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娥 張朝陽 歐有權 李華娣 羅潤嫦(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中心醫(yī)院藥劑科 佛山528000)
桂枝茯苓丸是一種常用中成藥,可活血化瘀,緩消瘀塊,用于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后惡露。少腹逐瘀湯主要用于治療少腹瘀血積塊、瘀血阻滯。桂枝茯苓丸配合少腹逐瘀湯有協(xié)同活血化瘀、緩消癥塊的作用。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桂枝茯苓丸配合少腹逐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60例療效滿意?,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齡 25~59歲,平均(42.5±11.6)歲;病程 3個月~10年,平均(3.5±1.2)年;一側腹痛 66例,雙側腹痛54例;腰骶酸痛50例,肛門墜脹20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醫(yī)婦科學》中的診斷標準;(2)無嚴重的心、肝、腎疾病;(3)年齡 18~60歲且有性生活者;(4)治療依從性良好;(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多種藥物過敏或已知對本藥組成成分過敏者;(2)治療前1周內正規(guī)使用過有關治療盆腔炎的中西藥物者;(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4)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5)盆腔結核、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其他婦科盆腔疾病者。將患者采用抽簽的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處方:桂枝15 g,茯苓20 g,牡丹皮12 g,桃仁15 g,當歸、延胡索、香附、白芍各 15 g,敗醬草 30 g,以上藥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少腹逐瘀湯治療,處方:小茴香10 g,延胡索15 g,赤芍15 g,五靈脂10 g,沒藥15 g,肉桂15 g,當歸 10 g,川芎 6 g,蒲黃 10 g,干姜 3 g。小腹涼加吳茱萸;赤白帶加三七、茜草;腰痛加山藥、枸杞子、狗脊;帶下量多、色黃加芡實、白果、金櫻子。以上藥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兩組均以2個月為1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1)療效判定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具體評定標準詳見參考文獻[1]。(2)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3)癥狀體征:其中局部體征評分標準包括子宮活動度、子宮壓痛、附件增厚、附件壓痛、宮頸舉痛、骶骨韌帶,中醫(yī)癥狀評分標準包括下腹疼痛、腰骶脹痛、帶下量多、帶下色黃、帶下氣臭,按照嚴重程度不同計分0、1、2、3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4)包塊面積: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腹部檢查,記錄盆腔包塊大小的變化。(5)血液指標:紅細胞壓積,常規(guī)方法進行檢測。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量非正態(tài)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比較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中痊愈43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中痊愈13例,顯效8例,有效23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73.3%:觀察組的療效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期間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觀察組、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 13.3%(8/60)、10.0%(6/60),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包塊面積以及血液指標的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的局部體征評分、中醫(y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包塊面積、血液黏度和紅細胞壓積均小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包塊面積以及血液指標的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包塊面積以及血液指標的比較 (±S) 分
組別 n 中醫(yī)癥狀評分 局部體征評分 包塊面積(cm2) 血液黏度(mPa·s) 紅細胞壓積(%)治療組對照組P 60 60 4.86±1.21 5.92±1.35<0.05 4.35±1.23 5.23±1.76<0.05 8.12±3.26 10.18±5.32<0.05 1.13±0.25 1.53±0.31<0.05 36.55±3.21 46.55±1.23<0.05
慢性盆腔炎屬于中醫(yī)“腰痛、帶下、癥瘕”范疇,病因病機有濕熱瘀阻、寒濕凝滯、氣滯血瘀以及氣虛血瘀,治療上應采用活血化瘀為主[2]。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常用于治療婦科炎性包塊、積液、小腹隱痛或腹痛拒按等婦科疾病,桂枝入心、肺、膀胱經,溫經通脈、化瘀導滯;茯苓入心、脾、膀胱經,可健脾益氣,滲水利濕;丹皮、桃仁、白芍活血化瘀,加入香附、延胡索、當歸行氣活血,化瘀止痛,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功效[3]。
少腹逐瘀湯出自于《醫(yī)林改錯》,常用于治療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不疼痛,或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等癥。方中川芎、當歸,赤芍能夠活血散瘀、疏肝理氣、養(yǎng)血調經;延胡索、五靈脂、蒲黃、沒藥等能散結定痛、活血祛瘀;干姜、小茴香具有溫經活血、溫暖沖任、散寒通陽的功能:本方溫經散寒治本,活血化瘀治標,標本同治,相得益彰,善治寒凝血瘀之癥[4]?,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方中各味活血化瘀的中藥有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5],微循環(huán)的改善有利于加速病變部位藥物的吸收。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血流變指標、包塊面積、癥狀改善均優(yōu)于單純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療的對照組(P<0.05),且少腹逐瘀湯并未加重不良反應。綜上所述,桂枝茯苓丸配合少腹逐瘀湯能夠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癥狀,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1]淳會蓉.桂枝茯苓膠囊輔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8):72
[2]徐紅.桂枝茯苓膠囊聯合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分析[J].海峽藥學,2012,24(7):149-150
[3]朱秀麗.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60例 [J].陜西中醫(yī),2013,34(11):1 448
[4]傅捷,夏陽.少腹逐瘀湯內服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14):1 513-1 514
[5]萬占芳.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150例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2,42(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