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鹽城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鹽城224002)
語言學家韓禮德提出,所有語言都具有三個普遍的元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和篇章元功能,其中概念功能可以分為經驗和邏輯功能。根據語言用途,元功能可以分為若干子系統(tǒng),如及物性系統(tǒng)是語義系統(tǒng),它屬于概念元功能,意思是把經驗世界解釋成一個可管理的各種過程類別,其中包括過程、參與者以及與過程相關的條件。人際元功能指語言被用來與他人交際,用來建立與維系與他人的恰當社會聯(lián)系,它通過語氣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和調式系統(tǒng)來體現(xiàn),顯示說話者的態(tài)度與判斷。篇章元功能是關于說話者如何以某種方式形成信息,使得他們能夠順利過渡到語言情境中,這種元功能包括主位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和銜接系統(tǒng)等。[1]ix
如今體育已經成為我們社會與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當我們打開體育報紙或者瀏覽網絡體育新聞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各種體育新聞:一些是賽事報道,一些是體育娛樂性新聞,一些是賽事評論,一些是對明星的評論。體育新聞可以分為四類:直接新聞、體育專題、深度報道和體育專欄。[2]本文只討論直接新聞和體育專欄兩類。如今,因特網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的重要特征是比報紙傳遞消息速度快。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語料都選自《中國日報》網站對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新聞報道。本文試以韓禮德的概念元功能為基礎對數(shù)據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總結出語言特征。
最初,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概念元功能只包括經驗元功能,邏輯元功能是另一個元功能。后來,韓禮德自己把這兩個功能合并起來,稱為概念元功能。概念元功能是語言功能的一種,即語言表達人們的物質與心理經歷。它包含及物性、歸一性和語態(tài)。
簡單地說,及物性是表達經驗元功能的語義系統(tǒng)。它把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或所做的事劃分為不同的“過程”,把“參與者”與“情境因素”視作不同的過程,參與者和情境通常被用來解釋現(xiàn)實世界中的現(xiàn)象是如何在語言結構中再現(xiàn)的。過程被視作“動作的進行”,通過言語組體現(xiàn)?!斑^程”指正在進行的事件或者指言語組建議的一部分。參與者指人或物等實體,可以是具體的或者抽象的,而情境指事件發(fā)生的外部條件。
及物性是用來表達構成世界經歷的語義體系,及物性區(qū)分不同類型的過程和它們所表達的不同結構。過程可以包括三個因素:過程本身、過程的參與者和與過程相聯(lián)系的條件。
過程通過言語、參與者(名詞短語)和情境(狀語或介詞短語)實現(xiàn)。根據不同的動詞類型,有6種過程,即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物質過程是“行動”過程,心理過程是思維過程,關系過程表達關系,行為過程是生理和心理行為,言語過程是說的過程,存在過程代表存在或發(fā)生的某物。[1]109經驗元功能通過及物性系統(tǒng)和語態(tài)系統(tǒng)實現(xiàn)。
物質過程是“做”的過程,表達的是某一實體做某事,或者對其它實體做某事。英語中有一種小句,它們都包括一個過程和特定的參與者,其中的動作是必不可少的,目標是可有可無的,這類成為物質過程。比如:The lion sprang./The lion caught the tourist.心理過程是“知”的過程。Halliday把表示情感、思考以及知覺的小句放在一起,歸為心理過程,比如:No one believed his story.
物質過程與心理過程有5個重大區(qū)別。第一,在心理過程小句中,參與者必須是人,因為只有人才能被賦予情感、思考或知覺,但是在物質過程中的參與者不一定是人,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參與者的區(qū)分沒有意義。第二,心理過程中,被感知、思考的對象不僅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實。比如,我們不僅可以說:He likes the gift,我們也可以說:She’s pleased that she’s got a gift.這里,被感知的不是事物,是事實。第三,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的重要區(qū)別是時態(tài):心理過程沒有進行時。人們不能說She is liking the gift./Are you knowing the fact?第四,心理過程具有雙向過程的特點(如表1)。當然并非所有的動作都可以找到這樣對等的表達方式,比如I suspect it./I welcome it./It thrills me.就難以找到平行的表達式。相比之下,物質過程沒有這種平行雙向性。第五,物質過程是關于“做”的過程,必要時可以使用助動詞do來替代,比如,我們可以說:What did she do when she received the parcel?She sold it.但是心理過程確不可以使用助動詞替代,比如我們不可以說:What he did was know the fact.
表1 心理過程的雙向性
關系過程是“是”的過程,如She’s lazy./The match is on Monday./He has a violin.關系過程包含三個類別:包孕類過程、環(huán)境類過程和所屬類過程。其他三個過程分別是: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
及物性屬于經驗元功能,是最重要的語義系統(tǒng)之一,它包括語言中可識別的6個不同過程。
表2 兩種體育文本的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從過程角度看,物質過程在直接體育新聞中使用最為頻繁,物質過程的平均比率是89%。在直接體育新聞中關系過程的平均比率是7%,而直接體育新聞中言語過程的平均比率僅為3%。在體育專欄中,物質過程的比率為49%,關系過程的比率是30%,言語過程的平均比率是9%,行為過程的平均比率為3%。
一般來說,描述性文本主要是關系過程、存在過程和心理過程,而記敘性文本主要以物質過程體現(xiàn)。這兩種新聞大多由物質過程、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構成,意思是它們有相似的描述性文本和記敘性文本的特征,因為它們都是新聞報道。然而,這兩種新聞報道之間有一些不同。
第一,物質過程方面。雖然這兩種新聞報道中的物質過程的比率都是最大的,但是直接體育新聞中的物質過程的比率顯著高于體育專欄中的比率,這表明直接體育新聞更注重選手在賽場的表現(xiàn),更加注重比賽本身。物質過程是“行動”或“發(fā)生”的過程,是用來談論外部世界的事物、事件、質量等,表達的是某個實體“完成”了某事。新聞記者試圖反映賽場所發(fā)生的事情,因此,物質過程占絕對數(shù)量暗示了直接體育新聞和體育專欄很關注參與者所完成的行為或事件。其中一篇直接體育新聞題為“China beat S.Korea to win women’s epee team gold”,新聞主要涉及在倫敦奧運會上,中國擊劍隊擊敗韓國隊,獲得金牌(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2olympics/2012-08/05/content_15645106.htm)。英語直接體育報道的任務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讀者賽場發(fā)生的事情。
然而,在體育專欄中物質過程并不占絕對優(yōu)勢,體育專欄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報道比賽,還對比賽作出評論或判斷。相對于尋求客觀公正的直接體育新聞而言,體育專欄本質上帶有主觀性。例如,在一篇名為“There is no perfect Olympics”的體育專欄中,記者和前奧委會主席持有相同的觀點:對各屆奧運會作比較是不公正的,沒有完美的奧運會(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2olympics/2012 - 08/12/content_15666399.htm)。
第二,心理過程方面。體育專欄的心理過程平均占據9%,而在直接體育新聞中幾乎沒有心理過程。心理過程用來表達賽后心情:自信、期望以及將來的決心。在體育專欄文本中,記者描述了不同人的心理活動、思考、對中國與其它國家比賽的理解。例如,在體育專欄“Chinese Olympians get warm support from family”(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2olympics/2012-08/12/content_15666334.htm)中,記者描述了運動員最重要的拉拉隊成員是他們的父母,無論在傷心還是高興,他們的父母始終支持著他們。然而,在直接體育新聞中,沒有心理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正顯示了直接體育新聞的語言特征,也就是說,直接體育新聞傳達的是比賽中的“正在執(zhí)行或發(fā)生的事情”或者“已經發(fā)生的事”。
第三,關系過程方面。關系過程是體育新聞專欄語言的又一個重要類型。為了幫助讀者完全理解體育新聞,記者有必要補充背景信息,并對事件作恰當補充。另外,事件的意義通常不僅在于比賽本身,而且在于它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在所有與體育新聞相關的過程中,關系過程可以顯示獨自實體之間的關系,而這在直接體育新聞中用得很少。在兩種體育新聞中,關系過程的平均比率相差很大,在體育專欄中的比率是30%,而在直接體育新聞中的平均比率為7%。很清楚,關系過程在體育專欄中的平均比率遠遠高于直接體育新聞。在英語體育專欄中,筆者發(fā)現(xiàn)后者除了描述比賽項目本身,記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恰當解釋,把自己的觀點插入進了比賽描述中,這會對讀者產生影響。例如,在“China cheers for 1st Tibetan O-lympic medalist”(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2olympics/2012-08/12/content_15668352.htm)中,記者對西藏守衛(wèi)奧運金牌得主的成長經歷作了介紹,讓人對這位小姑娘的艱難奧運路心生敬佩之情。She grew up herding yaks on a plateau meadow,just like many other women from rural Tibet.Singing and praying accounted for much of her spare time.And it was not until 2008that she got the chance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on TV for the first time.顯然,在新聞報道中,記者通過關系過程加入了個人評論。事實上,記者說Singing and praying accounted for much of her spare time是他個人的意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記者可以在體育專欄中通過關系過程加入自己對比賽的觀點或評論。相比較于體育專欄中關系過程的高頻率,在直接體育新聞中很少有關系過程,絕大部分都是比賽的賽況介紹。
第四,言語過程方面。言語過程也在兩種體育新聞中出現(xiàn),有時以直接引語出現(xiàn),有時以間接引語出現(xiàn)。在體育專欄中言語過程的平均比率略高于直接體育新聞。使用引語的目的是建立可信度,提供新聞故事的可靠性,使得報道具有最大程度的客觀性,確保記者沒有把個人觀點加進報道中。新聞故事主要處理已經發(fā)生的事實,涉及何人、何時、何地。為了使事實具有可信度,體育故事使用大量引語,包括來自目擊者或專業(yè)人士的直接和間接引語。直接引語,可以是短語、句子甚至整個段落,讓事件的參加者直接對報紙讀者說話而不是通過第三方述說。間接引語,是沒有引號的,讓作者轉述,可以不使用與原敘述者相同的詞語,對原來的意思可能會有輕微偏離??赡馨言牡默F(xiàn)在時變成過去時,或者換一種說法,原來說法經常會被總結概括。間接引語增加了信息,使得作者能夠把信息源帶入故事中,使故事具有足夠可信度。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和間接引語是相似的。轉述過的引用代表了信息源,但是被作者輕微修改,故事變短了,信息經過整理,變得更為有效,使得引語在沒有改變意思的情況下,更具可讀性。
下面的例子顯示了引用增強了表達的可信度。
例1:“I had only one thought in mind--fight!The crowds were so enthusiastic.That helped me stay in high spirits,”she told reporters after the race.(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2olympics/2012-08/12/content_15668352.htm)
這里,記者使用了直接引語支撐了“觀眾為她的成功歡呼雀躍”,直接引語使得運動員的心情得到更加客觀的表達,縮短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例2:“My blessings go to my parents and every single one of my supporters,”she said.
這里,記者使用了直接引語支撐了新聞中提到的“她想念父母,因為訓練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回家了”的事實。
第五,存在過程與行為過程方面。存在性過程主要用來向讀者展示事件的更多信息,很少在這兩種體育新聞中體現(xiàn)。這說明直接體育新聞重視已發(fā)生的事件,更加重視一件事的動態(tài)發(fā)展,而不是已經存在的現(xiàn)象。從所選文本觀察,行為過程在直接體育新聞和體育專欄中都很少見。
通過對倫敦奧運會中網站體育新聞文本的分析,主要是從過程的角度分析了體育新聞文本的及物性體系。在直接體育新聞中,所涉及的主要過程是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這兩種類型是描述事件、隊員和裁判員的主要來源。在體育專欄中,所涉及的主要過程是物質過程、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心理過程相比較于直接體育新聞,頻率高得多。一些記者通過關系過程,把自己的意見或評論加進對比賽背景的解釋中。心理過程主要用來呈現(xiàn)運動員的想法或教練的感受,從而激起讀者對該事件的興趣。因此,體育專欄中的語言具有相對主觀性。
[1]M.A.K.Halliday.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Ghadessy,M.TheLanguageofWrittenSportCommentary——soccer,aDescription[M]∥In Registers Written English:Situational Factor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Mohsen Ghadesy(ed).London:Pinter,1988.
[3]Bloor,Thomas and Bloor,Meriel.TheFunctionalAnalysisof English:AHallidayanApproach[M].London:Edward Arnold,2001:110.
[4]M.A.K.Halliday.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