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誠
【摘 要】行政文化轉型需要強化教育局領導、服務、監(jiān)督的職能,在提升領導藝術的同時,凸顯服務意識,優(yōu)化監(jiān)督功能,其目的就是推進區(qū)域內學校教育健康穩(wěn)定、和諧持續(xù)地發(fā)展。
【關鍵詞】管理 轉型 發(fā)展
教育工作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學校應該是充滿智慧和激情的場所。但是,在教育行政“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下,教育就淪為一項被動的、機械的重復勞動。一個區(qū)域內的學校就像一家家“連鎖店”,教育局長成了總校長。校長、教師等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亦步亦趨”的追隨中,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雖然“校長負責制”“呼喚教育家辦學”在上世紀就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是,在過去的許多年間,教育生態(tài)、學校辦學環(huán)境依然沒有實質性改變。因此,行政文化轉型需要強化教育局領導、服務、監(jiān)督的職能,在提升領導藝術的同時,凸顯服務意識,優(yōu)化監(jiān)督功能,其目的就是推進區(qū)域內學校教育健康穩(wěn)定、和諧持續(xù)地發(fā)展。
一、從“會議文件”到“方案研討”
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的管理,主要通過文件下達指令,重要的活動再通過會議傳達、強調,事無巨細,從上到下一一落實。在一個區(qū)域內、一個時段里,各所學校圍繞同一個主題,開展同一系列的活動。校長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全校教職工、學生乃至家長,一起來應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各項工作。
吳江區(qū)教育行政文化轉變最大特征就是從“文山會?!敝凶叱鰜?,直面基層,深入學校,實施基于教師、學生和學校個性化發(fā)展的指導。德育是學校最被動的一項教育活動,以前幾乎是圍著主題活動轉、跟著文件精神做。近年來,吳江區(qū)教育局圍繞“三有三講”,要求學校、教師根據自己特點,設計德育實施方案,教育局分管領導帶領教科室、教研室的領導,參與到各校方案制定、實施、評估等整個過程中來,以學校綜合實施方案和教師(班主任)的班級實施方案來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地展開。
這種以服務學校為主線,將領導與監(jiān)督寓于活動中的方式,一是轉變了機關的行政工作作風。關于學校德育實施的文件少了,圍繞主題活動的大會沒了,但是分散在學校中的小范圍的研討、評估多了,得益的是教師、學校,因為在這樣的行政文化影響下,教育的自由空間得到釋放,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展現,最終得益的是學生,他們不再是接受成人給予的“教育”,而是由教師根據學校、社區(qū)的資源,為他們創(chuàng)造教育環(huán)境和活動內容,在浸潤中獲得感悟,在體驗中獲得成長。二是為學校管理變革、課程實施優(yōu)化樹立了榜樣。我們正在努力推進兩項工作——“師生同桌共餐、師生同室共學”,即取消了教工餐廳和教師社團。讓師生在同一張桌上吃同樣的飯菜,用教師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讓教師作為一個陪伴者參與學生社團活動,用教師的學習態(tài)度去影響學生的學習。這項舉措就是“領導(教師)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服務于被領導者(受教育者)的有效方式,充分體現了行政文化轉變的核心要素。
二、從“終極考核”到“過程監(jiān)控”
教育效果有其“滯后性”,也就是說,今天實施的教育行為,不是明天就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教育成果。急功近利的人沒有這個“耐性”,對學校的評價、對教師的考核,簡單地放到學科的考試分數上來,復雜的教育過程用最簡單的評價手段。于是,本該對教育質量的監(jiān)控淪為對考試成績的管控。每年初,教育行政部門指導學校制定目標,學校組織教師分解目標。每年底,教育行政部門檢查達成度。為了區(qū)域內唯一能在短時間內能顯現出來的教育指標,構建學校一切工作圍繞教學為核心的工作網格,各方“顆粒歸倉”地做。
吳江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在上世紀末,就看到這種行政文化對教育的傷害,意識到一個區(qū)域內的基礎教育不是為幾所名牌大學招生服務的,而是為提高這個區(qū)域內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讓學生“學有優(yōu)教”的思想開始形成,并積極地影響學校。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給義務教育健康發(fā)展松綁。即把重點中學招生的指標分配到各初中校,優(yōu)秀初中畢業(yè)生實行學校推薦進重點中學。二是狠抓學校管理“底線”,即課程實施和常規(guī)管理。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考核從過去的一百多條,簡化為二十幾條。三是強化教育教學過程監(jiān)控。淡化對考試的考核不等于不要教學質量,所以在削弱結果性考核的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強化了對教育教學的過程監(jiān)控,組織教研室、教科室指導學校召開課堂教學觀察、微教研、微科研等活動。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實現“五個轉變”,即在教學目標上,由單純的為考試而教轉變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上來;在教學內容上,由單一的書本知識轉變到聯系學生生活、聯系學生生活的體驗上來;在教學對象上,由只重視尖子生轉變到關注學困生,面向全體學生上來;在教學要求上,由一刀切轉變到注重發(fā)展學生個性上來;方法上,由“填鴨式”轉變到“啟發(fā)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來,變學會為會學。教育行政部門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做到“三講三不講”和“五個讓”。就是講易混點、易錯點、易漏點,學生已會的不講、能學會的不講、怎么學也學不會的不講;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推導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推導。教師的教學要精致,做到“五個一”,即每一句話都要力求字字珠璣,每一個提問都要力求富有啟發(fā),每一種設計都要力求精心巧妙,每一道習題都要力求典型規(guī)范,每一步環(huán)節(jié)都要力求嚴謹合理,切忌漫不經心和隨心所欲。這樣的行政文化轉型,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比如,盛澤二中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開展了微研究,將教育科研融入教學實踐之中。同學科的教師四五個為一組,通過“同題同構”和“同題再構”的方式,研究課堂教學問題。所謂同題同構,就是研究小組圍繞一個主題,針對一節(jié)課,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共同來設計教學流程、整合教學資源、完成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案。所謂同題再構,就是小組一個成員上課,其他人員聽課、評課,提出修改建議,再由執(zhí)教的老師整合小組成員的意見,重新上課。在這樣的教研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看客、說客,必須有準備地參與進來。學校再將每個小組每次活動形成的教學案例積累起來,分析各個課例之間的共性問題,提煉課堂教學特色,培育各科課堂教學的文化。學校一改以考試分數來管理教學的機械做法,把監(jiān)控的重心轉移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微研究來提升教師的課程力和自我監(jiān)控意識。為此,學校各方籌措資金,建了兩個教學觀察室和一個錄播教室。
教育行政部門把過去細在文件、考核的條條框框上轉變?yōu)榧氃诮逃虒W行為改善的監(jiān)控上,管理和監(jiān)控深入到課堂中,對課堂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這種行政文化的轉變,一是有力地保證了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令的嚴肅性,促進區(qū)域內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二是保證了教育質量的內涵品質的提升;三是促進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四是推進了“樂居吳江、學有優(yōu)教”的社會生態(tài)形成。
三、從“微觀管理”到“宏觀掌控”
近年來,吳江教育行政部門不再立足糾結學校的考試分數、排名排序等微觀管理層面,而是通過學校特色項目的開發(fā),培育特色的學校文化,從而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再用這些辦學理念來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教育行政對學校的領導和管理,則更重視上位文化建設。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盛澤二中在本世紀初形成了“一體兩翼”辦學特色(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藝術和體育為特色),通過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積累,形成了“智育與美育并舉,科學與藝術并重”的文化特色,現又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提煉出“智·美”教育的概念。就是想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促進師生智慧的生長,用智慧潤澤師生真誠樸實的心靈,以美雅培育師生靈動秀逸的個性。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在課程建設與實施方面有了新突破。一是項目學習,全面滲透。學校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在學科課程中選題,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項學習方式,滲透到各科學習中來。一方面提高學生研究課題的品質,另一方面豐富學習方式,增加教學活動的內容。讓學習變得更有情趣,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物理學科架構的基于項目學習的教學方式,逐漸成為各科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一種方式,正影響著學校課堂教學的全面優(yōu)化。這項教學實踐活動成果,被江蘇省政府評為第二屆教學成果特等獎。二是讀書活動,有聲有色。組織“項目引領”下的立體閱讀教學改革,即學生圍繞“讀、聽、寫、說、看”開展讀書活動。讀,學生必讀教師指定的經典、優(yōu)秀的書目,還可以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目,圖書館實行開架式借閱。聽,學校在午休時播放評書、評話、詩歌散文賞析等節(jié)目,營造讀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寫,學生除了寫讀書筆記外,還要寫讀書心得、寫故事梗概、寫小評論等文章;說,就是交流讀書體會,講述書中故事情節(jié),與同伴分享讀書的快樂;看,看一些由名著名篇改編的影視劇。為此,學校專門裝修了一間視聽閱覽室,學生可以在那里交流心得、欣賞影視劇。三是體育活動,豐富多彩。用一節(jié)體育課與課外活動合在一起(學生可以選擇自己中意的項目)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熟練掌握一項簡單易行的“全民健身活動”的技能。配合這項改革,今年校運會的項目設置進行了調整,減少了競技類項目,增加了全體學生都可以參與的活動。比如4×100米接力改為15人男女生混搭的50米迎面接力,讓參與活動的人數增加,看客減少。四是社團活動,人見人愛。通過“夢想團隊、七彩生活”社團活動來發(fā)現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培育學生的領袖精神。學校每周三下午用一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與課外活動時間整合,全校性社團集中活動時間,全體師生參與。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專門安排一大塊宣傳欄,讓學生展示活動過程和學習成果。學生通過社團活動,不僅能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且能培養(yǎng)自己的組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五是藝術活動,特色不褪。藝術節(jié)各班做到人人參與,學校連續(xù)組織多臺大型學生演出,展示學生的才藝。學校重視兩項慶典活動,新生入學儀式和初三畢業(yè)典禮。在活動中,積極組織學生、教師、家長同臺展示風采。讓學生一進校園就對學校有期待,當離別校園時,也能帶走美好的回憶。學校還專門出資為特長生舉辦獨奏、獨唱音樂會和書畫展等。學校還做到每月讓學生欣賞一部電影,每學期觀看一場戲劇,讓學生體會到在校生活的幸福。
總之,行政文化的“呼風喚雨”成就令行禁止、上行下效的統一規(guī)范,也帶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的弊端。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發(fā)展更需要創(chuàng)新,只有各校敢于“哪吒鬧?!?,才能迎來姹紫嫣紅的爛漫春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