易位了。

        當時客觀條件,對于進攻亦不利。春天來臨,道路泥濘,不利騎兵進攻?!墩鳀|實紀》載:“沿途解凍,淤泥濘滑,艱難萬狀?!崩钊缢稍鴮ψ笞h政尹斗壽說:“春路泥濘,又多水田,不能隨意進退。糧草缺乏,人饑馬疲,馬死者多至一萬四千?!薄冻r宣祖實錄》卷35,宣祖二十六年二月甲辰,第637頁。糧草不繼,人困馬乏,戰(zhàn)斗力大受影響,客觀上,消磨了李如松的斗志。故王崇武曰:“是朝鮮地勢不適于北人作戰(zhàn),尤以騎兵為然,時雖有南兵,然數(shù)量較少,不亟撤退,有覆沒之虞。”王崇武:《李如松征東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輯,1947年,第353頁。因而碧蹄館之役雖然加速了明日和談的步驟,但并非唯一的因素。因為客觀條件的不利,明軍采取和談之法,可以說勢在必行。

        四、李如松之撤歸及其后人在朝鮮之生活

        碧蹄館之役后,明日雙方展開封貢和談。明大軍撤歸,少量將士,鎮(zhèn)守朝鮮。萬歷二十一年(1593)八月二十二日,宋應昌、李如松領兵馬還遼東,結束了在朝鮮九個月的征戰(zhàn)。宋應昌與李如松回國以后,并未受賞,反而皆被彈劾,兩人皆灰溜溜的。朝鮮人亦獲知,“宋侍郞被參奏,三月盡頭回家;李提督被參,杜門不出?!薄冻r宣祖實錄》卷50 ,宣祖二十七年四月甲戌,第260頁。朝鮮君臣對于宋應昌與李如松回國受到彈劾的命運,深表同情,但并未上書明廷為他們請功?!冻r宣祖改修實錄》論曰:“石、李有大造于我,而連被按劾,怨我國不肯附會。柳成龍等恐此后,中朝將相無為我國致力者,欲姑徇其意。而上每憤宋經(jīng)略主和壞事,尤憎沈惟敬,比之讎賊,群臣之言,不得入矣?!薄冻r宣祖改修實錄》卷28,宣祖二十七年八月丙午,第651頁。乃因?qū)λ螒骱筒粷M,故而不為他們說情。

        盡管朝鮮君臣對宋應昌不滿,對李如松則始終有感戴之心。李如松等撤回不久,尚在封貢之時,朝鮮君臣就商議為兵部尚書石星和李如松等建生祠。備邊司啟曰:“當初力排群議,命將出師,來救我國,石尚書之功,果為重大。為設位版,與李提督同入一祠?!薄冻r宣祖實錄》卷56,宣祖二十七年十月丁巳,第371頁。后來,朝鮮在平壤建成武烈祠,主祀石星與李如松,以李如松副將李如柏、張世爵和楊元配享。

        在朝鮮生祠建成不久,傳來李如松在遼東戰(zhàn)死的消息?!睹魇贰份d:“(萬歷二十六年)夏四月丁卯,遼東總兵官李如松出塞,遇伏戰(zhàn)死?!薄睹魇贰肪?1《神宗本紀》,第280頁。幾乎同時,朝鮮就獲得了此噩耗。先是,朝鮮微聞此信,后來朝鮮從楊鎬處,獲知確切情形,乃是李如松在巡邊時,在廣寧太淸堡中韃子埋伏身亡?!冻r宣祖實錄》卷99,宣祖三十一年四月甲戌,第418頁。朝鮮遂在平壤李如松生祠旁,“別設幕位于本廟傍近隙地,香祝、奠具,務從明潔,告神祝文,極盡措辭,別遣大臣或近臣,臨時移奉畫像行禮?!薄冻r宣祖實錄》卷99,宣祖三十一年四月丁丑,第420頁。于是在五月戊申(二十四日),“李提督如松畫像,設祭于平壤。唐人見之者,或咨嗟而嘆息?!薄冻r宣祖實錄》卷100,宣祖三十一年五月戊申,第441頁。祭奠李如松,以示哀思。

        李如松雖然去世了,但他與朝鮮的關系并未斷絕。朝鮮此后近三百年,一直在武烈祠,對他加以祭祀。同時,更重要的是,他的后人不止一位,生活在朝鮮。有關李如松后人在朝鮮的世系,參見成海應:《硏經(jīng)齋全集外集》卷40《鐵嶺李氏恩恤錄》,漢城: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第277冊,第176頁。傳說李如松之孫李應仁,在清兵入關后,義不薙發(fā),乃脫身東去朝鮮,居于淮陽。李如松弟李如梅孫李成龍,也逃到了朝鮮,住在海曲。朝鮮肅宗以后,大力提倡尊周思明理念,建立大報壇。李如松后人是守壇漢旅的重要成員。漢旅設漢旅廳,為漢旅衙門,屬兵曹,軍資亦來源于兵曹,此乃其成為正式衙門的象征?;蕢ù髨髩┦刂睍r,漢旅最前,依次是龍虎營之禁旅、鎮(zhèn)撫營之義旅、壯旅等等。因而漢旅的主要職責為大報壇守直官,而在祭祀中作為守直和侍陪人員。在祭祀時,他們是排在朝鮮百官之前,顯示其非常獨特的地位。

        朝鮮正祖時期放寬對皇朝人子孫之征用。在朝鮮這個等級社會里,“國俗專尚門地”,即便是兩班階層,其庶孽亦只能擔任一般的中下官吏,而且不能參加科舉。但對明東征將士后裔,似乎沒有庶孽的限制,對待李如松后裔尤其給予照顧。李如松東征時,曾與朝鮮女子所生子女留朝鮮,他們構成李如松的一部分后裔。按照朝鮮嫡妻和妾的劃分,李如松的朝鮮妻女,最多只具妾的身份,而不可能是嫡妻,因而其子女應屬庶孽,但對待李如松后裔似乎并未采用庶孽一說。正祖起用李熙章時,還提及他是李如松與朝鮮女子的后代。而征用李如松另一后人李宗胤時說:

        都政日以李提督李總兵后孫事……況日前邸拜皇壇,是日即神皇忌辰,再造之恩,天地莫量。惟今起感而寓思者,莫先于收錄中朝舊裔,欲使東土人士皆識此個義理。昌城府使李宗胤之拔例超遷,亦出此意……況國俗專尚門地(第),茍欲鎮(zhèn)長收用,宜先快辟階歧。寧遠伯子提督總兵后孫之來寓本國,保寧原州等地人出身,則每榜后宣薦,必先首薦閑良,則采訪操弓人,有無隨聞越薦,以此定式施行,使朝家寓思之舉,得有永久遵行之效?!洞罅x編》續(xù)集卷1,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第481-482頁。

        希望后世朝鮮國王,對李如松后人要始終給予關照。在隨后的《朝鮮實錄》中,常能看到國王們對他后人照顧之言。純祖年間,右議政南公轍曰:“李提督之功,百世之所不可忘。故兵使李源父子,粵自先朝,念舊擢用,前后恩言,逈出尋常,買給屋子,俾奉提督之祠版。而今聞其祀孫,窮不自存,不得保有賜宅,香火不繼。前郡守李熙章,請令兵批,復職調(diào)用。” 從之。《朝鮮純祖實錄》卷21 ,純祖十八年十二月癸未,第142頁。高宗年間,領議政李最應曰:“皇朝提督李如松,朝家之軫念此家,由來逈別。而聞‘其祀孫出身寅未初仕’云。特令該曹,宣傳官加設單付,恐好矣?!痹手!冻r高宗實錄》卷13,高宗十三年十一月丁丑,第541頁。故而,李如松子孫在留存于朝鮮的明遺民后裔中,始終是歷代朝鮮君臣關注和照顧的對象,這恰恰反應了李如松在抗倭援朝戰(zhàn)爭中的功績,令朝鮮人世代不忘。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透過李如松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為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東亞世界戰(zhàn)爭,對明代抗倭援朝戰(zhàn)爭的研究,必須要有全局的眼光。

        首先,從資料上來說,要盡可能地收集中日韓三國資料,互相比證甄別,決不能只執(zhí)一端,不及其余,否則難以獲得歷史真相。

        其次,朝鮮戰(zhàn)場上的事情,與明朝國內(nèi)政局息息相關,也與日本政局的變化關系緊密,因而要全面深入地把握戰(zhàn)場上事情的真相,必須聯(lián)系國內(nèi)政壇的變化。即如平壤大捷,李如松明明有大功,卻處處受到彈劾誣告,其根本原因乃是朝中黨爭的結果,主和與主戰(zhàn)、南人與北人、文人與武將、南兵與北兵,各種矛盾斗爭交織在一起,錯綜復雜,只有細細把握其中的奧秘,才能真正揭示歷史的真相。這是研究這場戰(zhàn)爭必須要把握的原則,因為李如松的悲劇,隨后幾乎發(fā)生在每一位明朝將領身上,甚至朝鮮國王也難以置身事外,幾度辯誣。

        最后,要重視周邊各國的材料的關聯(lián)性及史料作者的動機。對于明代抗倭援朝戰(zhàn)爭來說,朝鮮史料尤其重要。每一條材料的寫作者,皆有其背后的動機。作為戰(zhàn)爭的直接受害者,與明史料批評李如松不同,卻處處在維護李如松,為他求情說好話,這本身就說明其材料是可信的。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責任編輯:黃曉軍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无码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蜜臀九色|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p|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本老熟妇50岁丰满| 欧美变态口味重另类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亚洲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中字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91国产精品自拍在线观看| 性按摩xxxx在线观看| 欧美白人最猛性xxxxx| 特一级熟女毛片免费观看| 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久伊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 私人vps一夜爽毛片免费| 亚洲第一av导航av尤物|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放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久久久诱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蜜桃资源一区二区|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蜜桃传媒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免费手机在线观看| 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a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国产网友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亚洲深夜福利| 男女视频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