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夏
(廣西昭平縣黃姚中心衛(wèi)生院,廣西 賀州 546806)
從物種社會體系對基因的選擇看人類的起源
葉夏
(廣西昭平縣黃姚中心衛(wèi)生院,廣西 賀州 546806)
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在一個獅群里面,只有獅王擁有交配權,這是一個社會體系的社會成員關系。這種社會成員關系導致獅子整個種群的基因都保持強壯的軀體。因此可以認為,物種的社會成員關系對物種的基因具有選擇的作用。所以一個物種除了生存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技能對基因具有選擇以外,還存在著物種社會成員關系對基因的選擇。因此,關于一個物種演化的原因,必須把該物種的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和社會成員關系這三個因素進行一起研究。本文把物種的這三個因素統(tǒng)稱為“社會體系”。在一個物種的社會體系內,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和社會成員關系三個因素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因果的關系。這種關系使得物種的基因處在一種被選擇的狀態(tài)中。因而使得物種的基因朝著符合社會體系的方向去演化。猿人演化成現(xiàn)代人的過程,其實就是猿人的社會體系內三個因素作用的結構。生存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猿人生存技能和社會成員關系的變化,三者的變化都對猿人的基因產生了選擇的作用。從而使得猿人的基因往復雜智能的方向去演化,直到他們成為了我們現(xiàn)代人。
自然選擇;人類;演化;社會體系
人類究竟是如何從猿人演化成現(xiàn)代人?其演化的原因,除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以外目前仍然說法不一。本文針對人類起源的原因為目標,通過物種的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社會成員關系等內容做了個統(tǒng)一的分析。從而得到一個以物種為單位的“社會體系”的新概念。在這個“社會體系”的新概念下,物種的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和社會成員關系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因果,從而促使了物種的演化。猿人就是在這三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演化成現(xiàn)代人的。所以在談及人類起源的原因之前,筆者必須先介紹“社會體系”這個新概念。
所謂的社會體系,指的是一個物種的“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和“社會成員關系”三大因素。我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里所指的“社會體系”,是以一個物種為單位的。因此本文所指的一個社會體系,就是指一個物種的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和社會成員關系。
1.1 物種的社會成員關系。除無性生殖以外,一個物種的內部,如果雄性要傳下自己的基因,就必然要與雌性交流。有交流就有各種社會關系。因此每一個物種的社會成員關系都有自己的規(guī)則,有些物種的社會成員關系非常相似,比如猩猩和猴子以找虱子為社交活動,不同種的魚群都有游向內河繁衍的傳統(tǒng)。但有一些物種的社會成員關系卻相差極大。比如獅群的交配權只有獅王;野狗群卻是母系社會,最高社會地位的雌狗才擁有交配僅。每一個物種的雌雄交配都有自己的規(guī)則,這種規(guī)則就是這個物種的“社會成員關系”的一部分。當然,社會成員關系不僅僅只是交配的規(guī)則,還影響到資源的分配。比如有些物種在獲得食物以后,必須由社會地位高者先享用;而有些物種捕獲食物以后則分配合理。資源的分配有時還體現(xiàn)在區(qū)域、領域方面。因為食物就是資源,領域性是生物的固定食物來源。所以生存在一片領域的資源由社會成員關系所支配。這個時候的社會成員關系,則體現(xiàn)得尤為重要。社會成員關系也涉及社會地位,因為社會地位關系到資源分配、交配權的優(yōu)勢與劣勢。資源的分配、交配權的占有正如上所談到的,獲得優(yōu)勢社會地位的個體在資源、交配等內容上獲得絕對的優(yōu)勢。社會成員關系在同一個物種之間可以有些差別,比如人類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社會成員關系。在奴隸社會時期,社會成員關系可以認為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關系。封建社會的社會成員關系可以認為是農民與地主階級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成員關系可以認為是勞動工人與資本家的關系。社會成員關系是一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必然要有社會成員關系來支撐,否則就成不了一個體系。
1.2 物種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在于獲取食物、躲避天敵和適應環(huán)境。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存技能,然而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個物種的生存技能都極其依賴軀體的某些器官結構特點。以獲取食物為例,長頸鹿依靠頸部長度的結構特點,可以吃到其他物種吃不到的食物。獵豹依靠四肢和尾巴的結構特點,可以更迅速地捕捉食物。猴子依靠四肢的結構特點,可以靈活攀越在樹枝。鯨依靠尾部的結構特點,可以推動軀體的前進。大象依靠鼻子的結構特點,可以夾取食物等等。長頸鹿的頸部、猴子的四肢、大象的鼻子,這些軀體的器官都有自己的結構特點。而動物的生存技能多數(shù)依賴軀體器官的結構特點,如果長頸鹿沒有這樣的頸部、大象沒有這樣的鼻子、猴子不是這樣的四肢,你能想象它們賴以生存的會是什么?以躲避天敵來說,竹節(jié)蟲、變色龍等利用身體的結構特點而偽裝。羚羊依靠四肢的結構特點奔跑。烏龜依靠龜殼保護自己不受捕食者的傷害。刺猬依靠身上的尖刺保護自己不受捕食者的傷害。等等,在躲避天敵方面,動物所依靠的仍然是軀體的某些器官的結構特點。物種軀體器官的結構特點,為物種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梢哉J為,任何物種的生存技能都必然依賴軀體某些器官的結構特點。充分的利用軀體某些器官的結構特點,是所有物質的生存基礎。人類也不會例外,因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器官就是大腦,人類任何職業(yè)、工作都擺脫不了智能的運用。
1.3 物種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適合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比如氣候、水源、地形、食物來源、天敵、群體的遷徙等等情況。這些內容又是方方面面知識,相關的資料書籍已經很多,這里不做詳述。
1.4 社會體系的特點。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和社會成員關系,三大因素是構成一個社會體系的基礎。由于這三個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因果的關系,所以如果這三個因素的其中之一發(fā)生改變,那么其他兩個因素也有可能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以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為例。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引起生存技能的變化。正如熊貓由食肉改為食素那樣。
以社會成員關系的變化為例。比如人類社會由奴隸社會發(fā)展成封建社會,由封建社會發(fā)展成資本主義社會。這些改變就是屬于社會成員關系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力就是生物的生存技能;而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三個不同的社會成員關系。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了社會體制的變化。這就意味著生存技能的變化帶來社會成員關系關系的變化。社會體系的三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因果的關系。任何一個因素發(fā)生改變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兩個因素的改變,這就是社會體系的特點。
2.1 自然環(huán)境對基因的選擇。其他資料中的例子已經很多,在這里不做多余的重復。
2.2 生存技能對基因的選擇。比如,長頸鹿的社會體系只適合長頸的個體生存,因為長頸的個體可以吃到其他動物吃不到的食物,因此,長頸的個體由于獲得了更優(yōu)勢的生存條件而使其基因保留下來,繼續(xù)發(fā)展。而那些短頸的同種個體則在這個社會體系下被淘汰掉。長頸鹿的社會體系適合長頸的個體生存,大象的社會體系適合長鼻的個體生存,羚羊的社會體系適合奔跑的個體生存等等。由于動物的生存技能依賴軀體某些器官的結構特點,因而越符合某些器官結構特點的基因,則越占據(jù)生存的優(yōu)勢。這在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選擇下,競爭的結果就是基因越來越適合軀體某些器官的結構特點。因此對于絕大部分物種而言,生存技能對物種的基因具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選擇作用。
2.3 生物個體關系對基因的選擇。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每一個獅群都會有一個最強壯的雄獅(獅王)作為群體的首領。這其實就是一種社會成員關系。一個獅群里面只有獅王的基因最有可能傳給后代,因為其他雄性成員的后代很可能會被獅王殺死。這使得一個群體下一代成員的基因是上一代里最強壯的。因而保持了獅群的基因朝著更強壯、更符合生存的方向去演化。這是一個社會體系里面,生物個體關系對基因做出的選擇,這是獅子的社會成員關系決定的。然而,社會成員關系可以有很多種形式,而獅子的這種社會成員關系就是其中的一種,社會成員關系是一種復雜的形式而存在的,所有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會成員關系。因此社會成員關系對基因的選擇也是千萬種方向,導致每一個物種的基因都按照適合的方向去演化,于是就可以發(fā)現(xiàn)物種的演化的多樣性。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社會成員關系,三者是一個社會體系的基本因素。這三者對物種基因的選擇,都可以認為是社會體系對物種基因的選擇。物種的基因是以一種擴散式的方向而突變的,沒有人可以知道一個物種的下一代基因會往哪個方向突變。但社會體系對基因具有選擇的作用。符合社會體系生存的突變基因自然而然地被選擇,而不符合社會體系生存的基因則被淘汰掉。這使得一個物種的基因朝著一個方向慢慢地演變,直到它們的基因完全符合社會體系的生存為止,這種基因演化才會停止下來,該物種的基因則保持在適合社會體系生存的一個平衡度內。當社會體系再一次發(fā)生改變時,社會體系對基因的選擇也發(fā)生了改變,這導致物種的基因再一次朝著符合社會體系生存的方向繼續(xù)演化。因此有什么樣的社會體系,自然而然就孕育出符合這個社會體系的生物。一個符合長頸物種生存的社會體系,使一個物種的基因往長頸的方向去演化。比如長頸鹿、腕龍。符合長鼻子生存的社會體系,自然而然就孕育生長鼻子的物種,比如大象、恐象、猛犸象。符合四肢攀越的社會體系,自然而然就孕育出靈長類動物,比如世界上所有的猴子。我想,這才是真正的自然選擇學說。
動物的生存技能多傾向于依賴軀體某些器官的結構特點。動物軀體的某些器官結構特點,為它們的生存提供更優(yōu)勢的生存條件。這就產生了一種效果,誰的軀體越適合這個物種的社會體系,誰就越占據(jù)生存的優(yōu)越條件而使基因保留下來,繼續(xù)演化。誰的軀體越不適合這個物種的社會體系,誰就越失去生存的優(yōu)越條件而在自然選擇下被淘汰掉。社會體系對物種的基因進行選擇,而該物種的基因在選擇下必然向著適合這個社會體系的方向去演化,因此物種軀體某些器官的結構特點成為基因演化的重點。這就使得它們的軀體某些器官結構越來越適合這種社會體系。有一種人類,他們在幼兒時期就生活在狼的社會體系里面,經過狼社會體系的培養(yǎng)后成長為具有狼意識的個體。我們通常把這一類人稱為狼孩。當人類發(fā)現(xiàn)并將他們“救回”人類的社會體系以后,我們卻發(fā)現(xiàn)狼孩完全不適合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無法學習人類能夠學習的技能,也培養(yǎng)不出屬于人類的心理。經過人類的培養(yǎng)他們的智力仍然停留在3歲兒童的水平,這和家禽、寵物的智力相當。人們不禁會產生一種疑問。狼孩擁有人類的DNA和大腦,擁有著成為復雜智能生物的所有條件,卻不是復雜智能生物。筆者認為這就是社會體系的原因。動物的社會體系是一個適合軀體某些器官結構特點的社會體系,這種社會體系所選擇的并不是復雜智能的個體,而是選擇物種的軀體器官的結構特點。因此,智能在這樣的社會體系里不存在發(fā)展和增強的條件。
智能在動物的生存技能里多為輔助軀體的結構特點而存在。比如鱷魚的捕獵方式以緩慢前進為主,這是為了配合軀體的偽裝和潛伏功能;鯊魚在深海潛伏,這是為了配合軀體背部的顏色以達到隱藏的目的等等。由于智能在動物社會體系里的表現(xiàn)多以輔助功能而存在,所以在動物社會體系的選擇下,智能并不作為動物基因演化的重點。因此動物的基因不可能使它們的大腦往更復雜的方向去演化。一個適合軀體器官發(fā)展而不適合智能發(fā)展的社會體系里,競爭的結果那就是軀干體越來越適合這個社會體系,而智能仍然只作為輔助功能。這就導致了動物的基因演化只滿足于軀體結構特點的發(fā)展,而智能則沒有長足的進步。同時這也決定著動物不可能成為復雜智能生物。
4.1 人類的生存技能。放眼人類社會的生存技能,你會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工作和職業(yè)都是以智能的運用為主,而軀體的器官機能只作為輔助智能的輔助器官。即便是單純的體力活,也少不了智能的運用,比如說農民的工作是耕種,而耕種需要知道工具的使用、時節(jié)的變化、作物的生長等知識。就算你不需要任何工作,只要生活在人類的社會里,與人交流談話、物品的交換與收集等等都涉及智能的運用。所以人類社會的生存技能是一個以智能的運用為主、軀體的器官機能為輔的生存技能。在這個社會體系里面生存,則必然要運用智能。關于智能,筆者認為:智能不存在“高級智能”、“低級智能”這樣的區(qū)別,因為事物的本質是物質,物質不存在高級和低級。高級和低級這樣的詞匯總是充滿著某種崇拜和鄙視的感情色彩,對于一個唯物主義者來說不利于樹立正確、客觀的研究視角。因此本文通常用“復雜智能”、“簡單智能”這樣的詞匯來代替。大腦作為智能的載體,在一個適合智能發(fā)展的社會體系里,自然而然也會隨著發(fā)展。因此也可以認為,人類所依賴的機體器官就是大腦。其他的機體器官,如雙手,筆者認為則是輔助智能工作的輔助器官。
4.2 人類的社會成員關系。人類社會的社會成員關系發(fā)生過多次的變化。由原始社會發(fā)展到奴隸社會,由奴隸社會發(fā)展到封建社會,由封建社會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奴隸社會的社會成員關系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關系,封建社會的社會成員關系是地主與農民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成員關系是資本家與勞動人民的關系。每個社會時期的社會成員關系都不一樣。
4.3 人類的生存自然環(huán)境。人類的生存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主要是智能作用的結果。關于這個話題筆者不想做過多的討論,因為相關的書籍已經很多,況且筆者也拿不出有多少建設性的觀點。因此在此只做簡單地提及。
因為人類的社會體系是一個適合智能發(fā)展的社會體系,人類社會體系選擇智能的個體。在這樣的社會體系里,更聰明的個體被這個社會體系所選擇。選擇的結果就是這個物種自然而然地往復雜智能的方向去演化。所以人類的演化方向,必然是向著更復雜的智能方向去演化。而動物的社會體系是一個適合軀體發(fā)展的社會,動物的社會體系選擇軀體某些器官結構的特點,因此只有軀體結構特點的優(yōu)勢才能占據(jù)生存的優(yōu)勢。所以動物的演化方向必然以更適合周圍環(huán)境的軀體結構特點去演化。智能無法在這樣的社會體系下有利的發(fā)展,這也決定了動物不可能像人類一樣成為復雜智能生物。在了解了人類與動物的這些區(qū)別以后,我們自然就可以明白,為什么猿人早已演化成現(xiàn)代人,而猩猩卻仍然只是猩猩。因為我們之間的演化方向不一樣,雖然兩者存在著共同的祖先,但猩猩的社會體系不是選擇智能,因而猩猩這個物種不會往復雜智能的方向去演化。
很多人認為人類的起源是因為雙手開始勞動,促使大腦的思考,從而使一個物種演化成為復雜智能生物。對于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并不正確,筆者會在下面的內容中詳細說明理由。
6.1 生存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生存自然環(huán)境、生存技能、生物個體關系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因果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下,任何一個因素發(fā)生改變都可能引起其他兩者因素的改變。在當時的非洲大陸上,森林逐漸縮小,生存自然環(huán)境首先發(fā)生了改變。
6.2 生存技能的改變。猿人原本在樹上生活,其四肢的結構特點完全符合在樹枝間攀越,因此猿人的器官結構特點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體系。但在生存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下,這種器官結構特點越來越不適合周圍的環(huán)境變化,從而使原本依靠四肢攀越的生存技能逐漸退變。只有社會體系的選擇,才會使猿人的基因往人類的方向去演化。人類的社會體系是一個適合智能發(fā)展的社會體系,人類在自己的社會體系里必然要使用智能。因此,我相信當時猿人的社會體系必然適合智能的發(fā)展,以代替四肢攀越而成為主要的生存技能。我們從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變化也可以略加猜測,相比樹上的生活,猿人的四肢必然不適應于當時的陸地活動,因此猿人的捕食無法再依靠四肢那靈敏的樹枝攀越。四肢自然而然地由主要的生存技能器官退變成次要的生存技能器官。然而猿人的捕食無法如獅子、獵豹一樣迅速,它們所能依靠的四肢并不適合這樣的捕食方式,因此唯一能夠代替四肢成為主要生存器官的那就只有大腦了。如果說猿人的社會體系選擇勞動,那就意味著猿人會往肢體的方向去演化,而不是往復雜智能的方向去演化。因此那些認為人類的起源是因為勞動的觀點是錯誤的。一旦智能成為猿人的主要生存技能,在自然選擇的競爭下,猿人的基因才有可能往復雜智能的方向去演化,從而出現(xiàn)復雜智能生物。智能的運用需要輔助器官以輔助智能的運用,否則智能的運用就無法表現(xiàn)。筆者認為,人類雙手的變化就是為了輔助智能的運用而改變的。雙前肢成為了輔助智能的器官,這么一來猿人的行走不得不解放前肢,從而促進雙后肢的站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基因選擇,猿人的前肢越來越適合輔助智能,而雙后肢則越來越適合站立。
6.3 社會成員關系的改變。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樹林的減少,猿人賴以生存的四肢攀越能力越來越不適應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取而代之的是以智能的運用為主的生存技能。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猿人的生存技能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必然也會導致生物個體關系的改變。四肢攀越將不再是決定社會地位、交配權的衡量標準,取而代之的將是智能。聰明的個體能夠獲得更好地社會地位、交配權。這就產生一種效果,那就是越符合智能運用的個體基因,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體系,反之則被淘汰掉。由此,猿人的基因越來越向復雜智能的方向演化,直到成為現(xiàn)代人。猿人的社會體系在某種原因下發(fā)生改變,實現(xiàn)從優(yōu)先選擇強壯到優(yōu)先選擇聰明的改變過程。這樣的社會體系保持下去,使得猿人基因往復雜智能的方向持續(xù)演化?;騼?yōu)越的個體在這樣的社會體系下能夠獲得更優(yōu)越的生存條件,基因處于劣勢的個體則在自然選擇下被淘汰掉。
這就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必有其因。自然選擇是一種多方面的選擇,可以是自然環(huán)境的選擇,可以是生存技能的選擇,也可以是生物個體關系的選擇。因此,本文提出“社會體系”這個概念,并不是想對以往的理論進行顛覆,而是對自然選擇學說進行一點補充,使它更加完善。
[1]馮浩樓,田仁.生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
[2]劉文慶.人體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3]張忠壽,劉金杰.細胞生物學和醫(yī)學遺傳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4]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
[5]葉夏.大腦皮質功能原理探索之假說[J].創(chuàng)新科技,2014(164):62-67.
R052
A
1671-0037(2014)10-104-3
葉夏(1987.12-),男,大專,助理醫(yī)師,研究方向:社會體系對人類起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