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紙媒如何將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與深入持久地開展“走轉改”相結合,實現(xiàn)兩促進兩不誤,克服眼前的困難,實現(xiàn)陣地的堅守與拓展,本文對此談一些拙見。
【關鍵詞】地市晚報 走轉改 品牌建設
隨著信息多源化,傳播多渠道,新媒體運用手段不斷豐富,紙媒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紙媒內(nèi)部的不安與恐慌事件不斷傳出,最具影響力的事件莫過于上海文新與解放報業(yè)的合并,《新聞晚報》???,數(shù)百人員被分流解聘。2013年全國紙媒廣告收入總體下滑25%,有些發(fā)達地區(qū)甚至達到了50%,寒氣逼人,人心不穩(wěn)。
紙媒就此走向滅亡了嗎?我們承認報業(yè)的發(fā)展確實遇到了困難,但離滅亡還遠。堅持自己的辦報宗旨,加強群眾觀點和隊伍建設,注重品牌的拓展與延伸,地市晚報就能夠不懼挑戰(zhàn)。
一、突出本地性,堅持三貼近,是群眾路線的應有之意
1、樹立為群眾辦報的思想,接地氣才有人氣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論斷。
在延安整風時,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示為群眾辦報的思想。他在給解放日報改版所作的指示中明確說:要用更多的版面反映當?shù)厝嗣竦纳钆c斗爭情況。要及時反映當?shù)厝嗣竦闹鲝埮c要求。對新華社的稿件可以不登,或做些修改后再登。突出了本地性與貼近性原則。
晚報界泰斗趙超構先生在創(chuàng)辦《新民晚報》時曾說,我們辦晚報就是成為日報的補充,將本地性、及時性與娛樂性相結合。為百姓立言,為百姓解憂,讓報紙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開門七件事后的第八件事。
《大江晚報》辦報宗旨是“關懷民生,情系百姓”。從1996年辦刊至今,十八年來立足當?shù)刂哺罕?,與江城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家鄉(xiāng)人逐漸形成了每天讀家鄉(xiāng)報的習慣。
辦報初期8個版中有一半是本地新聞版,如今這個比例還是很高。在40個版面中每天都保有12個以上本地新聞版。江城百姓了解本地新聞首選的仍然是《大江晚報》。目前的發(fā)行量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堅持用群眾語言說話,身邊人說身邊事
身子沉下去,活魚撈上來。用方言土語,多寫現(xiàn)場短新聞,是新聞改革創(chuàng)新的命題,也是踐行群眾路線,深入“走轉改”的應有之意。趙超構在任《新民晚報》總編輯時曾倡導新聞報道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廣些,廣些,再廣些;軟些,軟些,再軟些?!闭f出了晚報新聞如何寫,寫些啥。
短些,就是文字濃縮而又精確,報道典型人、典型事,短文章通俗易懂。廣些,就是擴大報道面,體裁多樣,從言論到漫畫,從增產(chǎn)節(jié)約到家務事兒女情,從科學知識到衣食新聞,總之從各個側面來反映人們生活。軟些,就是不要太“生硬”,靈活新穎,強調(diào)人情味和可讀性,報紙貼近市民生活,使讀者喜聞樂見。
《大江晚報》正是遵循平民、平實、平易的原則,放大生活細節(jié),書寫人生百態(tài)。讓江城的市井故事,人情市況現(xiàn)諸報端,溫暖了城市,記錄了歷史。
二、做好三件事,打好三張牌,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手段
1、圍繞中心,打好民生牌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就是讀懂一個報告—即政府工作報告。從中尋找出一年來的民生話題,提前策劃,做出自己的特色。
今年蕪湖市兩會召開期間,《大江晚報》會前推出了“2014年我們的期待”專題,會后正值中小學??荚嚱Y束,為了提升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宣傳,讓參與者重溫學生時的記憶,我們組織了50人現(xiàn)場考試,老中青都有參與,成為宣傳政府工作報告的一次創(chuàng)新之舉。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踐行“三嚴三實”,深入持久地開展“走轉改”,《大江晚報》在新聞周刊上推出“踐行群眾路線 深入‘走轉改”專欄,記者自帶洗漱用品,吃住在農(nóng)家,蹲點在工地,體驗生活,寫出了一批有血有肉充滿真情實感的好作品。
我們還結合蕪湖解放65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5周年,開展“春華秋實看發(fā)展百姓大篷車”等活動,帶百姓到城市各個角落看看,親身感受家鄉(xiāng)的滄桑巨變,宣傳改革成就,激發(fā)群眾愛蕪湖愛家鄉(xiāng)的情懷。
2、愛傳萬家,打好溫情牌
在爭創(chuàng)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蕪湖涌現(xiàn)出眾多先進典型,在中國好人評選中,安徽候選人數(shù)最多,而蕪湖又是安徽當選最多的城市?!洞蠼韴蟆啡π麄魇徍萌耍不蘸萌?,中國好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內(nèi)容24個字12個詞以當?shù)厣鷦吁r活的事例進行了系統(tǒng)詮釋。
2011年秋冬期間,蕪湖沈巷鎮(zhèn)農(nóng)民大白菜滯銷?!洞蠼韴蟆酚浾呗動嵹s赴現(xiàn)場進行相關報道,呼吁全社會給予關注,有效地減少了菜農(nóng)的損失。這個案例受到了省委宣傳部的表揚,認為這彰顯了媒體的公信力與社會責任。
2012年、2013年夏天,酷熱難當?!洞蠼韴蟆方M織沿街商鋪為過路人、環(huán)衛(wèi)工送上一杯“愛心白開水”行動,感動了一座城市,為炎熱的夏天送去了一份清涼。如今,“愛心白開水”已成為一個愛心品牌,不分春秋冬夏,城市沿街的社區(qū)和營業(yè)點都紛紛參與進來,為環(huán)衛(wèi)工和需要幫助的過路人免費提供白開水、休息等服務。
《大江晚報》還在此基礎上將愛心品牌升華,在社區(qū)版專門開辟了專欄“愛心驛站”,將愛心永遠傳遞下去。這個專欄每周報道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引發(fā)全社會的關注和捐贈,每一次都是參與者踴躍,在全社會弘揚了濟貧扶困的中華美德。
3、以人為本,打好服務牌
堅持尊重群眾的個體意識,深入生活,深入基層,訪民情,解民憂,是大江晚報社采編人員的工作職責。
以大江義工隊與社區(qū)工作站作為兩個重要支點,常年開始服務活動。以年輕采編人員為主體的大江義工隊,從2012年成立以來,已組織十多場進社區(qū)服務活動,為近5萬市民免費提供了家電維修、教育、法律、醫(yī)療等服務?!洞蠼韴蟆酚纱藰s獲蕪湖慈善獎、蕪湖五一勞動獎狀和安徽省青年文明號等多項光榮稱號。endprint
分布在全市20個街道社區(qū)的《大江晚報》社區(qū)工作站是晚報與群眾面對面接地氣的重要一環(huán),是《大江晚報》社區(qū)新聞的中樞。100多位通訊員也出自這里?!拔业拿袂槿沼洝?、“做一天社區(qū)主任助理”、“尋找身邊的雷鋒”等精品專欄都發(fā)端于此。
資訊版上“賈賈聊天”、“吃嘛嘛香”專欄,兩位主持人每天以拉家常的形式,用平實的語言,說天氣,聊美味,服務性與可讀性相得益彰。
當?shù)刂饕械牟藘r、一些生活必需品等價格在晚報上也有專版體現(xiàn),部分實現(xiàn)了“一報在手,信息全有”的服務功能。
三、強化品牌意識,拓展傳播渠道,是群眾路線的有力延伸
1、豐富與群眾聯(lián)系的渠道與手段
雖然新媒體發(fā)展迅猛,信息豐富,及時性與互動性強,但在新聞產(chǎn)品的深度報道上,紙媒的力量還是強大的,尤其在地市一級。這不僅是紙媒的權威性所決定的,也是因為地方性網(wǎng)站往往缺乏采訪力量,當?shù)匦侣劸W(wǎng)站上的大部分本地重要信息都是來源于當?shù)厝請笈c晚報,當?shù)赜绊懥Υ蟮木W(wǎng)站也是紙媒辦的——因為它新聞源豐富,對新鮮本地資訊尤其是涉及重要政策的獲取,都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條件。正因為此,不斷打造與挖掘品牌的內(nèi)在價值,拓展傳播渠道,擴大社會影響力,是群眾路線的有力延伸。
《大江晚報》熱線3838110,作為當?shù)卣匾浨榇翱冢谴蠼韴笊缏?lián)系與服務群眾重要手段之一。專人每天24小時值守,及時了解與回應百姓關切的問題。一些精品專欄“民聲督辦”“大江服”、“讀者評分”、“記者調(diào)查”等不僅存在時間長,還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拓展內(nèi)容,深受讀者喜愛。
同時,不斷加強與群眾的交流,拓展互動的渠道與手段。利用社區(qū)工作者QQ群、樂游會QQ群、大江義工隊QQ群、大江晚報微博、微信、視頻等公開的、半公開的、私密的傳播渠道,多層次了解群眾呼聲與訴求,與群眾的交流呈現(xiàn)出互動性、立體化、及時性與多層次。
2、提升品牌影響力與延伸性
好的品牌必須有好的渠道推廣出去,才能產(chǎn)生效益與影響。在堅持做好發(fā)行,提升報紙覆蓋率的同時,積極拓展傳播渠道。通過新聞網(wǎng)和手機報,以《大江晚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及時將報紙的信息互動發(fā)布,滿足看不到紙媒讀者的需要;雖然沒有發(fā)行量的增長,但影響力卻并沒有受到影響。因此要重點研究在新媒體上如何進一步提升大江晚報品牌的影響力,盡快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填補紙媒廣告流失份額。
對一些未經(jīng)書面許可轉載《大江晚報》新聞作品的行為,加大版權追討力度,一方面進一步擴大自身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爭取一些經(jīng)濟利益。
媒體有力量,是因有影響力。在鞏固傳統(tǒng)媒體影響力的前提下,不斷通過頂層設計,制定相關制度。采取措施進一步推動大江晚報微博粉絲量的迅速提升,再造一個新的“大江晚報”。在現(xiàn)階段,提升大江晚報微博的影響力不僅是紙媒信息多渠道的發(fā)展需要,也是對紙媒的反哺,為紙媒延伸發(fā)展嘗試新手段與新途徑。
利用新聞網(wǎng)的網(wǎng)絡平臺,建立商務平臺,與發(fā)行部門合作開展物流快遞業(yè)務,挖掘渠道作用,提升發(fā)行員的收入。
《大江晚報》樂游會已成為晚報的重要品牌,可利用其QQ群的溝通與互動作用,建設旅游信息發(fā)布平臺,進而成立旅游公司。
每一個媒體人都是一個新聞源,都有能力成為一個“群主”、“版主”,影響和集聚一批人。在人人都是媒體人的時代,充分調(diào)動每個采編人員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尤其重要。這不僅是個人的責任,也是為我所用的實際社會資源。
地市晚報在發(fā)展的進程中,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就像晚報在創(chuàng)刊之初不懼省級晚報的圍困一樣,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我們擁有一支素質(zhì)精良的新聞工作者隊伍,不斷強化群眾觀點,堅持晚報大眾化本地化的辦報宗旨,堅持深入持久地開展“走轉改”,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以人為本,尊重每一個個體,將群眾當作新聞的主角,想群眾所思,為群眾立言,為群眾解憂,我們一定可以攻艱克難,渡過冬天,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
(作者:大江晚報總編室主任)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