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怡 趙麗俊 孫仕友 陳大春 張向陽
(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心身醫(yī)學科15區(qū),北京100096)
精神分裂患者自殺率很高[1],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國外報道大約5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會出現(xiàn)自殺行為[2]。而自殺導致的死亡率為10%~15%,大約是一般人群的8.5~20倍[3]。自殺作為一種高危因素,貫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生[4]。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行為的相關(guān)因素,明確自殺行為者的社會人口學和臨床特征,為預(yù)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殺行為提供臨床依據(jù),以減少自殺意外事件的發(fā)生?,F(xiàn)將本研究資料報告如下。
1.1 調(diào)查對象 對某三甲精神科??漆t(yī)院2011年1~3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341例進行橫斷面的調(diào)查研究。調(diào)查對象為:(1)年齡25~60歲,漢族;(2)符合美國精神病診斷及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病程5年或以上;(4)抗精神病藥物穩(wěn)定治療至少6個月;(5)自愿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男性238例,女性103例。平均年齡為(49.3±7.5)年,平均病程(24.7±8.5)年。
1.2 調(diào)查工具 自設(shè)一般調(diào)查問卷,包括一般信息、社會人口學特征、吸煙和飲酒行為和有無自殺史等。并應(yīng)用以下量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5]、錐體外系癥狀評定量表(SAES)[5]、異常不自主運動量表(AIMS)[5]和尼古丁依賴測試量表(FTND)[6]。
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是為評定不同類型精神分裂癥癥狀的嚴重程度而涉及和標準化的評定量表,由簡明精神病量表和精神病理評定量表合并改編而成。PANSS主要用于評定精神癥狀的有無及各項癥狀的嚴重程度;區(qū)分以陽性癥狀為主和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
PANSS的組成由陽性量表7項、陰性量表7項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共30項,及3個補充項目評定攻擊危險性。陽性癥狀包括妄想,思維松散,興奮,夸大,疑心,被害,敵對。陰性癥狀包括情感遲鈍,情緒退縮,交流障礙,社交退縮,抽象思維困難,交談缺乏自發(fā)性和流暢性,思維刻板。量表有1~7級評分,1分為無;2分為很輕;3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5分為偏重;6分為重度;7分為極重度,分數(shù)越高癥狀越重。
錐體外系副反應(yīng)量表SAES由G.M.Sampson等人提出。是評定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副反應(yīng)的評定量表之一。該量表系評定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副反應(yīng)的評定量表之一,共有10個項目,采用五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1無或正常;2輕度;3中度;4重度;5極重度。
不自主運動評定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是由美國國立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NIMH)設(shè)計的一個評定異常不自主運動的量表,主要用于遲發(fā)性運動障礙。項目定義及評定標準本量表包括12個項目,為0~4分5級評分。
尼古丁依賴測試量表(FTND)分為0分1分2分3分 自我評分,分值所代表的依賴水平:0~2分,很低;3~4分,低;5分,中度;6~7分,高;FTND≥6時,被認為是區(qū)分尼古丁高度依賴的標準。
1.3 調(diào)查方法 一般調(diào)查問卷由家屬或主管醫(yī)生填寫,發(fā)放一般資料問卷341份,回收341份,有效率為100%。在研究開始前,四名精神科醫(yī)生同時參加了PANSS量表、SAES、AIMS量表培訓,培訓結(jié)束后,所有量表的重測信度大于0.8。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的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5.0軟件包。利用方差分析、t檢驗和χ2檢驗比較精神分裂癥自殺行為者和無自殺史者的人口學和臨床變量。人口學和臨床變量之間的相關(guān)性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此外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自殺行為者的風險因素。
2.1 自殺行為率 自殺行為者發(fā)生率為9.7%,其中,男性為10.1% (24/238),女性為8.7% (9/103)的女性患者,男女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P=0.73)。
2.2 有自殺行為者和無自殺史者的社會人口學與臨床特征的比較(表1)
表1 精神分裂癥有自殺行為者與無自殺史者社會人口學和臨床資料比較 例(%)
進一步分析,雖然有自殺行為者吸煙率與無自殺史者無顯著性差異,但有自殺行為者開始吸煙的年齡較早、吸煙量較多,而且尼古丁依賴程度FTND總分顯示較高(P<0.05)。另外,有自殺行為者PANSS抑郁因子比無自殺者顯著高(P=0.001)。
2.3 排除其它的相關(guān)因素后,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抑郁因子(Waldχ2=4.67,df=1,P=0.032),住院數(shù)(Waldχ2=4.32,P=0.038),和FTND(χ2=3.88,P=0.048)仍然是有自殺行為顯著的危險因素。
3.1 精神分裂癥有自殺行為者多為單身、住院次數(shù)多,因此,更應(yīng)加強對單身、多次住院患者的關(guān)愛。
本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企圖自殺率為9.7%,是北京人群自殺企圖率的8.4倍,這與以前我國的研究報道一致[7]。因此,應(yīng)加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風險評估,防止自殺行為的發(fā)生[8-9]。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有自殺行為者單身人數(shù)較多(P<0.05),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一方面這些患者是單身,擔心與牽掛相對較少,對死亡沒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他們?nèi)狈Ρ粣鄣母惺埽@易使他們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更易產(chǎn)生悲觀絕望的心理。還有就是兄弟姐妹都有各自的家庭,父母年齡較大,造成親人的探視時間和次數(shù)相對較少,這種愛與被愛的缺乏使得患者更易產(chǎn)生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因此,我們在護理這類患者時,多關(guān)心他們的飲食起居,多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關(guān)懷。同時加強對家屬的健康教育,講解精神分裂癥的相關(guān)知識,患者病情緩解后,鼓勵患者家屬探視,使患者能夠得到家屬和親友的理解和支持,可使患者得到安慰,從而喚起對生活的信心。另外,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在病房內(nèi)組織各種工娛活動和康復訓練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幫助患者體會自我存在的價值,可能會減少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3.2 精神分裂癥有自殺行為患者開始吸煙年齡較早、吸煙量較多,抑郁情緒更為突出,應(yīng)加強患者情緒變化的觀察,同時加強對患者吸煙的管理,嚴防自殺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精神分裂癥吸煙嚴重程度和自殺風險增加有關(guān),吸煙和自殺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這與西方的報道一致[10]。然而,其病理生物學機制還沒有被闡明,需要進一步調(diào)查。這些結(jié)果提示,我們在護理中盡量減少或控制患者的吸煙量,合理的安排患者適量吸煙,同時觀察患者在吸煙過程中的表現(xiàn),加強吸煙過程的安全管理,防止在此期間發(fā)生意外事件。本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有自殺行為者PANSS抑郁因子顯著高于無自殺史者(P=0.001),說明有自殺行為患者抑郁情緒更為突出。因此我們在護理這些患者時,應(yīng)加強患者情緒變化的觀察,尤其是在凌晨2~3點鐘,應(yīng)加強巡視,并且巡視到床邊,做好危險物品的管理。加強健康教育,最好不要蒙頭睡覺,一方面保證呼吸的通暢,一方面減少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比一般人群的自殺行為率顯著增高,而且精神分裂癥有自殺行為患者多較年輕、單身、住院次數(shù)較多、抑郁癥狀較嚴重以及吸煙量較多、尼古丁依賴較為嚴重。因此我們在護理中,應(yīng)掌握有自殺行為患者的這些臨床特點,防止或減少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1]Altamuraa AC,Bassettia R,Bignottib S,Piolib R,Mundo E.Clinical variables related to suicide attempts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study[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3,60(1):47-55.
[2]Bolton C,Gooding P,Kapur N,Barrowclough C,Tarrier N.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suicidal behaviour and risk in people with a diagnosis of schizophrenia:We know they kill themselves but do we understand why[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7:27(4):511-536.
[3]Gan JL,Liu XX,Zhao YP.A case-control study of 79schizophrenics with attempted suicid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somatic Diseases,2001,7(2):80-83.
[4]Ran MS,Xiang MZ,Mao WJ,Hou ZJ,Tang MN,Chen EY,Chan CL,Yip PS,Conwell Y.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e attempters and nonattempters with schizophrenia in a rural community[J].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05,35:694-701.
[5]Citrome L,Meng XY,Hochfeld M.'Efficacy of iloperidone in schizophrenia:A PANSS five-factor analysis[J].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11,131(1-3):75-81.
[6]Fenton WS,McGlashan TH,Victor BJ,Blyler CR.Symptoms,subtype,and suicidality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J].Am J Psychiatry 1997,154:199-204.
[7]Hawton K,Sutton L,Haw C,Sinclair J,Deeks JJ.Schizophrenia and suicide:systematic review of risk factors[J].Br J Psychiatry,2005,187:9-20.
[8]Ma X,Xiang YT,Cai ZJ,Li SR,Xiang YQ,Guo HL,Hou YZ,Li ZB,Li ZJ,Tao YF,Dang WM,Wu XM,Deng J,Wang CY,Lai KY,Ungvari GS.Prevalence and 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Beijing,China[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9,115(3):323-330.
[9]廖春平,李學武,曾姣瑛.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未遂行為行為臨床特征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2,25(5):336-337.
[10]Angst J,Clayton PJ.Personality,smoking and suicide:a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1998,51(1):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