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
摘? 要:在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背景下,實地走訪棗陽市農家書屋工程,分析農民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特點,切實了解農家書屋資金投入、開設數量、建設狀況、設施配備、運作管理模式等信息,在需求導向下對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主觀與客觀結合的績效評估,最終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家書屋;農村文化需求;運行
一、緒論
隨著農家書屋項目的運行,農家書屋在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及產品供給等方面的問題夜逐漸顯現(xiàn),圖書借閱率過低、大部分圖書處于閑置狀態(tài)。農家書屋雖然建成,但是其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對象的職責卻并未發(fā)揮,難以真正意義上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次調研共選取棗陽市12個行政村作為研究對象,對農民、農家書屋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對于農家書屋工作人員的調研中實際發(fā)放為30份,回收問卷30份;調研對農民中實際發(fā)放問卷為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03份;問卷填寫不完整以及存在明顯矛盾的問卷認定無效。從總體水平來講,問卷回收率為84.44%,其中有效率為71.67%,總體情況較為樂觀。
二、農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
本次調研的調查對象是當地農民,以行政村為單元。調查對象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男女比例為1.8:1。在年齡這一維度上,調查對象年齡多集中于30-50歲,以中年人居多。而在教育程度方面,被調查者中大學本科學歷1人,大專3人,高中或中專20人,初中57人,小學17人,文盲5人,由此可得,78.6%左右的調查對象擁有初中及以上的學歷。在之后關于圖書類型需求、獲取信息渠道和閱讀習慣的調查中,我們將調查對象按學歷分為三類,分別是: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學及以下。
表1:農村群眾對圖書類型的需求
如上表所示,致富信息、農業(yè)知識、休閑娛樂為農民最為需要的圖書類型。按教育程度來說,高中及以上農民對文教科技和投資理財類圖書的需求相比平均水平較高,而對農業(yè)知識的需求反而下降。初中文化的農民基本符合總體農民讀者的偏好。小學文化的農民讀者需求相對單一,以農業(yè)知識、致富信息為主,對文教科技和投資理財的需求較平均低許多。由上述可知,被調查農民對于農科知識、致富之路的渴望較為強烈,除此之外還較為偏愛輕松的休閑娛樂讀物。
表2:農村群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調查顯示,被調查農民獲得信息的渠道還是以電視媒體和圖書報刊等主流媒體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更注重互聯(lián)網和圖書報刊紙質媒體的作用,相反地較少通過電視媒體;初中文化的農民更依賴電視媒體,對網絡和報刊較不重視;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更為單一,除最主要的電視媒體以外,還較為注重親友交流獲取信息。
表3:農民群體的閱讀習慣
調查顯示,農民閱讀習慣較好:初中及以上文化的農民大部分能做到偶爾看書,相比之下小學文化的調查對象閱讀習慣較差。根據以上的調研結果,農民群體的公共文化需求存在以下三大特點:一,需求的目的性,農民群體對于文化產品與服務類型的偏好與其從事的生產勞動密切相關;二,渠道的單一性,農民群體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還是較為傳統(tǒng)的大眾媒體,互聯(lián)網的普及度和使用率并不高;三,需求的迫切性,調查中農民群體透露出對知識的尊重和需求。有鑒于此,我們在發(fā)展建設“農村書屋”時,應著重關注以上三大特點,鑒于需求的目的性、著眼于渠道的單一性建設農家書屋。
三、農家書屋的運行現(xiàn)狀研究
從農民對農家書屋認知度來看,農民對于農家書屋整體認識程度較高,高達67.96%的農民表示完全了解,而借書制度的基本了解情況也達到86.41%,反映出農家書屋較好的宣傳效果。從圖書借閱率及農民在農家書屋的閱讀時間來看,藏書的借閱率已達到了80%左右。在對農家書屋滿意度的調查中結果較為樂觀,但仍有不足。對圖書種類的不滿主要表現(xiàn)在圖書種類太少與種類與自身需求不和;在服務范圍滿意度調查中,期望農家書屋拓寬服務范圍的農民比例高達93%。大部分農民希望轉變農家書屋單純是休息閱讀的場所的面貌,希望擴展例如電腦視頻對話的方式或者把土能人、土專家請過來,把農家書屋變成“交流、傳經”的地方。
表4:農民對農家書屋的滿意度調查結果一覽表
總結來說,農家書屋建設主要面臨管理機制、書籍對口與資金籌措三方面的問題。機制方面,一是圖書管理機制的問題;二是圖書的更新不及時,多數圖書不能滿足村民需求。書籍對口方面,部分援建單位對農民的閱讀需求和閱讀水平存在著認識不足,導致捐獻的書籍不合農民胃口,供需失衡影響了農村書屋作用的發(fā)揮。資金籌措方面,農家書屋大部分活動、書籍不能更新的原因都歸于資金的缺乏。
四、推進農家書屋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一)找準農民圖書需求點,按需配備圖書。一方面政府要深入調研了解群眾的讀書需求從而尋得多方合作,另一方面農村書屋也要作為一個反饋機制將農民的書籍建議反饋到政府,形成良性循環(huán)達到供求平衡。
(二)加強農家書屋管理,推進管理隊伍建設。對書屋管理人員來說,要做到定崗定員定責,并培養(yǎng)圖書管理員的專業(yè)技能,推進書屋管理。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硬件設備建設。相鄰村鎮(zhèn)的書籍相互流動可以作為解決圖書更新問題一個良好的方法;在服務范圍方面,農村書屋可以擴寬服務范圍,不僅作為書籍閱讀處,更可以以更多方式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四)轉變籌資模式,多種渠道獲取資金。書屋工程建設之初經費源于政府財政撥款以及定點援建單位的部門經費,但其長期運作仍主要依靠村民的自主管理。因此在農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qū),可由當地政府適當財政撥款并引導社會基金的注入。而在村民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qū)則可以采用安排類似“一人一元”的發(fā)展建設資金。
參考文獻:
[1]徐雙敏,蘇忠林,田進. 貧困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研究——基于對國家級、省級貧困縣的調查[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240-243.
[2] 于麗. 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研究[D].南昌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