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嫻
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是學校對校本課程進行跟蹤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進行質量分析和監(jiān)控的過程?;谒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學校教學改革的目標,我校自主開發(fā)了以《增城文化100課》為校本教材的校本課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評價策略,達成該校本教材實施的目標,培育師生熱愛鄉(xiāng)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一、 課程實施的特點
1. 課程實施步驟
《增城文化100課》的內容是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按照章節(jié)體例,分為自然山水、民間傳說、歷史名人故事、古跡名勝、民間風俗、風物故事、現(xiàn)代風貌等七大部分,所涉內容分為既連貫又相對獨立的100課,相對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增城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大體風貌。我校根據(jù)《增城文化100課》的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將這套書分為四個層次,每冊為一個層次,分年級實施課程:一、二年級學習第一冊,三年級學習第二冊,四年級學習第三冊,五年級學習第四冊。
2. 課程實施方式
我校利用每周五第六節(jié)德育大課時間上《增城文化100課》,由班主任、家長助教團成員授課。主要由班主任授課,有些家長助教團成員對一些課的內容比較熟悉,班主任便邀請其來為同學們上課。《增城文化100課》是綜合性課程,教學時我們采用實踐性、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教學,突出實踐性、靈活性的特點。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著力體現(xiàn)這些特點。
課程實施的空間是開放的,它不只局限于教室,本地的鄉(xiāng)村、社區(qū)、名勝古跡、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都是課程實施的場所。課程實施形式具有開放性,倡導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如參觀訪問、調查、研討、為社會服務等,使學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注重個性化學習。這既是課程實施的方式,也是校本課程本身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
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老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對地方文化的學習、反思、探究與思考,充分發(fā)揮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校內:從教材出發(fā),因材施教,老師根據(jù)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選擇學習形式。一年級的小朋友年紀小,識字量較少,老師就采用聽讀、跟讀、小組讀、圖片展示、課外家長陪同參觀等方式教學,讓孩子易于理解。三至五年級的同學已完全能自讀教材了,老師便通過課外閱讀、堂上老師釋疑解惑、小組交流,課外組織小組或家庭進行參觀增城的名勝古跡、訪問、調查等形式學習。每學年還開展由老師、學生、家長一起參加的“《增城文化100課》知識問答擂臺賽”活動。通過實地考察,拍攝、畫畫、寫游記、談感受、采訪記錄等方式,提高實踐能力。這樣校內外相結合進行課程教學工作,扎實有效。
二、評價方法
既關注終結性評價,又重視過程性評價。本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能力,評價時,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態(tài)度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所獲得的體驗。因此要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fā)現(xiàn)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在過程性評價中,師生既是評價者,又都是觀察者、反思者。評價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評價才能有效。它也使學生認識自我、交流思想、促進反思。對教師而言,評價的目的是引導教師及時有針對性地對教學策略進行調節(jié)、改善。終結性評價主要是對課程學習的一個結果測評、成果反饋。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對課程而言,評價結果也起到了優(yōu)化調控、促進提升的作用。綜合兩者,評價方能實現(xiàn)價值判斷、過程反思、促進發(fā)展三方面目標。結合《增城文化100課》課程特色,我們在評價中強調:由于課程的地域性質,因此學生進行課程學習往往需要實地走訪、調查、拍照、實踐等活動,因此絕大多數(shù)時候,是家長陪同、引導、共同學習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家長是課程的第二個老師。因此,在過程性的評價中,需要家長詳細的反饋。評價的內容主要是語言性的描述,說明學生在自我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
實踐證明,校本課程《增城文化100課》實施評價促進了課程實施成效,學生開闊了文化視野,對增城的地域環(huán)境、歷史源流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學習主動性也得到了普遍增強,并從對增城文化的學習,主動拓展到對其他區(qū)域文化以及整個中華文化的學習。拓展了學生學習實踐和體驗創(chuàng)造的空間,拉近了課程與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把課程內容轉化為生活知識、實踐技能和思想智慧。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能力、意志、品格得到了磨煉,生活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都得到了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本課程的生活性、體驗性和開放性,促進了師生“以人文本”思想觀念的變革,提升了學校的文化品位,給學校帶來了蓬勃的文化活力。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