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河流淤廢與宋以降松江鱸之變遷

        2014-12-24 18:31:25李玉尚
        科學(xué)與管理 2014年6期

        李玉尚

        編者按:目前,養(yǎng)殖占世界水產(chǎn)的比重約為45%,而中國的水產(chǎn)養(yǎng)殖則占全世界養(yǎng)殖數(shù)量的60%以上,且呈現(xiàn)大幅增加趨勢,其在中國農(nóng)業(yè)中之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本專題的兩篇論文旨在反思中國現(xiàn)代養(yǎng)殖業(yè)的邊界,傳統(tǒng)養(yǎng)殖技術(shù)的部分恢復(fù)和捕養(yǎng)并舉可能是未來中國水產(chǎn)業(yè)需要引起注意的問題。

        摘要:宋代以來,松江鱸廣泛分布于沿海通潮的河口、河道與湖泊中。其分布范圍,北至鴨綠江口,南到慈溪古窯浦。沿海湖泊和通潮河流狀況,是引起鱸魚種群、松江鱸資源數(shù)量以及地理分布變化的重要因素。鏡湖、吳淞江和小清河是宋以后松江鱸資源量變動最為劇烈的三個區(qū)域。

        關(guān)鍵詞:松江鱸;變遷;河流;淤廢

        中圖分類號:S9 ? ? ? ? ? ? ? ?文獻(xiàn)編碼:A ? ? ? ?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6.006

        在中國古代魚類分類體系中,“鱸”類似現(xiàn)代分類學(xué)上“屬”的含義,一般包括“花鱸”(Lateolabrax japonicus)和“松江鱸”(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兩種魚類。在現(xiàn)代魚類分類學(xué)上,前者屬鱸形目鮨科花鱸屬,中國花鱸屬只有1種魚類(花鱸);后者屬鱸形目杜父魚科松江鱸魚屬,松江鱸魚屬也只有1種魚類(松江鱸)。另從體長來看,清代和民國年間黃、渤?;|優(yōu)勢個體組在320~640毫米之間,800毫米以上的個體亦常見到;在中國和日本所采集到的松江鱸,體長則在120~150毫米之間 1。為什么古代會把兩種體征完全不同的魚類歸為一類?其實(shí)主要與吳淞江變遷所引起的魚類種群變動有關(guān)系。

        對松江鱸進(jìn)行科學(xué)研究的時間非常晚。1959~1980年,生物學(xué)家邵炳緒對上海地區(qū)松江鱸洄游和生態(tài)進(jìn)行了奠基性的研究工作2,但同一時期其它產(chǎn)區(qū)的類似研究幾乎空白。正如邵氏所指出的:“松江鱸魚在我國分布很廣,從黃渤海至東海的近岸淺海都有它們的蹤跡。因而,我們認(rèn)為產(chǎn)卵場不僅限于黃海南部蠣牙礁一處,凡鹽度適宜,有一定附著物存在的潮間帶,均有可能存在著松江鱸魚的產(chǎn)卵場?!?980年代之后,研究開始增多,生物學(xué)家在全國各地尋找更多的野生松江鱸群體進(jìn)行生物學(xué)研究。

        從長時段來看,1960年代之后特別是最近三十年松江鱸的資源數(shù)量屬于嚴(yán)重“萎縮”階段。那么,歷史時期松江鱸的資源量和分布區(qū)域如何?是否發(fā)生過劇烈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這些問題的解答對于今天松江鱸之養(yǎng)殖事業(yè)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鑒。此外,松江鱸是一種降海洄游性魚類,親魚每年約11月開始向河口洄游,并進(jìn)入淺海產(chǎn)卵,次年4月中旬開始,幼魚游向近岸,在淡水中育肥。因此,松江鱸的分布區(qū)域和資源量的變動,可以作為較為靈敏的替代指標(biāo),幫助我們理解海陸之間微妙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1 ? ?小清河流域變遷與松江鱸魚

        民國《山東通志》記載:“鱸,出清水泊,見蘇詩?!?按蘇東坡《橫湖絕句》云:“貪看翠蓋擁紅妝,不覺湖邊一夜霜;卷卻天機(jī)云錦緞,縱教匹練寫秋光?!敝皇敲枥L了錦秋湖之美,并未涉及到鱸魚。最早明確記載錦秋湖出產(chǎn)四腮鱸魚的是元人于欽,他在《齊乘》記曰:

        錦秋亭,博興東南城上,中統(tǒng)間邑人所建,取坡詩命名,蓋齊地災(zāi)時,般濼眾水潴為馬車瀆以入海。博興宛在水中,舟楫交通,魚稻成市。昔常過之,愛其風(fēng)水,絕類江南,賦詩:‘霜風(fēng)收綠錦,萬頃水云秋。海氣朝成巿,山光晚對樓。舟車通北闕,圖畫入南州。且食鱸魚美,吾盟在白鷗。其鱸雖小亦四腮,不減松江有莼菜。齊人皆不識,目鱸為豸魚云。4

        松江鱸出產(chǎn)之地,在博興之錦秋湖,非壽光之清水泊。明代博興地區(qū)四腮鱸仍然有產(chǎn),明人姚旅記載:“云間四鰓鱸,肉白無腥,故古人稱為玉膾。博興亦有之,士人不辨,目為豸魚,味去遠(yuǎn)矣。蘇長公錦秋亭詩且食鱸魚美,托興耳。”5 姚旅指出,雖然博興地區(qū)松江鱸在體態(tài)上與上海地區(qū)完全相同,但其味道卻迥然不同。

        康熙十二年《博興縣志》記錄鱗介之品都為淡水魚類,其中包括“豸魚”6 。康熙六十年《博興縣志》對“豸魚”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描述:“鱸,巨口,細(xì)鱗,狀如松江之鱸,四腮,俗不識,呼為豸魚,味美。7” “豸魚”為松江鱸,只是民眾仍然不識此魚名貴,不以松江鱸或四腮鱸命名,而命之“豸魚”。道光《重修博興縣志》記錄鱗屬魚類中有“鱸”8 ,但未有說明。

        《博興縣志》之記錄還可從府志中得到證明。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中有一段“考海物之稍異者”的文字,內(nèi)有鱸魚:

        鱸魚出博興湖中,有四鰓,往時無大者,近乃有,近尺者矣,與松江同味。土人不知,呼為豸魚。東城錦秋亭詩有“且食鱸魚美”之句。9

        府志記載康熙初年之前四鰓鱸體短,但之后達(dá)30厘米,體長由小變長,反映出康熙初年資源量異常豐富。又按宋元時期吳淞江之松江鱸,“小者六七寸許,大者尺計”10,其中“以七八寸為佳”11 ,這是資源量極為豐富時的優(yōu)勢組體長,但當(dāng)資源量下降時,則其體長有所下降,一般為四五寸,味亦不美。

        從上述元明清三個朝代的記載來看,很可能明代博興松江鱸出現(xiàn)資源下降的情況,以至于明人姚旅評價其味不佳。府志的記載亦可佐證。嘉靖《青州府志》所列鱗介之品除“水母”外,皆淡水魚類,無鱸 12。咸豐《青州府志》對于府屬各縣鱸魚出產(chǎn)情況有詳細(xì)的記錄:

        (博興)鱸,不亞松江,尤為異品。

        (高苑)魚略同博興,惟無鱸。冬有銀魚,網(wǎng)自大清,非其土產(chǎn)。

        (安丘)魚惟濰水鯉。四腮,其品最著。豸,土人呼為豸花,異于他產(chǎn)。

        (濰縣)又出豸,同海豸而差小,其味皆無異江南之鱸。

        (諸城)此黑豸,海鱸也。四腮,細(xì)鱗,大者長二尺許。13

        從體長來看,諸城所產(chǎn)為花鱸,故府志特別強(qiáng)調(diào)其為“海鱸”??滴酢陡咴房h志》記載:“泊內(nèi)多水族,魚味頗稱佳”14 ,但咸豐府志指出高苑除鱸魚外,其產(chǎn)與博興同,這說明小清河流域松江鱸分布區(qū)域止于麻大泊。府志指出安丘亦出產(chǎn)松江鱸,按安丘境內(nèi)之汶水和小浯河為濰水之上流,萬歷《安丘縣志》記載:“汶水無魚,濰水多鯉,其一方乎”15 ,因?yàn)H水不產(chǎn)松江鱸,故安丘之鱸很可能是小浯河所產(chǎn)。嘉慶《壽光縣志》記載壽光所產(chǎn)之水族,亦包括“豸”;又記,“大于、丹彌諸河產(chǎn)少而味美;若清水泊者,則水族之府也”16 。清代濰縣和壽光境內(nèi)最主要的湖泊分別為長泊和清水泊,大于流經(jīng)長泊,和丹河、彌河在濰縣境內(nèi)匯集入海,這一流域的松江鱸“產(chǎn)少而味美”,其東的濰水則不產(chǎn)松江鱸。

        清代前中期松江鱸的增多還可以從招遠(yuǎn)縣得到證明。順治《招遠(yuǎn)縣志》記錄各種咸淡水魚類,未列鱸。17 道光《招遠(yuǎn)縣續(xù)修縣志》增列“鱸魚”:

        鱸魚,從來未有,數(shù)十年來,歲屢見。巨口,細(xì)鱗,四腮,確是松江之種,味為鱗族第一。18

        志書未記鱸為海產(chǎn)或河產(chǎn)。巨口、細(xì)鱗屬于花鱸體征。沿海不少志書記載海產(chǎn)鱸魚“四腮”(詳見下文),所以不能據(jù)此認(rèn)為此魚為松江鱸。按花鱸是中國沿海各地一種常見的魚類,招遠(yuǎn)縣民眾亦到萊州灣漁捕,因此即使海鱸當(dāng)?shù)夭划a(chǎn),民眾不可能不識此魚?!皵?shù)十年來”歲所屢見之鱸,且有四腮,很可能為松江鱸。乾隆后期以來,降水量增多,道光初年以來,更是寒冷多雨,這對于花鱸和松江鱸來說,都是有利的條件;但是招遠(yuǎn)縣四腮鱸的出現(xiàn),恰與小清河流域松江鱸魚資源增加時間相差不遠(yuǎn),如果招遠(yuǎn)縣鱸確為松江鱸,那么萊州灣松江鱸分布區(qū)域隨著資源量的增加而擴(kuò)大,因此嘉慶《壽光縣志》也出現(xiàn)了“豸”的記錄。又界河是招遠(yuǎn)境內(nèi)最主要的河流,松江鱸育肥之所可能在這條河流之中。

        民國年間,壽光地區(qū)所產(chǎn)“鱸魚”的種類悄然發(fā)生變化。民國年間《壽光縣鄉(xiāng)土志》記載當(dāng)?shù)厮a(chǎn)之“鱸”:“巨口,細(xì)鱗,產(chǎn)清水泊中,土人名曰豸花,味極勝,但未知視松江何如耳?!彼山|無鱗,從“巨口”和“細(xì)鱗”來看,清水泊所產(chǎn)之鱸為花鱸。從字義來看,“豸花”應(yīng)為魚體上有黑點(diǎn),有黑點(diǎn)者為花鱸,松江鱸在當(dāng)?shù)貞?yīng)被稱為“豸魚”。民國《壽光縣志》記載:“鱸,俗名豸花,身有黑點(diǎn),巨口細(xì)鱗,不四腮,當(dāng)不如松江之美也”19 ,從體征來看,“豸花”為花鱸。又,該縣花鱸捕撈地點(diǎn)不在清水泊,而是在小清河河口,民國《壽光縣志》記載羊角溝漁場所產(chǎn)之魚包括“豸花魚”20,羊角溝即小清河入???。

        民國《重修博興縣志·河渠志》記載:“博邑澤國也,泊則有麻大、會城、后子及錦秋湖之殊,河則有烏河、漢湊、小清、支脈、預(yù)備及新清河之別?!泵駠觊g,錦秋湖已大大縮小,“舊志云環(huán)城東南中有錦秋亭、鄭公祠,水由支脈溝東流,俗名麻大湖,即錦秋湖者,非是,今春夏常涸,秋乃有積潦,不及鄭公祠也”21 。隨著錦秋湖的縮小,麻大泊成為博興境內(nèi)最為重要的湖泊,其周圍蘆蕩叢生:“周迥五十余里,蒲葦叢生,芙蓉如錦,乃群流瀦水之澤,上接孝婦河、鄭黃溝、瀦龍河,皆未及博興入湖,惟烏龍由姚家口、王家口、許家口入泊乃安”22 。民國《桓臺志略》也記曰:“縣城東地勢低下,時水及孝婦河眾流奔注,匯為巨浸,古名錦秋湖,周圍七八十里,湖濱水淺之處,蒲葦青青,煙波浩渺,一望無際……蒲葦兩項出產(chǎn)既豐……鱗介之屬種類甚多不能悉舉,以鱸魚、鯉魚、鯽魚、鳣魚、齊魚最美,螃蟹出產(chǎn)尤豐?!?3 不僅是湖泊周遭蘆葦叢生,小清河河道也是如此??滴醵迥辏?686),新城縣令孫元衡勘探小清河,他記錄馬家樓到入海口一段河道,“兩岸并無村莊,俱系芟草,一望無邊”24。

        小清河發(fā)生淤塞現(xiàn)象,是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之后,“小清故道久淤,新城、高苑兩縣民操械相爭,(張鵬)親歷下邑詢河要害,濬故道通錦秋湖,而清沙泊不受水患”25 。乾隆四十五年(1780),高苑生員劉魁作《請修支脈溝河道狀》,內(nèi)中提到:“查高邑古有流水溝,跡自錦秋湖東下,由大石橋洼流舟洼(即龍注洼)寬闊稍洼等處,步步漸低,曲折入海,從無水患,至康熙五十七年始開挑成河,有博興高工房不順?biāo)?,引向東北高亢之處,遂致礙難,下流壅水反逆……自是水患頻仍?!贝撕笾钡焦饩w年間盛宣懷疏浚小清河,“沿河居民始免昏墊”26。

        康乾時期小清河河道淤塞,從李方膺勘探河道報告也可以獲得確認(rèn)。乾隆三年(1738),“管河道探量淄河底,低小清河底一丈二三尺有差,詳稟在案”,因河床升高,感受海潮日益減輕,“海口乃淄河之???,非小清河之???,小清河入淄河,會淄水四十七里歸海。若海水倒灌必先及淄河,再及小清,既不灌淄河,天下豈有越門戶而升堂奧之理!”27 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間松江鱸魚資源量的增加,適與小清河淤塞同時,不能不讓人揣測其中的聯(lián)系。

        2 ? ?鑒湖、古窯浦變遷與松江鱸魚

        紹興平原地區(qū)地貌形態(tài)與萊州灣南岸相似,松江鱸的變遷也表現(xiàn)為一致性。嘉泰《會稽志》記載:“鱸,鏡湖中小者,纔數(shù)寸許,最珍。海鱸絕有。大者煮熟則韌,瀹以沸湯,亟取乃肥美可食。”28 萬歷《紹興府志》則記曰:“鱸,鏡湖中小者,纔數(shù)寸許,最珍,間有四腮者。海鱸乃絕有。大者煮熟則韌,瀹以沸湯,亟取乃肥美可食?!?29萬歷府志加上“間有四腮者”,說明萬歷年間當(dāng)?shù)仉m然仍出產(chǎn)松江鱸,但數(shù)量已是不多。從嘉泰一直到萬歷年間,出產(chǎn)地點(diǎn)主要為鏡湖。萬歷志所說“海鱸則絕有”則沿襲前志。按鑒湖即鏡湖,北宋時期尚是一片寬廣湖面,南宋以后遭到圍墾,以至于基本消亡 30,嘉泰《會稽志》記錄湖中四腮鱸數(shù)量較多,但到萬歷年間,隨著鏡湖的消亡,數(shù)量已經(jīng)很少,這亦能說明沿海湖泊對于松江鱸資源量多少的重要性。

        光緒《鄞縣志》和光緒《慈溪縣志》都在引用至正《四明續(xù)志》的記錄后指出:“按四腮鱸產(chǎn)北鄉(xiāng)古窯浦臥床橋,形味與松江無別?!?31不僅體征,味道也與吳淞江所產(chǎn)鱸魚相同,因此這里所產(chǎn)的“四腮鱸”并不是花鱸。天啟《慈溪縣志》記載古窯浦在縣北四十里32 。光緒《慈溪縣志》記載“古臥床橋”在“縣北四十里(雍正志作泥橋)”,臥床橋?yàn)楣鸥G浦上之橋。光緒慈溪志又記,“(古窯浦)縣西北五十五里(松浦西。按諸志俱作六十里),自大古塘至???,直長二千七百八丈,下閘至新閘一千八百余丈,新閘至浦口九百余丈。國朝道光十五年里人沈琛其重濬。光緒間五圖公捐又濬(采訪冊)”33 ,道光和光緒年間河道被不斷疏浚,說明已經(jīng)出現(xiàn)淤塞現(xiàn)象。光緒《慈溪縣志》又記載:

        古窯閘,縣西北六十里。宋慶歷(按成化府志作慶元)間置水則,至元間改修之,與淹浦為鳴鶴一鄉(xiāng)之關(guān)紐,曠無典守,今為鹽丁載鹵者恒啟不閉,內(nèi)不能障杜湖之水,外無以杜海潮之涌,民甚病焉(嘉靖府志)。向分為上下閘,上閘在臥床橋側(cè),下閘在大古塘,國朝道光十五年又于利濟(jì)塘建新閘,曰利濟(jì)閘。(采訪冊) 34

        古窯浦上各水閘,按照自上而下順序,為上閘(臥龍橋)——下閘(大古塘)——新閘——浦口。因“鹽丁載鹵者恒啟不閉”,故松江鱸可以逆流而上,到上閘匯聚。當(dāng)?shù)拦庖院蠛拥烙偃?,光緒志書就出現(xiàn)了松江鱸的記錄。

        在寧紹地區(qū)地方志對于“鱸魚”的諸多記載之中,民國《定??h志》對海鱸四腮的記載頗值得注意:

        鱸魚,硬鰭類,鱸魚科。巨口細(xì)鱗,鰭棘堅硬,色白而有黑斑。鮮食。產(chǎn)地:常棲息咸水、淡水之間。漁汛:春末入江,至秋入海。海鱸肉脆,故亦曰脆鱸。又鱸分四腮、二腮,疑是老幼之別,故海鱸多四腮。35

        民國《鄞縣通志》對于境內(nèi)所產(chǎn)鱸魚也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調(diào)查:“鱸魚,硬鰭類,鱸魚科。體色背面淡青,腹面淡白,有不甚明了之黑褐色之斑點(diǎn),口裂闊大,下顎較上顎突出前方。鮮食。象山港、甬江及各河流均產(chǎn)之,冬季入海,夏季溯河?!?6 海灣及通海之河流花鱸多產(chǎn),尤以海灣所產(chǎn)質(zhì)優(yōu),四腮之海鱸多則多年長之鱸魚,夏秋季在通海之河流中覓食。以此推之,吳淞江未淤廢之前,所謂之四腮鱸魚,很可能為海鱸魚。

        3 ? ?吳淞江淤廢與松江鱸魚

        “松江鱸”最早見于史籍,為《后漢書·左慈傳》。廬州人左慈,“須臾復(fù)引(松江鱸)出,皆長三尺余,生鮮可愛”,按現(xiàn)在松江鱸體長為12-15厘米,顯然與長“三尺余”矛盾。清人柳從辰在校補(bǔ)王先謙《后漢書集解》中指出:“《左傳》皆長三尺余,柳從辰曰:松江四腮鱸魚,長者不盈五寸,李時珍《本草》亦云長數(shù)寸,安得皆長三尺余乎?案淮上鱸魚有長近尺者,無四腮。鄭谷詩: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是也。松江鱸魚則固無甚長者,銅盆注水而引出三尺余大魚,于說亦窒,三尺疑當(dāng)作三寸?!币蕴K尺計算,柳從辰所見到過的松江鱸長者不超過16厘米,而唐代鄭谷詩曰此時鱸魚長一尺,其實(shí)清代松江鱸因資源量下降,體長已經(jīng)嚴(yán)重縮小。柳從辰言淮上鱸魚長“近尺”,且無四腮,他所見到的可能是花鱸。柳從辰根據(jù)清代松江鱸魚的標(biāo)準(zhǔn),將三尺釋為三寸之誤。其實(shí),《后漢書·左慈傳》中的松江鱸即為花鱸,明清文獻(xiàn)中不乏長800毫米長之花鱸的記載。

        北宋至明代,松江四腮鱸獨(dú)產(chǎn)于吳淞江。北宋人孔平仲的《談苑》卷1“松江鱸魚”條記載:“長橋南所出者四腮,天生膾材也,味美肉緊,切,至終日色不變。橋北近昆山大江入海所出者三腮,味帶咸,肉稍慢,不及松江所出?!北彼紊疥幦岁懙瑁?042~1102)記載四腮鱸吳淞江中獨(dú)有:“鱸,松江魚之美者也。語曰:四腮鱸,岀得松江天下無?!?7 南宋人范成大亦有詩云:“細(xì)搗棖虀買鲙魚,西風(fēng)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8 明代獨(dú)松江出四腮鱸魚,同樣廣為人知。羅貫中《三國演義》說:“操曰:‘吾池中原有此魚,慈曰:‘大王何相欺也,天下鱸魚只兩腮,惟有松江鱸魚有四腮,此可辨也。眾官視之,果是四腮也。”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9亦云:“鱸魚出松江者獨(dú)四腮,隋煬帝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p>

        吳江長橋以北地區(qū),江浦向北注入長江,鱸魚很可能為花鱸,故其味與四腮鱸不同。范成大又提及雖然太湖亦出產(chǎn)鱸魚,但“俗傳江魚四鰓,湖魚止三鰓,味輒不及”,太湖地區(qū)所產(chǎn)之鱸亦為花鱸。實(shí)際上,宋元時期吳淞江所產(chǎn)鱸魚,并非全是松江鱸,花鱸數(shù)量更多。南宋張镃有詩云:“舊過吳淞屢買魚,未曾專詠四腮鱸。鱗鋪雪片銀光細(xì),腹點(diǎn)星文墨暈粗”39 ,這是典型的花鱸,但他把花鱸當(dāng)成四腮鱸。范成大《吳郡志》記“秋初魚出”之際吳中人競買之鱸,從時間上看也是花鱸。元人成廷珪有《吳江鱸》詩:“網(wǎng)舡初破秋江水,網(wǎng)得鱸魚三尺強(qiáng)。貫柳穿來猶自活,芼蒪烹出喜新嘗”,從體長來看,所網(wǎng)之鱸是花鱸。40

        宋元時期吳淞江鱸魚以吳江長橋最為出名。范成大引陳文惠“秋風(fēng)斜日鱸魚鄉(xiāng)”詩后指出:“今吳江口有鱸鄉(xiāng),亭蓋取公句。”41 元人陳櫟亦云:“吳江垂虹橋,天下奇觀;松江四腮鱸,天下奇味”42 ,垂虹橋即長橋。明初無錫人錢子正有更詳細(xì)的描述:“垂虹橋,吳江長橋,跨江之南北,截然中流,宛若長虹,實(shí)東南之壯觀,上有三髙祠,范蠡、張翰、陸龜蒙也。43”

        至元中潘應(yīng)武指出:“吳江長橋系三州六縣太湖眾水之咽喉”[44] ,弘治《吳江志》亦提到太湖之水“由吳江長橋入松江、青龍江而入?!?5。因此北宋紹圣年間,長橋已非常有名,“潘裕者過吳江,游長橋”46 。嘉靖十一年(1532),大理寺左丞周鳳鳴對長橋沿革和淤塞情況記載如下:

        惟吳江有長橋,其長數(shù)里,橫跨震澤東南之濱。舊本木柱駕橋以通陸行,疏徹湖水,沖激三江之潮淤以入于海。元季易以石橋,為洞門一百五處,迄今二百余年,石橋漸淤,止有三四洞門可通舟輯,其余茭蘆叢生,漲為平田,遂至水勢轉(zhuǎn)于東北以入海,上流愈狹則水勢逾遏,下流愈遠(yuǎn)則水勢愈緩,必須從長勘處,重加疏浚,務(wù)為一勞永逸之計,此實(shí)決壅滯之一策也。47

        嘉靖年間長橋已是“茭蘆叢生”,在此之前,淤塞也相當(dāng)嚴(yán)重,永樂元年(1403)夏元吉奏稱:

        按吳淞江舊袤二百五十余里,廣百五十余,西接太湖,東通大海,前代屢疏導(dǎo)之,然當(dāng)潮汐之沖,沙泥淤積,屢濬屢塞,不能經(jīng)久。自吳江長橋至夏駕浦,約百二十余里,雖云疏通,實(shí)多淺窄,自夏駕浦抵上??h南蹌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沙草壅障,已成平陸。 48

        因長橋河道淤塞嚴(yán)重,弘治八年(1495),工部侍郎徐貫奏曰:“督同委官人等將蘇州府吳江長橋一帶茭蘆之地疏浚深闊,導(dǎo)引太湖之水入淀山湖,水由吳松江以達(dá)于海。”這項水利工程使江口“蔓延數(shù)千畝”的“被民田之及叢生葦荻”得到“墾除”49 。但數(shù)十年之后,長橋再次淤塞:“弘治中工部侍郎徐公貫治水亦用此法,先將吳江長橋一帶茭葦之地疏浚深闊……數(shù)十年湖無水患,今長橋一帶,日漸塞。又于各江釘椿以防???,使江水得迅駛,海潮之沙停滯,以致湖水不得泄去?!?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長橋一帶乃茭蘆之地,鱸魚與茭白 相配才是“金羹玉鲙”。

        弘治《吳江志》引元人郭梅西詩云:“請君聽說吳江鱸,除卻吳江天下無?!焙胫沃揪幷哂謱Α秴强ぶ尽分小盎蛴杏嗡山湍捴摺敝械摹八山苯忉屧唬骸八山磪墙墙裰山??!?1 但乾隆《吳江縣志》在征引各種記載鱸魚的文獻(xiàn)之后指出:“按今四腮鱸盛于松江府,若長橋南北所產(chǎn),皆二腮,然當(dāng)春暮,味鮮美特異,比松江府四腮亦不多讓。”52 弘治《吳江志·附錄》對“有江鱸湖蟹”注釋曰:“吳江出四腮鱸魚,巨口細(xì)鱗潔白松軟,在諸魚之上”,從體征來看和食用時間(春暮),似為蝦虎魚。宋之前吳淞“故道深廣,可敵千浦”,因此花鱸極多。宋之后開始淤塞,與淤塞相伴隨,松江鱸數(shù)量開始增加。但明代之后,隨著吳淞江的嚴(yán)重淤塞,松江鱸魚的最主要產(chǎn)地,亦由吳淞江轉(zhuǎn)移到黃浦江流域,此即乾隆志所說的“今四腮鱸盛于松江府”。

        隨著吳淞江淤塞程度的加強(qiáng)以及松江鱸的減少,吳中地區(qū)鱸和四腮鱸有了新的意義,清代青浦人王有光曰:

        張翰思鱸膾而歸松江。松江之鱸,巨口細(xì)鱗,小者六七寸許,大者尺計,其腮有四,今松人不稱四腮鱸者,以鰕虎魚奪之也。鰕虎善食鰕,故原名鰕虎,大者四五寸,不堪作膾,非鱸也。其腮自暴于外,左右各二焉,人一望而見之曰四腮,口亦巨,鱗亦細(xì),故得冒為四腮,而真四腮鱸隱矣。吳中士大夫稱大鱸但曰鱸,稱鰕虎曰四腮,鱸承訛襲偽不知幾何世矣! 53

        清代鱸成為花鱸的專稱,而四腮鱸由原先的“松江鱸”漸漸被“蝦虎魚”所取代。清代《沙里頭志》記載:“蝦虎,形類土附,兩腮紅,冰候方出?!?4 因體征和漁期相似,蝦虎極易與松江鱸混淆。在清代吳中士大夫和民眾的記憶中,宋元時代松江鱸的主要體征與蝦虎魚相似,否則不會“冒為四腮”,而今天生物學(xué)上的松江鱸主要體征也與蝦虎魚相似,因此,宋元時代的松江鱸與今天生物學(xué)上的松江鱸在體征是相同或相似的。宋元時代與明清以后松江鱸的差異主要是在體長上,而體長差異則是資源量豐富程度的直接表現(xiàn)。

        4 ? ?黃浦江形成與松江鱸之分布

        光緒《松江府志》記華亭縣諸生汪啟,“家貧甚,事母至孝,冬日母思四腮鱸,啟脫褲入質(zhì)庫,得供母膳”,志書注明此條記錄系“今采”55 。從汪啟母親“冬日”思四腮鱸來看,華亭縣有松江鱸出產(chǎn)。

        乾隆《南匯縣新志》記載“鱸魚”,“巨口細(xì)鱗,內(nèi)河隨處有之”,此為花鱸;又記“四腮鱸”,“出杜家行”。民國《南匯縣續(xù)志》亦記載兩種鱸魚,一種“巨口細(xì)鱗,白身黑點(diǎn),至秋而肥,少骨,肉堅細(xì)可作膾,楊誠齋詩‘白質(zhì)黑章三四點(diǎn),細(xì)鱗巨口一雙鮮,指此,內(nèi)河產(chǎn)者重一二斤,海產(chǎn)者重十余斤”,并指出“海與內(nèi)河俱產(chǎn)”,此為花鱸;又記“四腮鱸”,“狀類蝦虎,巨口細(xì)鱗,長三寸許,產(chǎn)周浦西半鎮(zhèn),與松江產(chǎn)無異,惟味稍遜耳”,此魚“內(nèi)河產(chǎn)”。民國志對“四腮鱸”和蝦虎有明確的區(qū)別,“四腮鱸”即松江鱸。乾隆和民國志記錄南匯松江鱸主要產(chǎn)地在杜家行和周浦西半鎮(zhèn)。

        明人董紀(jì)記載:“鱸魚更堪膾,四腮天下稀。56” 因此,以相似魚類冒充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清人王端履記載松江有用杜父魚冒充的現(xiàn)象:“又如張翰莼鱸相傳韻事,莼固佳品,至鱸魚味極薄劣,何至有秋風(fēng)之興?近有松江人以醉鱸見,貽者啟之,乃杜父魚也,魚皆二腮,惟杜父魚四腮耳,食者流傳聞不實(shí),遂謂鱸皆二腮,惟出松江者四腮,是誤認(rèn)杜父魚為鱸魚,可發(fā)一粲?!?57

        松江府四部府志對于海鱸、江鱸以及類松江鱸之魚類(蝦虎和吹沙)有明確的區(qū)分。上??h(今閔行)也是如此。弘治《上海志》所記魚類中,第一種魚為鱸魚,但只列名字。康熙《上??h志》記載:“鱸魚,李時珍曰……另有一種名四腮鱸,體黑腮紅,不甚雅馴,味亦不及。白居易詩:水鲙松江鱗;韋應(yīng)物詩:松江獻(xiàn)白磷,言白鱸魚;羅隱詩:鲙憶松江滿箸紅,言四腮鱸。未知張翰所憶者是誰種?”這些魚類“俱吳淞江、黃浦之產(chǎn)”。李自珍將花鱸和松江鱸混淆,康熙志編者則清醒得區(qū)分了幾種鱸魚,并提出了“未知張翰所憶者是誰種”的疑問。四腮鱸“體黑腮紅,不甚雅馴”,這是松江鱸的典型特征之一;“味亦不及”,說明明清時代黃浦流域所產(chǎn)之松江鱸的口味已遠(yuǎn)非昔比。

        據(jù)現(xiàn)代調(diào)查,上海地區(qū)寶山、上海縣、松江、崇明、川沙、南匯、嘉定和青浦等地都發(fā)現(xiàn)過松江鱸。在蘇州府屬各縣,隨著松江鱸數(shù)量較少,其名稱就被與它相似的魚類所取代。因此,蝦虎冒為松江鱸的地區(qū),反映出松江鱸數(shù)量稀少。以此推斷,松江府和長江口地區(qū),在四腮鱸、蝦虎或吹沙魚混稱的縣份,松江鱸魚數(shù)量稀少;在有明確區(qū)別的縣份,松江鱸魚數(shù)量則相對較多。松江府上海(閔行)、青浦、川沙三地縣志記錄四腮鱸又稱“吹沙”或“蝦虎”,而府志、南匯縣志、金山縣志則將四腮鱸與這兩種魚類區(qū)別開來。長江以北地區(qū)也是如此,崇明、通州(康熙)和靖江志書蝦虎魚等同于四腮鱸,通州(光緒)、海門、太倉和寶山則有明確區(qū)別。

        以上有明確區(qū)別的縣皆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和長江口的沿海沿江地區(qū),范圍北至海門,南至金山,西至太倉,很明顯,其產(chǎn)卵場同為黃海南部的蠣牙礁。根據(jù)《南匯縣新志》和《南匯縣續(xù)志》的記載,南匯縣松江鱸出產(chǎn)于“杜家行”和“周浦西半鎮(zhèn)”,即今杜家鎮(zhèn)和周浦鎮(zhèn)西部,這一區(qū)域在黃浦江東岸,松江鱸在此育肥。以此推斷,松江鱸在一縣之內(nèi)有特定之產(chǎn)區(qū)。

        5 ? ?討論

        根據(jù)地方志的記載,將明、清、民國時期松江鱸的分布情況,列成表1。

        表1 ? 明、清、民國時期松江鱸之分布

        省份 曾采到標(biāo)本地點(diǎn) 58 志書記錄出產(chǎn)縣份

        遼寧 鴨綠江口、丹東、東溝、莊河、大東溝、葫蘆島、旅順港 鳳城

        河北 山海關(guān)、北戴河、秦皇島 無

        山東 煙臺、萊陽、青島、文登 牟平、福山、招遠(yuǎn)、濰縣、壽光、樂安、安丘、博興

        江蘇 連云港、鹽城、射陽、南通、海門礪牙礁、太湖、蘇州、南京 安東(存疑)、鹽城、甘泉、江都、通州(狼山港)、海門、吳江、太倉、昆山、六合

        上海 吳淞、長江口、上??h(閔行)、松江、崇明、寶山、川沙、南匯、嘉定、青浦 寶山吳淞口、松江府、南匯(杜家行和周浦西半鎮(zhèn))、華亭(松江)、金山

        安徽 無 太平府(馬鞍山)

        浙江 寧波、海鹽、鎮(zhèn)海、上虞、平陽、錢塘江、曹娥江、甬江、鰲江 平湖、紹興(鏡湖)、慈溪(古窯浦)

        福建 無采集報告,平潭島和九龍江口可能有 無

        臺灣 有的可能性不大 澎湖(存疑)

        廣東 無 無

        海南 無 無

        廣西 無 無

        宋代以來,松江鱸廣泛分布于沿海通潮之河口、河道與湖泊。在大河河口和河道沿岸地區(qū),見于志書記錄的,有鴨綠江上的鳳安,故黃河上的安東(存疑),長江上的寶山、通州、甘泉、江都、六合和太平府,黃浦江上的華亭(松江),以及吳淞江上的吳江、昆山、寶山。在沿海通潮的中小河流沿岸地區(qū),有牟平、福山、招遠(yuǎn)、濰縣、樂安、鹽城、南匯、金山、平湖、慈溪等縣。在沿海湖泊之中,有錦秋湖、博興湖和鏡湖等。如果不考慮澎湖,則其分布范圍,北至鴨綠江口,南到慈溪古窯浦。

        由于海潮頂托、海平面變化和人類開發(fā)等因素,沿海湖泊和通潮河流變動不居,從而引起鱸魚種群、松江鱸資源數(shù)量以及地理分布上的變化。由于花鱸具有很強(qiáng)的適溫、適鹽特性,在河流順暢的時代或地區(qū),河產(chǎn)或湖產(chǎn)鱸魚主要是花鱸;當(dāng)河流發(fā)生淤塞,水流變緩,雜草叢生,則為松江鱸提供了最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 59。以此來觀察歷史上松江鱸的分布區(qū)域和資源量變動,鏡湖、吳淞江和小清河三個變動最為劇烈的區(qū)域。如果把唐宋時期吳淞江岡身以西河段視為一個巨大的湖泊的話,那么,資源量異常豐富時可能往往需要較大型湖泊存在。

        南宋時鏡湖迅速消亡,到萬歷年間,松江鱸已經(jīng)大大減少。唐代之前,吳淞江所產(chǎn)鱸魚,為花鱸;宋元時期,吳淞江開始淤塞,不僅花鱸有產(chǎn),松江鱸也出現(xiàn)數(shù)量激增現(xiàn)象;明清時代由于淤塞過于嚴(yán)重,吳中地區(qū)松江鱸的名稱被“蝦虎魚”所取代。雖然明清時代江南地區(qū)松江鱸主要產(chǎn)區(qū)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長江三角洲和長江口的沿海沿江地區(qū),但考慮到水文和河道狀況,黃浦流域資源量遠(yuǎn)遠(yuǎn)不能和宋元時期的吳淞江相媲美。宋元代錦秋湖和小清河松江鱸較盛,但隨著錦秋湖的嚴(yán)重萎縮,明清時期其資源量有所下降;康熙至光緒年間,小清河開始淤塞,博興湖和小清河資源量迅速上升;光緒之后,隨著盛宣懷成功疏浚小清河,其資源量再次下降。

        宋元時代的文人雅士,對松江鱸味美無不大加贊揚(yáng);明清時期,批評之聲則不絕于耳。既然宋元明清時期松江鱸作為一個物種,并未消失,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迥然不同的評價呢?宋元明清松江鱸體長上的變化或許能告訴答案。當(dāng)松江鱸資源量豐富時,其體長為七八寸,甚至接近一尺;而當(dāng)資源量下降時,則降為三四寸之譜,因此,隨著體長由七八寸降為三四寸,其肉質(zhì)也可能隨之嚴(yán)重下降。

        作為歷史上最有名望的魚類之一,現(xiàn)代生物學(xué)家試圖重新發(fā)掘其經(jīng)濟(jì)價值,他們尋找野生群體,進(jìn)行培育和養(yǎng)殖,爾后賣以高價。但是人們的反應(yīng)是:“2009年這種魚上市后,許多人反映不如想象中口感那樣鮮美”。科學(xué)家的解釋則是:“他們曾經(jīng)做過實(shí)驗(yàn),將此魚兩三尾丟入沸水中煮熟,湯色很快變成奶白,魚肉很糯,不似八珍做法那樣硬,純鮮無比。這倒是和我們想象的魚湯一致。”60 實(shí)際上,2009年人們的反應(yīng)竟然和明清時士人一致:徒有虛名。本文認(rèn)為,從宋迄今,松江鱸作為一個物種仍然存在,關(guān)鍵的問題則是,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決定了其體長和肉質(zhì),而這種環(huán)境可能并不是現(xiàn)代養(yǎng)殖技術(shù)所能模擬的。

        注釋:

        1 ?Takesshita N, Onikura N, Matsui S, et al. Embryonic larval and juvenile development of the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icatus(Scorpaeniformes:cottidae).Ichthyol Res, 1997,4(3):257-266.

        2 ? 邵炳緒. 松江鱸的生態(tài)初步觀察,復(fù)旦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1959, (2);邵炳緒. 松江鱸甲狀腺的周年變化及其與降河洄游的關(guān)系,海洋與湖泊,1978, (2);邵炳緒等. 環(huán)境鹽度對松江鱸魚垂體激素分秘的影響,海洋與湖泊,1980, (4);邵炳緒等.松江鱸魚繁殖習(xí)性的調(diào)查研究,水產(chǎn)學(xué)報,1980, (1).

        3 ? ? 民國四至七年《山東通志》卷41《物產(chǎn)》.

        4 ? ?至元《齊乘》卷4《古跡》.

        5 ? ?姚旅:《露書》卷十《錯篇上》.

        6 ? ?康熙十二年《博興縣志》卷1《物產(chǎn)》.

        7 ? ?康熙六十年《博興縣志》卷1《物產(chǎn)》.

        8 ? ?道光二十年《重修博興縣志》卷5《風(fēng)土志·物產(chǎn)》.

        9 ? ?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卷5《物產(chǎn)》.

        10 ?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4《四腮鱸》.

        11 ?楊萬里:《誠齋集》卷29《松江鱸魚》。

        12 ?嘉靖四十四年《青州府志》卷7《地理二·物產(chǎn)》.

        13 ?咸豐九年《青州府志》卷32《風(fēng)土考·物產(chǎn)》.

        14 ?康熙十一年《高苑縣志》卷1《方輿志·物產(chǎn)》.

        15 ?萬歷十七年《安丘縣志》卷9《方產(chǎn)考》.

        16 ?嘉慶五年《壽光縣志》卷9《食貨志·物產(chǎn)》.

        17 ?順治十七年《招遠(yuǎn)縣志》卷5《物產(chǎn)》.

        18 ?道光二十六年《招遠(yuǎn)縣續(xù)志》卷1《物產(chǎn)》.

        19 ?民國二十五年《壽光縣志》卷11《實(shí)業(yè)志·物產(chǎn)》.

        20 ?民國二十五年《壽光縣志》卷11《實(shí)業(yè)志·漁業(yè)》.

        21 ?民國二十五年《重修博興縣志》卷2《河渠志》.

        22 ?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志》卷2《河渠志》.

        23 ?民國二十三年《桓臺志略》卷2《法制》.

        24 ?民國二十四年《重修新城縣志》卷6《建置志》.

        25 ?道光二十年《濟(jì)南府志》卷37《宦績五》.

        26 ?民國二十五年《重修博興縣志》卷2《河渠志》.

        27 ?李方膺:《山東水利管窺略》卷2《小清河問》.

        28 ?嘉泰《會稽志》卷17《魚部》.

        29 ?萬歷十五年《紹興府志》卷15《物產(chǎn)志》.

        30 ?陳橋驛. 古代鑒湖興廢與山會平原農(nóng)田水利,地理學(xué)報,1962,(3).

        31 ?光緒三年《鄞縣志》卷72《物產(chǎn)下》;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54《物產(chǎn)下》.

        32 ?天啟四年《慈溪縣志》卷2《山嶺》.

        33 ?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11《輿地六》;卷8《輿地三》.

        34 ?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10《輿地》.

        35 ?民國十三年《定??h志》冊3《魚鹽志·物產(chǎn)志》.

        36 ?民國二十四年《鄞縣通志》卷3《博物志》.

        37 ?陸佃:《增修埤雅廣要》卷11《品物門·鱸》.

        38 ?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卷27.

        39 ?張镃:《南湖集》卷6《吳江鲊戶獻(xiàn)鱸》.

        40 ?弘治《吳江志》卷21《藝文》.

        41 ?范成大:《吳郡志》卷50《雜志》.

        42 ?陳櫟:《定宇集》卷2《送唐長孺赴平江學(xué)錄序》.

        43 ?錢子正:《三華集》卷8《吳淞江》.

        44 ?萬歷《青浦縣志》卷6《水利下治法》.

        45 ?弘治元年《吳江志》卷2《山川》.

        46 ?紹定《吳郡志》卷41《仙事》.

        47 ?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卷42《輿地考》.

        48 ?崇禎十年《嘉興縣志》卷1《地理志》.

        49 ?崇禎十年《嘉興縣志》卷1《地理志》.

        50 ?崇禎《吳興備志》卷17《水利徵第十三》.

        51 ?弘治元年《吳江志》卷5《土產(chǎn)》.

        52 ?乾隆《吳江縣志》卷5《疆域四》.

        53 ?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4《四腮鱸》.

        54 ?清代《沙里頭志》卷2《物產(chǎn)》.

        55 ?光緒《松江府續(xù)志》卷24《古今人傳》.

        56 ?董紀(jì):《西郊笑端集》卷1《三味軒為張瑞卿》.

        57 ?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3.

        58 ?王幼槐. 關(guān)于淞江鱸學(xué)名和模式產(chǎn)地以及地理分布之探討[J].海洋漁業(yè), 2006, (4).

        59 ?按“松江鱸的育肥地多為小溪及江河近岸的淺水地帶,地質(zhì)多為砂礫,并有水草著生?!眳⒁娡踅鹎? 鴨綠江流域中國境內(nèi)松江鱸的分布[J]. 復(fù)旦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01, (5).

        60 ?松江四鰓鱸魚上市,沒想象中鮮美[N]. 申江服務(wù)導(dǎo)報, 2011年1月5日.

        (責(zé)任編輯:王保寧)

        Rivers that Silted up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rachidermus Fasciatus since Song Dynasty

        LI Yush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Trachidermus fasciatu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stuary and river course of tidal rivers and coastal lakes since Song dynasty. And its range was north to estuary of Yalu River, south to Guyao River, Cixi County. The conditions of tidal rivers and coastal lakes that silted up is related to changes of its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of quantity of Trachidermus fasciatus, Jing Lake, Wusong River and Xiaoqing River were three fluctuant regions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Keywords: Trachidermus fasciatus;Change;Rivers;Silting up

        31 ?光緒三年《鄞縣志》卷72《物產(chǎn)下》;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54《物產(chǎn)下》.

        32 ?天啟四年《慈溪縣志》卷2《山嶺》.

        33 ?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11《輿地六》;卷8《輿地三》.

        34 ?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10《輿地》.

        35 ?民國十三年《定??h志》冊3《魚鹽志·物產(chǎn)志》.

        36 ?民國二十四年《鄞縣通志》卷3《博物志》.

        37 ?陸佃:《增修埤雅廣要》卷11《品物門·鱸》.

        38 ?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卷27.

        39 ?張镃:《南湖集》卷6《吳江鲊戶獻(xiàn)鱸》.

        40 ?弘治《吳江志》卷21《藝文》.

        41 ?范成大:《吳郡志》卷50《雜志》.

        42 ?陳櫟:《定宇集》卷2《送唐長孺赴平江學(xué)錄序》.

        43 ?錢子正:《三華集》卷8《吳淞江》.

        44 ?萬歷《青浦縣志》卷6《水利下治法》.

        45 ?弘治元年《吳江志》卷2《山川》.

        46 ?紹定《吳郡志》卷41《仙事》.

        47 ?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卷42《輿地考》.

        48 ?崇禎十年《嘉興縣志》卷1《地理志》.

        49 ?崇禎十年《嘉興縣志》卷1《地理志》.

        50 ?崇禎《吳興備志》卷17《水利徵第十三》.

        51 ?弘治元年《吳江志》卷5《土產(chǎn)》.

        52 ?乾隆《吳江縣志》卷5《疆域四》.

        53 ?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4《四腮鱸》.

        54 ?清代《沙里頭志》卷2《物產(chǎn)》.

        55 ?光緒《松江府續(xù)志》卷24《古今人傳》.

        56 ?董紀(jì):《西郊笑端集》卷1《三味軒為張瑞卿》.

        57 ?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3.

        58 ?王幼槐. 關(guān)于淞江鱸學(xué)名和模式產(chǎn)地以及地理分布之探討[J].海洋漁業(yè), 2006, (4).

        59 ?按“松江鱸的育肥地多為小溪及江河近岸的淺水地帶,地質(zhì)多為砂礫,并有水草著生?!眳⒁娡踅鹎? 鴨綠江流域中國境內(nèi)松江鱸的分布[J]. 復(fù)旦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01, (5).

        60 ?松江四鰓鱸魚上市,沒想象中鮮美[N]. 申江服務(wù)導(dǎo)報, 2011年1月5日.

        (責(zé)任編輯:王保寧)

        Rivers that Silted up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rachidermus Fasciatus since Song Dynasty

        LI Yush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Trachidermus fasciatu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stuary and river course of tidal rivers and coastal lakes since Song dynasty. And its range was north to estuary of Yalu River, south to Guyao River, Cixi County. The conditions of tidal rivers and coastal lakes that silted up is related to changes of its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of quantity of Trachidermus fasciatus, Jing Lake, Wusong River and Xiaoqing River were three fluctuant regions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Keywords: Trachidermus fasciatus;Change;Rivers;Silting up

        31 ?光緒三年《鄞縣志》卷72《物產(chǎn)下》;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54《物產(chǎn)下》.

        32 ?天啟四年《慈溪縣志》卷2《山嶺》.

        33 ?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11《輿地六》;卷8《輿地三》.

        34 ?光緒二十五年《慈溪縣志》卷10《輿地》.

        35 ?民國十三年《定海縣志》冊3《魚鹽志·物產(chǎn)志》.

        36 ?民國二十四年《鄞縣通志》卷3《博物志》.

        37 ?陸佃:《增修埤雅廣要》卷11《品物門·鱸》.

        38 ?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卷27.

        39 ?張镃:《南湖集》卷6《吳江鲊戶獻(xiàn)鱸》.

        40 ?弘治《吳江志》卷21《藝文》.

        41 ?范成大:《吳郡志》卷50《雜志》.

        42 ?陳櫟:《定宇集》卷2《送唐長孺赴平江學(xué)錄序》.

        43 ?錢子正:《三華集》卷8《吳淞江》.

        44 ?萬歷《青浦縣志》卷6《水利下治法》.

        45 ?弘治元年《吳江志》卷2《山川》.

        46 ?紹定《吳郡志》卷41《仙事》.

        47 ?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卷42《輿地考》.

        48 ?崇禎十年《嘉興縣志》卷1《地理志》.

        49 ?崇禎十年《嘉興縣志》卷1《地理志》.

        50 ?崇禎《吳興備志》卷17《水利徵第十三》.

        51 ?弘治元年《吳江志》卷5《土產(chǎn)》.

        52 ?乾隆《吳江縣志》卷5《疆域四》.

        53 ?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4《四腮鱸》.

        54 ?清代《沙里頭志》卷2《物產(chǎn)》.

        55 ?光緒《松江府續(xù)志》卷24《古今人傳》.

        56 ?董紀(jì):《西郊笑端集》卷1《三味軒為張瑞卿》.

        57 ?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3.

        58 ?王幼槐. 關(guān)于淞江鱸學(xué)名和模式產(chǎn)地以及地理分布之探討[J].海洋漁業(yè), 2006, (4).

        59 ?按“松江鱸的育肥地多為小溪及江河近岸的淺水地帶,地質(zhì)多為砂礫,并有水草著生?!眳⒁娡踅鹎? 鴨綠江流域中國境內(nèi)松江鱸的分布[J]. 復(fù)旦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01, (5).

        60 ?松江四鰓鱸魚上市,沒想象中鮮美[N]. 申江服務(wù)導(dǎo)報, 2011年1月5日.

        (責(zé)任編輯:王保寧)

        Rivers that Silted up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rachidermus Fasciatus since Song Dynasty

        LI Yush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Trachidermus fasciatu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stuary and river course of tidal rivers and coastal lakes since Song dynasty. And its range was north to estuary of Yalu River, south to Guyao River, Cixi County. The conditions of tidal rivers and coastal lakes that silted up is related to changes of its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of quantity of Trachidermus fasciatus, Jing Lake, Wusong River and Xiaoqing River were three fluctuant regions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Keywords: Trachidermus fasciatus;Change;Rivers;Silting up

        色偷偷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a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国内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毛片av一区二区|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国产av丝袜旗袍无码网站| 久久香蕉成人免费大片| 久久久亚洲女精品aa|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少妇| 欧美猛少妇色xxxxx猛交| 亚洲成人小说| 亚洲图片第二页| 少妇又紧又爽丰满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熟妇人妻中文av无码| 国产极品喷水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亚洲| 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 欧美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色欲|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 一片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综合网站不卡|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日韩激情av不卡在线|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成年视频网站在线观看777| 尤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aaaa网站| 欧美黄色免费看|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粉嫩福利姬萌白酱|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男女在线免费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