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豪
(鄭州博物館,河南 鄭州 450000)
淺談美術中單純的形式美
丁豪
(鄭州博物館,河南 鄭州 450000)
現(xiàn)代藝術流派認為形式是美的主體,而形式作為視覺心理能感知一種意味,能帶給我們美的感受,單純的形式美就是這樣,它能讓我們更直接的感受藝術家所傳達的信息。但是單純不是簡單,形式上單純化的藝術是把自然中凈化純粹的繪畫關系高度提純到一種表現(xiàn)方式上,則形成一種單純的形式語言,一種視覺上的單純美。
藝術;形式;美;單純
美是什么?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命題,是一個沒有實體的自我循環(huán)的假命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美是藝術的本質屬性,藝術應該是能為人們帶來美感享受的,應該是讓人們身心愉悅的,正如黑格爾所說“藝術作品之所以為藝術作品,不在于它能喚起情感,而在于它是美的”。美是多種多樣的,也因為這樣,從概念上美越來越難以定義,對美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而人們對美的要求卻是越來越挑剔。
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現(xiàn)代形式主義諸流派都共同認為形式既美的本體,所以對美的要求也轉向對形式的要求,就像康德所說“美只在形式中,美的本質是形式,要表現(xiàn)形式美”。到底什么樣的形式才算美?說到形式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構圖上的協(xié)調,線條上的簡約,色彩上的和諧都可以是一種形式上的美。
形式本身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藝術家能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美,其中包括單純的形式美。單純的形式就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盡可能地把構成形式的元素單純化,讓我們更直接更明確地去感受藝術家所要傳達的信息。單純并不是簡單,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構圖或色彩上的單一,而是藝術家提取了自然中凈化純粹的繪畫關系,用這種提純后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其藝術感受和理念。
從很多現(xiàn)代形式主義畫家的作品中,我們都能感覺到這種形式上的單純美。被稱為“現(xiàn)代繪畫之父”的塞尚,是后印象主義的代表畫家,他重視繪畫的形式美,強調畫面視覺要素的構成秩序和繪畫的純粹性,重視繪畫的形式構成。通過繪畫,他所尋找的真實,是在自然表象之下發(fā)掘出的某種簡單的形式,同時將眼見的散亂視像構成秩序化單純化的圖像。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的藝術探索。
1.1 塞尚強調畫中物象的明晰性與堅實感
塞尚認為,倘若畫中物象模糊不清,那么便無法尋求畫面的構成意味。他反對印象主義那種忽視素描、把物象弄得朦朧不清的繪畫語言,他要的是一種有明確輪廓線的形體。于是,他極力追求一種能塑造出鮮明、結實的形體的繪畫語言。他經(jīng)常以黑色的線勾畫物體的輪廓,甚至要將空氣、河水、云霧等,都勾畫出輪廓來。在他的畫中,無論是近景還是遠景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個平面上來,形成了畫面構成的單純。
1.2 塞尚在創(chuàng)作中排除繁瑣的細節(jié)描繪,而著力于對物象的簡化、概括的處理
塞尚曾說:“要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來表現(xiàn)自然[1]?!彼淖髌分?,景物描繪都很簡約,而且富于幾何意味。
1.3 為了畫面的形式結構,他不惜犧牲客觀的真實
塞尚最早擺脫了千百年來西方藝術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法則對畫家的限制,在他的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客觀造型的有意歪曲,如透視不準、人物變形等。他無意于再現(xiàn)自然。而他對自然物象的描繪,根本上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形與色構成的韻律。他曾說:“畫家作畫,至于它是一只蘋果還是一張臉孔,對于畫家那是一種憑借,為的是一場線與色的演出,別無其他的[2]?!比纭栋K固┛说暮场愤@幅畫中,前景中的建筑物聚攏在一起,緊緊靠近觀者。建筑物簡化成立方體,側立面的色彩提得很亮。凡是與畫面平行的、呈正面化的色彩形狀都具有同一性,凡與畫面垂直的色彩形狀則不然,因而使建筑物突出了。整幅畫的輪廓線就是兩個色塊的匯合處,他就是希望用色彩重新創(chuàng)造自然,他刪去了他所看到的無關緊要的枝節(jié)內容,旨在重建作為獨立繪畫的自然景致。
在塞尚的靜物畫《靜物蘋果籃子》中我們同樣能感受到畫家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畫面中塞尚讓酒瓶偏出了垂直線,弄扁并歪曲了盤子的透視,錯動了桌布下桌子邊緣的方向,而散開的蘋果則形成的三度立體形式,這些不但沒有影響畫面的整體效果,而又能保持單個物體的特征,使之變形或放松或打破輪廓線,在物體之間建立起空間的緊密關系,既保持了真正面貌的幻覺,同時又把靜物從它原來的環(huán)境中轉移到繪畫形式中的新環(huán)境里來。當我們來看這幅畫的時候,難以用語言來表達這一切微妙的東西,塞尚就是通過這些東西取得了他的最后成果上的形式單純美。
在塞尚之后受印象主義畫家影響的野獸畫派的代表人物馬蒂斯也同樣主張“純粹繪畫”和形式上的“綜合的單純化”。和塞尚不同的是,馬蒂斯在形式單純上的表現(xiàn)更多是在色彩上的,實現(xiàn)的是一種色彩上的解放,他畫中的色彩比塞尚的那種直接調色,變形的畫法更為強烈。馬蒂斯藝術的本質是作品造型夸張,多用單純的線描和色塊的組合,形成裝飾感的畫風,追求裝飾和形式感。
在《舞蹈》和《音樂》這一系列畫中,色彩的明度和純度在不同的光線中變化著,引起了視覺的顫動,而正是這種顫動,使整個畫面活起來。地面是濃烈的綠色,天空是同樣濃烈的藍色,人物則呈磚紅色,沒有特別多的顏色變化,沒有形體間過多的空間處理,傾向于簡化和單純性的交替。而之后的《舞蹈2》中,在色彩的單純簡化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探索精神,更是超過了前一幅所達到的簡化程度。
首先畫中的造型采用了彩色剪紙的形式,人物是用平涂的灰色輪廓線表現(xiàn)的,抽象的黑色、鮮藍色和玫瑰紅色的平面,將這些輪廓襯托出來,即明確又直接,體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魅力和神秘。
《紅色中的和諧》這幅畫,馬蒂斯讓我們走進了一個新境界,他只用一塊沒加調和的紅色塊,限定了房間內部的空間。藤蔓植物花紋均勻地分布在墻面和桌面上,它們增強了紅色塊對于畫面的依附。抽象的樹和植物,映襯著綠地藍天,限定了戶外的景色。最上面頂頭的那座紅色建筑物,重復了房間的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它建立起這幅風景畫的深度幻覺。馬蒂斯拋棄了正規(guī)的透視,然而還是加了幾筆透視的點綴,例如窗框、左前景的椅子、桌上擺的東西和桌子上的藤蔓花紋環(huán)繞著桌子邊緣的方式。從本質上看,通過色彩和線條的運用,創(chuàng)造了空間更深層次的探索。
如果說塞尚的作品讓我們看到的線條是單純形式的輪廓,馬蒂斯的作品讓我們看到的色彩是單純形式的雛形,那克利所展示給我們的就是單純形式的全部內容??死环Q為是20世紀變化最多、最難以理解的杰出藝術家。他的畫不易理解,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任何繪畫的版本,即使不說它的一切都是人們未曾見過的,起碼它們都是沒有被充分表現(xiàn)過的。
在他的畫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隱藏著的世界,從這種藝術的奧妙之中,充滿幻想。他認為:“直覺是絕不可能被替代的”,所以他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會把一切方法忘得一干二凈,主要由靈感來展開他的詩情畫意。這就是為什么他的很多畫乍看起來,都像是費解的結構或充滿童趣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種構圖上和色彩的單純,讓我們在看到他的作品時覺得是如此的親近,感受到的是一種靜謐的,充滿回憶的美。
在他的畫中,幻想出的形體勾畫出后,則要被賦予另一種激情的釋放。通過藍色的推進,灰色的后退,使單純的顏色產(chǎn)生空間和震動。這是克利從塞尚那里得到一個信念:自然不在外部,而在內部深處,表面的顏色要表現(xiàn)內在的力量。所以對于他來說,顏色已無任何補充含義,而是畫面不可分割的部分。克利雖然有時也運用野獸派畫家的色彩,不過,絕無那種刺人的生澀。他手中那柔和暗淡的光彩,使人想起美妙的月光,“本身就像是太陽的夢,主宰著夢幻的世界”。
克利的畫展現(xiàn)了空間的情景和我們所處的世界的波動節(jié)奏.它直抵我們心中最深的秘密區(qū)域,打開一些神秘的出口,但同時又不喪失其真正的存在意義,他的語言永遠是可視的。正如他所說:“藝術不是模仿可見的事物,而是制造可見的事物”[3],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發(fā)自內在精神的感受。
并不僅僅只有西方的現(xiàn)代主義的流派才表現(xiàn)出對形式的重視,在優(yōu)秀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同樣能見到對形式美追求的例子。“形式美”在中國最早由吳冠中在80年代初提出。
吳冠中說:“追尋美,發(fā)現(xiàn)美,是我的職業(yè),職責,也成了我生活和生命的整體”[3]。正是這一選擇,使吳冠中的抽象既區(qū)別于寫實派,又區(qū)別于西方抽象派,而且比中國傳統(tǒng)寫意派更具現(xiàn)代感和形式感。吳冠中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單純輕快的感覺,是一種純粹的美,他的一系列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的畫就是背離了傳統(tǒng)山水畫的表現(xiàn)形式,把江南水鄉(xiāng)那種安靜、舒適的愜意美通過簡單的線條,單純的顏色表現(xiàn)出來。這是畫家最真實,最單純的內心的感受。
當然在吳冠中的作品中不乏有一些極為復雜的構圖,即使在處理這樣的構圖時,也并沒有違背其單純即是美的宗旨。他善用平面構成的構圖原理,用點、線、面,黑、白、灰及紅、黃、綠的元素來構成千變萬化的畫面,拓展畫幅,在點、線的疏密組合中體現(xiàn)空間效應,將自然界中許多極復雜的現(xiàn)象由最簡單的因素構成,從復雜中提煉單純的秩序和美感。
這些點線面的結合不是任意的,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到了少一點不夠,多一點也不行的程度,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要恰到好處。這也是單純美的境界對畫家的考驗。
單純的形式之所以能給我們美的享受,是因為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提取了自然界凈化純粹的繪畫關系,從而形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藝術語言,它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感受藝術家所要表現(xiàn)的情感和美的意義。我們說形式上的單純并不是形式上的簡單,它是用形式的一種被提純的因素去表現(xiàn)自然的復雜景象,為了表現(xiàn)所要傳達的信息,而舍去其他不需要的因素。
現(xiàn)在一些作品把形式作為藝術的全部,完全忽略內容及意義,只是一味地為了顯示某種技法或某種法則而制作一幅畫,這樣的作品就失之于空洞,缺乏應有的內涵,不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形式語言單純化是一種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服從于創(chuàng)作的需要,并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如果我們能從一張作品的形式感受到一種單純的美,那這種單純的本身就是作品的內容,是因為這些作品是有意義有內容的,是融入了畫家的情感和思想的,這才是美術創(chuàng)作真正需要的。
[1]約翰·利伏爾德.塞尚傳[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2]約翰·利伏爾德.塞尚傳{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3]王美欽.克利論藝[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4]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J201
A
1671-0037(2014)10-102-2
丁豪(1983.8-),男,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陳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