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慶松
德國的基礎教育十分發(fā)達,全國統一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習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采取名額限制;職業(yè)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yè)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yè)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yè)余教育也十分普及。
德國現行學制
統一后的德國屬于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州組成,每個州相對獨立。聯邦制決定了德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是一個以各聯邦州為中心的松散的聯邦合作性管理體制。
德國法律規(guī)定:凡年滿6周歲的小孩都要進入小學學習。柏林州的小學學制6年,其余各州為4年。4年小學后經過5年級和6年級的過渡階段進入所謂“分流的中學階段”。這也就是說,德國學生小學畢業(yè)后就要面臨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他們可以選擇進入初級中學(包括5年級至9年級)、實科中學(5年級至10年級)、文理中學(5年級至13年級)或綜合學校(包含上述幾類學校)。
在德國,大部分學生通常初級中學畢業(yè)后就開始職業(yè)培訓,同時進入職業(yè)學校,接受“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學生畢業(yè)后在制造業(yè)的企業(yè)作為專業(yè)工人就業(yè)。初級中學本來是德國中等教育的主要學校類別,在19世紀70年代,其學生數占中學生總數的70%多。但是,目前這類學校正處于萎縮階段,學生數已降到約占中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長越來越希望子女上更高層次的中學,如文理中學(又稱完全中學)。此外,初級中學招收了大量的外國人子女,教學水平每況愈下,這也是使德國家長不讓子女上初級中學的原因之一。
實科中學為社會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職員。實科中學學制6年,相當于中等教育程度,學生畢業(yè)后可進入技術學校,或者為進入高等??茖W校(大專)做準備的高級技術學校實習,也可以在企業(yè)或國家公共機構做中級職員。小學畢業(yè)后,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進入實科中學。
文理中學畢業(yè)生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文理中學學制9年,畢業(yè)生憑高中畢業(yè)會考成績而無需大學入學考試就可以直接申請進入大學學習。文理中學的學生數占學生總數的比例近年來有很大增長,從19世紀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綜合學校則集中了以上三種學校的形式,負責學生第5到第10學年的學習。綜合學校是在“教育機會均等”思想指導下設立的新型中學,為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學校間流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其畢業(yè)證書在聯邦各州都得到承認,但由于綜合學校不便管理,教學比較混亂,一些州(如巴伐利亞州)反對繼續(xù)設立此類學校。
德國教育行政管理
根據《德國聯邦基本法》規(guī)定,聯邦德國成立中央一級的教育行政機關——聯邦教育和科學部,其主要職責是對全聯邦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提出規(guī)劃,協調各州關系,保證州與州、州與聯邦之間合作的順利進行。
德國教育行政管理的主權在各州的教育管理部門,而每個州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統通常分為三級,即州教育部、市教育局和區(qū)教育局。
州教育部是州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同時也是最高的教育檢查和督察機關。它全面負責一個州的教育規(guī)劃、組織、管理、督導工作。在學校教育系統,州教育部的主要職責是與各市教育局、區(qū)教育局一起不斷完善教育體系的,其功能是發(fā)展符合學生需要的特色教育,完善教學計劃、課程建設和教學評價方式,制定符合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特點的教育標準,促進學生的個性、能力的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區(qū)教育局是較低一級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在工作上直接受市教育局的領導。區(qū)教育局主要負責為區(qū)屬學校的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教育政策方面的咨詢服務,負責教師的招聘和培訓進修,負責校長的招聘,負責對教師和校長進行業(yè)務上和職務上的督導。小學歸區(qū)教育局直接管理。
在德國,校長的任命實行公開招聘制度。有志于擔任校長的教師要參加相應的培訓。培訓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對教師的定位階段,參加這一階段培訓的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管理工作經驗和經歷,主要通過角色扮演、模擬考試、案例分析等進行培訓;第二個階段,新校長接受為期三周的校長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我怎樣當校長”“我怎樣與政府、教師打交道”“怎樣與教師及同事對話”“學習相關的法律、財政預決算的知識”“如何制訂課程表”“怎樣聽課評課”等;第三階段,針對校長日常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難點和關鍵問題進行專題研討、案例討論等。招聘時,先公布招聘信息,然后通過三個階段培訓由教育局確定兩名候選人,經過學校代表大會和辦學者的同意后,由教育局任命。
擔任校長、副校長有一條基本的要求,他們必須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校長的職責主要有兩項:一是對外代表學校與社會各方面進行交往,處理一切外部事情;二是負責學校內部的行政管理和業(yè)務管理,和學校代表大會的成員一起對學校的發(fā)展出謀劃策,負責州的教學計劃實施,負責對教師進行指導、監(jiān)督,負責對學生的學業(yè)情況作出最終評價,與教育局一起負責本學校教師的招聘,負責對現職教師進修安排。因此,校長只有學校事務的協調管理權而沒有人事任免權。
學生入學按區(qū)就近原則,學校必須接納所有適齡學生。如果學校接納身體殘疾的學生,政府根據對其教育與護理的投入另外撥付專項費用。學區(qū)外學生想到某小學就讀需提前遞交入學申請。對犯了錯的學生,教師要進行說服教育,如果學生不能悔改錯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轉換班級或轉學,也可以開除,但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對于入學智力測試為超高智商的天才兒童可以申請到相關學校就讀,也可以和普通兒童同班上課。
德國的每所學校都設有校委會這樣一個機構,區(qū)教育行政部門有總校委會,分管各學校的校委會。校委會主要的職責是指導、保障學校的正常運轉;負責對學校進行巡視、監(jiān)督。校委會聘用具備各方面知識和經驗的人才,包括法律、管理等,其中必須有一名教師(這名教師是不需要教學的)。如果有人想要進入校委會,需要事先申請,然后由專門的組織考核。
原則上,市教育局每5年會對學校巡視一次,巡視人員由5~6人組成。教育局的巡視人員進到學校后,最重要的是看教師怎么上課,聽課后會找學生或家長聊一些課堂感受,同時還會調閱學生的檔案冊,把了解到的情況記錄在報告里;巡視期間,還會發(fā)問卷給教師和學生進行調研,對教師、家長、校長進行訪談;此外還會巡視校園文化建設、教學設施的配備情況。巡視員給規(guī)定的每個項目打分,以教學的評價項目為例,包括有:教學時間有效利用、教師課堂合作、課堂學習環(huán)境、學生自律性、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學生之間的合作等,最后按A、B、C、D四檔給出綜合評價。
德國學校管理啟示
第一,更新教育觀念。德國前總統羅曼·赫爾佐克曾說:“教育和知識已成為當今決定德國地位的因素?!钡聡逃龔娬{“使所有兒童的發(fā)展得到更好的促進”,同時更加注重“通過附加的課程設置盡可能滿足并進一步激發(fā)每一個兒童的特殊興趣”,“在學習上需要得到特殊幫助的兒童,應該在與此相適應的課程中得到必要的支持”。一言以蔽之,強調機會均等,注重個性發(fā)展,是德國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二,學制應能滿足不同兒童的發(fā)展需求。德國現行學制統而不一,體現著讓每個孩子獲得發(fā)展機會和動力的教育精神。德國學校教育多軌并存,它強調的是,在及早消除兒童受教育機會上的差距后,應使教育依據兒童心智不同加以分化,按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可能性給予相應教育保障,并提供更高一級的教育資源,滿足不同兒童的發(fā)展需求。
第三,保障教育發(fā)展需要的政府投入。德國多個州的教育投入占到GDP的7%以上。抬高教師入職門檻,重視教師教育工作,提高教師待遇。在德國,教師是民族的驕傲,是社會的光榮,這已成為國民的共識。
第四,課程設置以人為本,對學生未來發(fā)展負責。圍繞“人是教育的核心”這一命題設置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選擇能力、獨立性和自主能力。到每一所學校都能看到學生在“自由、愉快”中學習、成長。理解了“教育關系著德國的未來”這句話的分量。
第五,家庭、社會、學校教育協同行動。德國家庭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為他們創(chuàng)造自由輕松的教育環(huán)境;政府和社會為兒童發(fā)展提供基本的物質條件,并制定各種制度全方位保障兒童健康發(fā)展。在德國,家庭、社會、學校共同營造了一個一體化、全方位的教育體系。(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秣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