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翔 白海梅
摘要:贛江流域面積約占江西省域的一半,是我國南方的重要河流,目前,其干流、部分支流和流域存在極為嚴重的沙害,已基本喪失航運功能。本文從泥沙研究的角度概述了與河流泥沙有關的災害及其分類, 并找出贛江流域的泥沙災害成因,同時也對沙害治理提出相關的減災方略和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流域泥沙;泥沙災害;贛江流域
江西省贛江流域內泥沙災害較為嚴重,僅贛江上游段的年輸沙量就高達708.3萬噸。受氣候、降水、亂砍濫伐、水土流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多發(fā)于贛江流域的泥沙災害有:泥沙的沖刷、淤積危害;山地災害;土地沙化;河灘塌方等次生災害。
一、流域泥沙災害特點
1、時間分布不均勻性
贛江流域的泥沙災害具有年內不均勻性和年際不均勻性的特點。年內降水量越大,其含沙量則越高。4-6月份的汛期是含沙量的最高峰期,7月份驟降,8月略有上升之后便逐月下降。 (如圖1)此外,流域內輸沙量年際變化也很大。1
2、地域分布不均勻性
就空間尺度而言,流域內降水、地形、河道分布、土壤抗蝕性等因子具有顯著差異,而由此引發(fā)的泥沙災害也呈現(xiàn)出不均勻的空間分布性。贛南山區(qū)易發(fā)生山洪災害,并伴隨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質災害。
3、漸變性或突發(fā)性
贛江流域泥沙淤積與沖刷、土地沙化是累積逐漸發(fā)生的,具有漸變性特點;而山地災害則具有突發(fā)性特點。
4、群發(fā)性
所有的泥沙災害并非孤立存在,其發(fā)生過程錯綜復雜,致災因子相互聯(lián)系作用于承災體,從而形成災害群。贛江流域暴雨導致山地泥沙流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泥石流、滑坡將會堵塞河道進而引發(fā)洪水災害。河道的應力沖刷引起河岸崩塌,崩塌的同時還有可能伴隨著滑坡的出現(xiàn)。
5、災害類型的多重轉化性
多種社會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出現(xiàn),緣由于在泥沙災害過程中常有新災害類型的產生。因泥沙過度淤積,贛江下游河床抬高,防洪問題嚴峻。嚴重淤積的上猶江水庫,庫容萎縮,致使儲水蓄水減少,防洪蓄洪能力弱化,此外,還造成水庫尾端淹沒良田,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
二、泥沙總體分布
近30~50年以來,贛江流域沙源主要來自各支流。大量粗沙主要來自支流貢水,貢水的大量粗沙則主要來自其支流平江,其次是梅江,部分來自貢水的較小支流。其中贛南地區(qū)主要有6個分布區(qū)域:(1)興國縣西南部和贛縣東北部沙源流域小區(qū);(2)興國縣中北部沙源流域小區(qū);(3)興國縣東部沙源流域小區(qū);(4)興國縣南部和于都縣西部沙源流域小區(qū);(5)寧都縣東南部沙源流域小區(qū);(6)于都縣東南部沙源流域小區(qū)。
三、泥沙災害成因
(一)自然因素
(1)贛江沙源流域位于西面武功山、萬洋山與東面武夷山脈之間的江南山地丘陵。該區(qū)山高、地廣、坡度大,土壤的抗蝕能力差,且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季節(jié)性頻發(fā)的強降水極易引發(fā)山地災害(滑坡、泥石流等),造成水土流失,從而污染水體,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而且流域內花崗巖廣布,花崗巖的特殊出露情況是流域沙害的一大基本自然因素。
(2)流域內來水量的大小決定著來沙量的多寡,換言之,降水量多,地表徑流量大,從而帶來更多的產沙量。其輸沙量年內分布規(guī)律為:大體與降水量、徑流量同比增減,季節(jié)分配不均;枯水期輸沙量少,強度??;汛期輸沙量多、強度大。贛江年輸沙量的逐月遞增始于1月份,至6月份達到最高值,然后逐月減少,至12月份跌倒低峰。汛期4~9月輸沙量占全年4/5以上,其他月份則較少。 (如表1)
表1 贛江流域降水、徑流、泥沙量分月百分比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降水量 3.8 6.2 10.0 13.5 17.2 16.1 7.6 8.4 5.4 4.8 3.6 3.4
徑流量 3.0 4.4 7.1 13.5 18.2 20.4 9.6 6.8 6.3 4.4 3.5 3.1
輸沙量 0.6 1.7 5.6 15.9 23.7 29.1 8.3 7.0 4.3 2.5 0.8 0.5
(3)贛江流域河流泥沙的變化規(guī)律深受水土流失影響與制約。水土流失惡化,泥沙大幅沖刷下泄,造成河床抬高,河流輸沙量明顯增大,反之則減少。贛江上游是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qū),是產沙的源地。近年來贛江流域開發(fā)建設項目造成人為的水土流失,入河泥沙遞增,河床逐年抬高,防汛抗洪難度加大。
(二)人為因素
贛江流域人口增長迅速,導致農耕面積擴大和土地使用強度的增加,遠遠超過土地承載力。另外,城鎮(zhèn)、公路建設,礦山開采、陡坡開荒等生產建設活動中導致植被破壞,生態(tài)惡化,土壤侵蝕加劇,引發(fā)大量水土流失,人為地造成了贛江流域沙害狀況。
四、建議及對策
(1)目前贛江流域中章水、貢水、桃江、平江、烏江、遂川江依然存在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其中烏江、桃江呈加劇態(tài)勢,其他各河呈減少態(tài)勢。應采取水利工程的方法,統(tǒng)一規(guī)劃、全面預防、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重點治理贛江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并將已沉積在河道中的粗沙清除,以改善生態(tài)狀況和恢復河流的正常功能。
(2)貫徹流域內水土保持方案,嚴格控制水土流失。大力發(fā)展植樹造林,提高流域植被覆蓋率。改善土壤土質,減少流域坡面的水力侵蝕??茖W把關項目建設,規(guī)范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工程中引發(fā)的流失水土造成的河流淤積。
(3)進行石壩攔沙實驗和示范小流域的推廣。對于有粗沙流出的小流域,需要逐個進行調查與處理,同時必須強化工程的監(jiān)理和治理效果的監(jiān)測。
參考文獻
[1]徐偉成,白雪.贛江上游河流含沙量變化趨勢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01,27(4):242-249.
[2]肖丹濤,吳菊,羅小平.不同特征水文年贛江水沙變化特征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08,3:95-96.
[3]李昌華.江西贛江沙害的流域生態(tài)學以及治理的初步研究[J].江西林業(yè)科技,2005,s1:51-64.
[4]龔向民,李昆,萬淑燕等.人類活動與贛江泥沙變化規(guī)律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06,32(1):24-27.
作者簡介:肖翔,男,(1989年12月28日—),云南師范大學,專業(yè)領域:人文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