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憲紅
(山東省泰安市腫瘤防治院,山東 泰安271000)
留置導尿是臨床常用護理技術操作,導尿管相關性菌尿癥(即CA-菌尿癥)是留置導尿最常見、最重要的并發(fā)癥。目前,臨床進行留置導尿多使用雙腔氣囊導尿管,醫(yī)護人員普遍認為雙腔氣囊導尿管的氣囊可對尿管進行內(nèi)固定,留置期間導尿管不容易脫出,所以就不需要再對導尿管進行體外固定[1-2]。前期研究已證實[3],對氣囊導尿管留置導尿的女患者,用膠布將體外的導尿管固定患者一側大腿內(nèi)側,可以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發(fā)生。本研究對留置導尿的女性擇期手術患者采取不同的導尿管外固定方式,以探討其對CA-菌尿癥的影響,尋求導尿管最佳的外固定方式。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12月我院擇期手術的女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無免疫缺陷性疾病,無尿道口松弛,無精神及語言交流障礙,手術前1天尿常規(guī)結果正常,留置導尿時間≥5d。其中經(jīng)腹行廣泛性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術58例,經(jīng)腹直腸癌切除術(Dixon手術)13例,腹會陰聯(lián)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手術)17例。年齡23~85歲,平均(56.23±2.17)歲;按患者導尿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膠布固定組(A組)29例、氣囊尿管外固定囊固定組(B組)31例和三腔二囊導尿管固定組(C組)28例。三組患者的年齡、手術種類、手術持續(xù)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組 應用14號雙腔氣囊導尿管進行導尿,導尿成功后用無菌注射器向雙腔氣囊導尿管氣囊內(nèi)注入10ml無菌注射用水,行導尿管膀胱內(nèi)固定,輕拉尿管有阻力后連接集尿袋,再用醫(yī)用膠布將導尿管固定于患者一側大腿內(nèi)側[3],將引流管及集尿袋經(jīng)患者大腿上方繞行,將集尿袋固定于床邊。
1.2.2 B組 應用14號雙腔氣囊導尿管進行導尿,導尿前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先將自制的一次性無菌氣囊尿管外固定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ZL201320071611.6)由雙腔氣囊導尿管頭端套入后移至導尿管尾端分叉處,導尿成功尿管內(nèi)固定畢,輕拉導尿管有阻力后連接集尿袋,應用氣囊尿管外固定囊行導尿管外固定。氣囊尿管外固定囊 由氣囊、充氣導管、注射器接頭和尿管外固定套組成。材料為醫(yī)用乳膠,尿管外固定套全長4cm,其前端2.5cm外部為氣囊,后端1.5cm為膠布固定處[4]。用注射器抽取空氣5~10ml后連接氣囊尿管外固定囊的注射器接頭向氣囊內(nèi)注入空氣使氣囊充盈,向上輕推氣囊尿管外固定囊至距尿道外口約0.2~0.5cm處,用膠布將氣囊尿管外固定囊的尿管外固定套固定在氣囊導尿管上。
1.2.3 C組 患者應用自制的14號三腔兩囊導尿管(國家實用新型專利ZL200920159410.5)進行導尿,向其內(nèi)氣囊內(nèi)注入10ml無菌注射用水行導尿管膀胱內(nèi)固定,外氣囊內(nèi)注入空氣,另加無菌紗布進行導尿管外固定。三腔兩囊導尿管構造及應用:由導尿管、內(nèi)氣囊和外氣囊組成,材料為醫(yī)用硅膠(圖2)。內(nèi)、外氣囊相距6.5cm。導尿管用于尿液引流,內(nèi)氣囊用于導尿管膀胱內(nèi)固定,外氣囊用于導尿管尿道外固定[5]。導尿管側壁內(nèi)有2條導管,用注射器連接注射器適配頭,可以向內(nèi)、外氣囊內(nèi)注入氣體或液體使氣囊充盈以固定導尿管。導尿管行膀胱內(nèi)固定后,向外輕拉尿管有阻力后連接集尿袋,向外氣囊內(nèi)注入10ml空氣使外氣囊充盈,觀察充氣后的外氣囊與尿道外口距離,將無菌紗布折疊成與其距離相應厚度,用一次性無菌刀片或剪刀將折疊后的紗布由一側向中心處剪開,先將外氣囊內(nèi)氣體抽出,將紗布的剪開處套在尿道外口的導尿管上,使無菌紗布置于尿道外口與導尿管外氣囊之間,再重新向外氣囊注入空氣,使紗布固定于導尿管外氣囊與尿道外口之間。
1.3 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均于導尿后24h、72h、120h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采集尿標本送檢,比較3組患者CA-菌尿癥發(fā)生情況。CA-菌尿癥判定標準[6]:(1)尿路感染(CA-UTI)診斷:患者出現(xiàn) UTI相應的癥狀、體征,且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標本細菌培養(yǎng)菌落數(shù)≥103cfu/ml;(2)無癥狀性菌尿癥(CA-ASB)診斷:標本細菌培養(yǎng)菌落數(shù)≥105cfu/ml,且無UTI相應的癥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3組患者留置尿管期間CA-菌尿癥發(fā)生情況
表2 3組患者留置尿管組間CA-菌尿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CA-菌尿癥為全球范圍內(nèi)最常見的衛(wèi)生保健相關感染,約占美國每年醫(yī)院感染的40%[6]。引起CA-菌尿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資料表明[7-8],導尿管腔外逆行感染是細菌侵入尿路的主要方式。正常情況下,尿道及生殖道外部和前部含有少量細菌,約占整個尿道內(nèi)2/3部分和膀胱是無菌的,女性患者尿道口距肛門較近,也易受肛門排出物污染。細菌可以通過污染的尿道口或導尿管入侵并粘附于尿道上皮及導尿管表面,于導尿管表面的黏液膜上行引起膀胱內(nèi)感染。
臨床中使用氣囊導尿管行留置導尿,只向氣囊內(nèi)注入適量無菌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行導尿管膀胱內(nèi)固定,對留置在體外的導尿管不再行外固定[1-2]。教科書《基礎護理學》[9]和衛(wèi)生部制定的《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10]中也只要求固定集尿袋和引流管。但氣囊只能避免導尿管向外滑出,卻不能避免留在體外的導尿管發(fā)生移動進入尿道,同時把聚集在尿道口的大量細菌帶入。已有研究證實[3],妥善的導尿管外固定可以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發(fā)生。本次研究對留置導尿女患者體外的導尿管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A組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用醫(yī)用膠布將導尿管固定于患者一側大腿內(nèi)側,但大腿活動時仍可牽拉導尿管在尿道內(nèi)移動,將露在外面的尿管移動到尿道內(nèi),加速了病原菌通過導尿管外壁與尿道黏膜之間的空隙而上行感染[11]。導尿管的反復移動還增加了尿道壁和膀胱壁損傷的機會,導致機械性炎性反應的發(fā)生[12]。B組患者導尿管內(nèi)固定的基礎上再應用氣囊尿管外固定囊進行尿管外固定,C組患者應用三腔兩囊導尿管進行導尿,利用其內(nèi)、外氣囊和無菌紗布對尿管進行雙向固定,均可避免導尿管在尿道內(nèi)上下移動,減少了細菌沿導尿管外面與尿道黏膜之間的間隙進入尿道和膀胱,也減輕了因導尿管移動引起的尿道壁和膀胱壁損傷。同時,置于尿道外口的氣囊或無菌紗布,可還避免尿道外口在空氣中暴露,減少其受陰道分泌物、糞便和空氣中塵埃的污染,因而降低了患者CA-菌尿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對女性留置導尿患者,應用氣囊尿管外固定囊行導尿管外固定,或用三腔兩囊導尿管導尿利用其外氣囊和無菌紗布行導尿管外固定,均能有效降低患者CA-菌尿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陸倩霞.導尿及留置導尿管的護理研究進展[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3,8(1):89-91.
[2]周麗紅.留置氣囊導尿管的護理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0,8(1):52-54.
[3]侯憲紅,鄭珊紅,錢繼杭,等.氣囊導尿管外固定與尿路感染關系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9B):53-54.
[4]侯憲紅.氣囊尿管外固定囊對預防男性導尿患者尿路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1):20-23.
[5]侯憲紅.三腔兩囊導尿管的臨床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6):447-448.
[6]鄒鶴娟,李光輝.成人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診斷、預防和治療--2009年美國感染病學會國際臨床實踐指南[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0,10(5):321-324.
[7]楊麗嫻,林楚芳,馬惜珍,等.導尿管外涂氯霉素預防尿路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9):1012-1014.
[8]韋詠坊.留置導尿與尿路感染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206-208.
[9]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2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wèi)生部.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11版[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11-12.
[11]楊艷,張婷.導尿管不同固定方法對尿道并發(fā)癥影響與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3,13(1):61-64.
[12]胡潔.淺析導尿管感染的預防[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