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嘉 張曉曉
·經(jīng)驗交流·
耳針加針刺治療眼肌痙攣27例療效觀察
宮嘉 張曉曉
目的 總結耳針加針刺治療眼肌痙攣的療效。方法 局部耳穴耳針結合針刺治療27例眼肌痙攣患者。結果 痊愈10例, 好轉15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2.6%。結論 耳針加針刺治療眼肌痙攣療效顯著且操作簡單方便, 安全, 無毒副作用。
眼肌痙攣 ;針刺;耳針
眼肌痙攣臨床表現(xiàn)為眼瞼不自主頻繁振跳, 重者可牽動口角乃至面頰部肌肉發(fā)生抽動[1]。該病多于一側發(fā)病, 兩側同時發(fā)病比較少見, 一般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自2007年以來, 作者采用針刺加耳針治療眼肌痙攣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例門診患者, 其中女17例, 男10例;年齡最小32歲, 最大65歲;病程最短3 d, 最長4年。皆為單側發(fā)病。
1.2 治療方法
1.2.1 針刺取穴 取患側穴位, 主穴:攢竹、絲竹空、中渚、阿是穴、合谷(雙側)。心脾兩虛患者加三陰交、脾俞;血虛生風患者加肝俞、膈俞;風寒阻滯患者加翳風、外關;肝氣郁滯患者加太沖。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取1.5寸毫針采用捻轉瀉法刺激2 min, 而后留針30 min, 間隔15 min行針1次, 1次/d, 10次為1個療程, 每療程間隔5 d。治療期間囑咐患者注意不要用眼疲勞, 防止情緒緊張, 多休息, 勿勞累, 飲食宜清淡。
1.2.2 耳針取穴 取眼、肝、脾、目1、目2、神門、交感, 每次選3~4個穴位, 局部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 選王不留行籽粘附在約0.4 cm×0.4 cm的方形膠布中心, 用鑷子輔助夾持貼附于選取的耳穴上, 按壓4~7次/d, 每次每個穴位刺激40~60下, 以局部產(chǎn)生溫熱發(fā)紅、刺激強度以可耐受疼痛為宜, 3~4 d更換1次, 兩耳交替貼敷。
1.3 療效觀察 痊愈:眼部痙攣消失, 刻意、留意或精神高度緊張情況下偶有短暫痙攣。好轉:眼部痙攣程度明顯緩解, 蠕動次數(shù)明顯減少。無效:眼肌痙攣癥狀基本未見任何明顯改善??傆行?痊愈率+好轉率。
本組27例患者, 經(jīng)過1~2個療程治療, 其中痊愈10例,占37.0%:好轉15例, 占55.6%;無效2例, 占7.4%, 總有效率為92.6%。臨床總結患者發(fā)病越早治療, 恢復越快, 有個別患者僅治療2次, 即告治愈。
3.1 患者1, 女, 35歲, 于2011年5月10日就診, 主訴:右眼眼肌痙攣3個月余。癥見右眼眼瞼不自主、不規(guī)律的陣發(fā)性抽搐, 每次發(fā)作幾秒鐘, 情緒激動時會稍有加重, 面色無華, 舌質淡白, 脈細。中醫(yī)診斷為眼瞼瞤動, 辨證為心脾兩虛型, 依照上述治療方法, 先用毫針針刺攢竹、絲竹空、阿是穴、合谷(雙)、心俞(雙)、脾俞(雙), 留針30 min后,再用耳針方法治療, 治療次日即告知右眼眼肌痙攣明顯減輕,后又繼續(xù)治療10次, 痙攣抽動完全恢復, 隨訪半年未復發(fā)。3.2 患者2 , 男, 44歲, 于2010年5月13日就診, 主訴:左側眼肌痙攣2個月余, 近1周痙攣次數(shù)明顯增加。問診得知患者2010年3月因父親故去, 勞累, 傷悲后發(fā)覺左眼下眼瞼不自覺抽動, 癥狀逐步加重, 曾服用地巴唑、卡馬西平及維生素B12, 效果不太明顯。每遇勞累或情緒波動后癥狀就會加重, 平素總感覺口苦, 睡眠輕淺, 潮熱盜汗, 少氣乏力?;颊呱嗉t苔少, 脈細數(shù)。中醫(yī)診斷為眼瞼瞤動, 辨證為肝腎陰虛型。治療先取左側承泣、四白、太陽、中渚(雙)、足三里(雙)、太溪(雙)、留針30 min后, 再給予耳穴肝、腎、交感、目1、目2貼壓, 治療2次后自訴痙攣抽搐頻率有所緩解, 繼續(xù)治療8次后, 左眼痙攣瞤動情況基本消失, 后又鞏固2次, 眼肌痙攣告痊愈, 隨訪半年未訴復發(fā)。
耳針是在耳廓穴位處用壓豆或針刺等方法刺激局部穴位, 以起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其治療范圍廣泛, 易于操作,且對疾病診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耳與臟腑的關系密切,據(jù)《內經(jīng)》《難經(jīng)》等書記載, 耳與五臟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聯(lián)系[2]。如《內經(jīng)》中稱“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 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靈樞·根潔篇》中稱“少陽根于竅陰, 結于窗籠;窗籠者, 耳中也?!薄独逭茨σg》中稱“耳珠屬腎, 耳輪屬脾, 耳上輪屬心, 耳皮肉屬肺, 耳背玉樓屬肝?!本砻髁硕c臟腑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按臟腑辨證及相應穴位取穴采用耳針可以起到通調臟腑氣血、濡養(yǎng)經(jīng)脈、止痙緩急的作用。配伍取穴來說, 神門為解痙要穴[3], 結合相應病變部位如目1、目2、眼及辨證選穴, 能夠極大緩解病痛給患者帶來的困擾。另外結合傳統(tǒng)療法針刺的作用, 更是起到了雙管齊下, 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的臨床效果。作者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在治療眼肌痙攣疾病時,最好不要用電針直接刺激面部針刺穴位, 因為在電針的刺激下會加重眼睛局部肌肉的痙攣與興奮, 會致使痙攣不輕反重。耳針加針刺治療眼肌痙攣方法簡便易操作, 患者也易于接受,具有藥物療法所無法逾越的安全, 無毒副作用。
[1]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7:85.
[2] 孫國杰.針灸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290.
[3] 郭振麗, 郭姍姍, 陳少宗.耳針治療膽囊炎、膽石癥的選穴現(xiàn)狀分析.針灸臨床雜志, 2008, 24(9):43.
2014-07-30]
450003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