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順玉
龍巖市第二醫(yī)院婦產科,福建龍巖 364000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疾病,多發(fā)于35 歲婦女,手術治療是當前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方式,開腹術是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目前,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微創(chuàng)術逐漸普及,為了選擇最佳的臨床手術治療方式以提高治療效果,該研究就該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子宮肌瘤患者120 例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于該院收治的120 例子宮肌瘤患者,所有患者經B 超和盆腔檢查均確診為子宮肌瘤。120 例患者中有82 例陰道分娩史,38例行剖宮產史,33 例多發(fā)性肌瘤,30 例肌壁間肌瘤,38 例單發(fā)性肌瘤,19 例漿膜下肌瘤。均排除子宮內膜發(fā)生惡性病變者和宮頸惡性病變者,均無傳染史及手術禁忌癥。其中,年齡為29~49 歲,平均年齡為(38.5±0.5)歲。將120 例患者按照隨機分配法分為經陰道組(40 例)、腹腔鏡組(40 例)和開腹組(40 組),經陰道組肌瘤數(shù)目為1~3 個,肌瘤直徑在3.5~5.0 cm;腹腔鏡組肌瘤數(shù)目為1~2 個,肌瘤直徑在4.0~6.5 cm;開腹組肌瘤數(shù)目為1~3 個,肌瘤直徑在3.5~6.0 cm,3 組患者在年齡、肌瘤類型、肌瘤數(shù)目及肌瘤直徑等方面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給予腹腔鏡組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經陰道組患者進行持續(xù)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方式麻醉,開腹組患者均進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方式進行麻醉,均予以所有患者子宮肌層注射20 mL 生理鹽水和6 U 垂體后葉素。經陰道組患者采用經陰道子宮肌瘤治療,具體如下:予以患者膀胱截石位,首先通過陰道拉鉤將宮頸完全暴露,根據實際肌瘤位置確定陰道穹隆切口,屬于后壁肌瘤者應選擇陰道后穹隆橫切口,如果前后壁都發(fā)現(xiàn)肌瘤,應將前后穹隆同時切開,通過布巾鉗將最先暴露的子宮肌瘤夾持住,使用電刀切口子宮肌瘤表面肌層與薄膜,剔除子宮肌瘤,進行止血縫合切口;腹腔鏡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首先,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濕巾,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放置舉宮器以更好地暴露子宮肌瘤位置,選擇四孔法進行切口穿刺,在患者臍部下緣(或上緣)10 mm左右做縱行切口,進行氣腹針穿刺并制造氣腹,放置腹腔鏡,通過腹腔鏡探查與指引下,進行第二穿刺孔,并依次進行其它穿刺孔,探測腹腔內部肝膽腸管情況,同時檢查腹腔內有無發(fā)生粘連。根據肌瘤位置與情況選擇手術類型,若為肌壁間肌瘤剔除術,則通過切開肌瘤將最明顯部位突顯,進行子宮肌層穿刺,采用單極電凝從肌瘤表面假包膜切開直至肌瘤體,運用大抓齒鉗鉗夾肌瘤體并牽引肌瘤體,將假包膜分離,剔除肌瘤;如果采用漿膜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若為瘤蒂較細的漿膜下肌瘤,則可以直接采用電凝將肌瘤體切斷并摘除,若是瘤蒂粗的漿膜下肌瘤,則應先切開肌瘤體表面假包膜,將肌瘤體提拉出來切除。剔除肌瘤后應使用生理鹽水將腹腔沖洗干凈;開腹組患者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然后開腹將肌瘤剔除后進行縫合瘤腔,關腹。
觀察對比3 組患者在術后住院時間、 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等方面的情況。
通過運用SPSS1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將所得數(shù)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t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1]。
經過不同手術治療后,所有患者均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經陰道組患者和腹腔鏡組患者在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排氣時間均少于開腹組患者,其中,經陰道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比腹腔鏡組患者較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屬于良性腫瘤。據資料統(tǒng)計[2],約20%的婦女(35 歲以上)發(fā)生子宮肌瘤,但多數(shù)患者因肌瘤小、無癥狀,臨床上報告肌瘤發(fā)生率遠比其真實的要低。子宮肌瘤常見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3]:腹部腫塊、壓迫癥狀、月經不調、下腹部包塊或排尿、排便困難等。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傳統(tǒng)手術方法有很多種,如切除術、開腹術、剔除術等,這些方法都各有利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
表1 經陰道組、腹腔鏡和開腹組的對比(±s)
表1 經陰道組、腹腔鏡和開腹組的對比(±s)
注:表示與開腹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經陰道組(n=40)腹腔鏡組(n=40)開腹組(n=40)P組別(5.0±0.5)*(4.5±0.5)*(7.0±0.5)<0.05術后住院時間(d)(60.25±0.15)*(70.15±0.15)*(90.35±0.15)<0.05手術時間(min)(95.5±0.5)*(100.5±0.5)*(130.0±0.5)<0.05(18.0±0.5)*(20.0±0.5)*(35.0±0.5)<0.05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h)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局部創(chuàng)傷小、腹內粘連少、切口小、痛苦少、住院時間短且并發(fā)癥少,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快等優(yōu)點,同時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需要手術術者通過操作器械感知,需要手術者的靈敏性和腔鏡經驗,因此,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存在一定的遺漏。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操作者可以通過手指觸感子宮肌瘤情況,但其手術要通過切開一定寬度的切口進行,因此存在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大、疼痛感強的缺點,同時開腹剔除肌瘤對患者的腹腔干擾性大,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4]是一種不經腹部開刀,直接經陰道直達子宮病變部位,微創(chuàng)剔除肌瘤的手術方式,可以彌補腹腔鏡肌瘤剔除術存在小肌瘤容易殘留和殘腔縫合止血困難的缺陷,且恢復快。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具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優(yōu)勢以外,還具有術后發(fā)生率低和吸熱程度低,手術后使用抗菌素的經濟性強等特點。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適應證[5]為:保留子宮者,屬于子宮肌壁或漿膜間肌瘤,單個肌瘤直徑<7 cm,子宮≤孕14 周,無盆腔粘連。
通過該研究實驗結果證明,經陰道組患者與腹腔鏡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排氣時間均優(yōu)于開腹組患者,此外,經陰道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鏡組患者。該研究結果與其他臨床數(shù)據有一定的差異,該研究試驗中經陰道組的術后排氣時間(18.0±0.5)h 比腹腔鏡組(20.0±0.5)h 短,而相關參考文獻中顯示的是腹腔鏡組(17.95±6.86)h 比經陰道組的術后排氣時間(20.01±4.05)h 短,但與該試驗結果差異不明顯,故對結論無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采用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最佳,腹腔鏡子宮剔除術其次,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最次,但在實際臨床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子宮肌瘤位置、數(shù)目等實際情況選擇手術類型。
[1] 賀婷,龍雪嬌.經陰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機體應激的影響[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32(2):216-217.
[2] 肇麗杰,柳曉春,謝慶煌,等.經陰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1,11(10):900-910.
[3] 邱美英,許海容,張美娜.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醫(yī)院,2010,10(12):44-45.
[4] 林力華,柳嵐,劉碧芬.腹腔鏡下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2):87.
[5] 李龍,王月玲.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2,19(4):363-364.
[6] 陳聃,劉毅智.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7):182-186.
[7] 蘭慧.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23):84-85.
[8] 鄧愛蓮.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對照[J].大家健康,2013,7(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