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青
(作者為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
車改成為不可阻止的潮流。但是,不少人仍心存疑慮:車改前前后后搞了近20年,這次能成功嗎?說實話,此次車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以前最關鍵的是缺乏車改的大環(huán)境,目前的大環(huán)境就是“八項規(guī)定”越來越嚴格的實行,公車私用得到有效的遏制。
一些先行車改的地方,現在的補貼與國家標準存在較大差距,我想這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必須把過高的車補砍下來。方案中一句話十分關鍵,“已先行開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地區(qū)和部門要按本意見進行規(guī)范”。“由奢入儉難”,車補“由多拿少難”,但是為了社會公平,官員首先要帶頭。何況中央也提出照顧性措施——上浮30%或50%。
有的官員說,如果按國家500 元(實為650 元)的標準,一個月打車都不夠,只能坐公交車或地鐵了,所以辦事效率會下降,有些可去可不去的就會選擇不去了。最好不要這樣“威脅”我們這個難得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
車改之后的一些問題,有可能出現在一些“實權派”中。他們一手拿車補,一手塞發(fā)票;或一手拿車補,一手開“私車”、“私企車”。
對于“5813”補貼方案,沒有公車坐者皆大歡喜,不論其官有多大。盡管有上浮30—50%,有公車坐者都嫌少,不論其官有多小。科長應該不算大官吧,但是在縣里定有車坐。
同樣,已經車改區(qū)幾乎沒有一個是高興的。據我所知,處級干部的車補,在各地車改試驗區(qū)中,最少是2500 元,最高的是3100 元?,F在最多為1200 元,一般是1040 元,相差一半以上。
我更為擔心的,在不滿的聲音中,最多的就是這個群體。就算處級干部一個月的車補為1200 元,一年也就是14400 元。相比之下,原來一輛公車一年的正常開支就超過10 萬。如果再加上領導私用、司機私用,花15萬左右也不在話下。如今,僅給他們1.5 萬都不到,有公車者覺得委屈。
于是乎,車改之后的一些問題,就有可能出現在這樣一批“實權派”中。一是,一手拿車補,一手塞發(fā)票。作為一處之長,一科之長,處理起與自己私車有關的發(fā)票,總會方便一些。這要通過財務、審計、監(jiān)察等關卡,加以杜絕。過去這樣做可能不是什么大事,現在拿了車補再這樣做,就不僅僅是違紀的問題了。
二是,一手拿車補,一手開“私車”、“私企車”。即不是自己購買的私車,而是有求于他的私人與私企借給他的車。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各單位監(jiān)察室要多做一件事——登記干部的私車情況,如果開了新車,干部必須更新登記,說明是自己新買的車,否則可以視為私人或者私企借的車。
方案中提出,要鼓勵干部群眾舉報官員借開私人、私企車的情況。其實,只要一查車牌就知道真正的車主是誰。一旦查出是借來的私企車,就應該視為受賄,以當地同樣排量的車一天的租金來計算受賄金額。
老百姓對車改方案的理解,與部分有車官員或者高車補官員的不滿,兩者并存,我是始料不及的。我原來的預計是相反的,這也說明既得利益是多么難以割舍。
其實車補的高與低都是相對的。方案中一再強調,車補只是補充公務出行的不足。車改的目標,不是說每一個官員的公務出行都是轎車,官員擠公交車、坐地鐵,不僅是中央鼓勵的,而且也是老百姓期待的。絕大多數官員和老百姓一起坐地鐵、擠公交,老百姓還有什么怨言呢?
我相信,車改之后,非轎車出行的官員會越來越多;也相信官員拿了車補之后,會考慮采用更為務實的方式出行,而不是“非車不出”。官員要自己拿包、自己倒開水,也要自己走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