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富斌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輸血科,云南昆明 650032
輸血作為臨床的診療措施之一,必須做到安全、有效。若輸血達不到預期效果,則失去了意義。為了進一步了解臨床輸血療效,選取該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間輸血病例800 例,采用可量化療效評價對臨床用血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有效性進行了分析,并對無效輸注原因進行了探討,有效提高了輸血有效率,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的輸血病例800 例。該組患者中,男560 例,女240 例;年齡范圍18~45 歲,平均年齡(25.3±2.3)歲。全部患者均符合輸血指征,輸血申請單填寫完整、規(guī)范,達到輸血標準[1]。
血常規(guī)檢查采用Sysmex 生產的XE-500 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進行;采用法國生產的stago 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對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PT)進行檢測。所有試劑均為儀器廠家提供的配套試劑,各個項目檢測前均完成了室內質控檢測,質評效果全部位于優(yōu)秀范疇。
對紅細胞、血漿類等進行療效評價,然后綜合這幾種小指標的療效評價,對內外科量化分析管理前后的總的效果進行對比。以輸血申請單、申請血液品種及使用時間為依據,對病例進行分類、排序,可分為紅細胞類(含全血)、血漿類(含冷沉淀)、血小板類。同時,再以《醫(y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為依據對本次實驗的輸血效果評價分析程序進行制定,并根據輸血品種不同進行相應的療效評定[2]。
1.3.1 血小板類的療效評價 輸注后1 h 與24 h,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比較輸血前后的血小板(PLT)計數。治療性血小板輸注有效的判斷:臨床表現得到改善、止血效果良好或顯著;血小板計數升高程度則是評價其療效的參考依據[3]。預防性血小板輸注有效的判斷:以輸注1 h 與24 h 的血小板計數為參考依據。若輸注后1 h 的血小板計數明顯升高,但24 h 的血小板計數則出現急劇下降,說明血小板被消耗或破壞,輸注無效;血小板計數升高指數用CCI 表示,血小板回收率用PPR 表示,若輸注后1 h CCI>10,則表示輸注有效;若輸注后24 h CCI>7.5,輸注有效;輸注1 h PPR 低于30%或24 h PPR 低于20%,血小板輸注大多無效[4]。
1.3.2 血漿類的療效評價 輸注后24 h,對患者進行凝血四項檢查,比較輸血前后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的變化情況[5]。輸注新鮮冰凍血漿主要是為了補充凝血因子,進而起到止血作用。血漿輸注有效的判斷:臨床表現及凝血全套時間均得到有效改善,凝血酶原時間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低于正常對照值1.5 倍[6]。除了可以治療甲型血友病及血管性血友病外,新鮮冰凍血漿還可作為纖維蛋白原的補充源。正常血漿纖維蛋白原的濃度<2~4 g/L,在受到多種原因影響而發(fā)生凝血障礙時,尤其是纖溶,纖維蛋白原濃度如果<1 g/L,應立即輸注8~10 單位的冷沉淀,即可補充2 g左右的纖維蛋白。
1.3.3 紅細胞類的療效評價 輸注后72 h 內,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對比其輸血前后血紅蛋白(Hb)濃度及紅細胞計數的變化情況。從理論上講,1U(即200 mL)全血或紅細胞制品,輸注給血容量為4 L 的患者,輸入的紅細胞中,約20%滯留于肝脾組織,剩下部分則全部進入到循環(huán)血液,此時患者血紅蛋白則大約升高5 g/L(即20 g/L)[7]。
對病歷中輸血后在有效時間內的實驗檢查結果和輸血有效理論值進行對比,判斷兩者是否相符。若符合,則表示輸血有效,反之則無效。對于不符合者,既要做好記錄,也要及時告知臨床主管醫(yī)生,并進一步了解其癥狀有無改善,若有改善,則表示輸血有效;改善不明顯或無任何改善,則表示無效[8]。對該次實驗中的無效分數進行統計,并和臨床共同分析無效原因,并對各臨床科室與醫(yī)務人員輸血效果有效率進行記錄、統計、分析,將全部報告上報臨床用血管理委員會。
采用SPSS10.0 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在該次研究中,輸血前共800 例病例具備輸血指征,370 例為內科病例,約占46.3%;430 例外科病例,約占53.8%。實行量化分析管理后,內外科的輸血療效均較之前有了顯著變化,見表1。
表1 內外科系統輸血療效評價統計情況
實行輸血療效評價后,470 例輸血病例中,僅有55 例無效輸注,約占11.7%,與實行前比較,輸注有效率上升了15.6%,見表2。
表2 量化分析管理前后的效果比較
現階段,臨床還無法確保血液絕對安全,而國際上對臨床輸血適應證標準引入日趨嚴格。衛(wèi)生部已于2012年8月1日廢止了《醫(y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故各醫(yī)療機構也逐步推行成分用血,減少全血不規(guī)范使用事件。之后,《醫(y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提高了對醫(y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與監(jiān)督管理的要求。鑒于此,該院輸血科對輸血申請單的審核更加嚴格,嚴把輸血指征關,并在院內全面實施了輸血療效評價量化分析等措施,以促進輸血管理的有效性。
從表1 可看出,實行輸血療效評價量化分析管理后,內科輸注有效率高達86.3%,較之前的73.3%提高了13%;外科輸注有效率高達90.0%,較之前的72.2%提高了17.8%;總輸注率有效率為88.3%,較之前的72.7%提高了15.6%。綜合來看,實行輸血療效評價量化分析管理后,對提高輸血輸注有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曾有報道[8]指出,對醫(yī)院內外科輸血情況進行輸血療效評價量化分析管理后,內科輸注有效率可高達85.2%,外科輸注有效率可達86.3%,總輸注有效率可高達85.4%。該次結果與文獻報道基本無異,甚至各個指標均略優(yōu)于文獻觀點,這不排除與該次選取病例數量有關。由此可見,在醫(yī)院建立可行性高、考核方便的輸血療效評價機制,能夠促進臨床輸血的科學化管理,提高臨床用血的合理性、科學性與有效性。
在表1 中,不管是評價管理前或評價管理后,內外科室系統間的輸注有效率基本相差不大,但我院還是與各臨床醫(yī)生進行了溝通,對輸注無效的原因進行了具體分析。結果發(fā)現,內科系統無效輸注的原因主要是長期輸血者的家人未進行檢查或反復輸血,導致遲發(fā)型溶血反應與免疫因素的血小板輸注無效。外科系統主要是由于病人出院或急診用血等,未能及時送檢相關的檢查項目,也未能按時進行療效評價。為此,該院定期統計與分析各科室輸血療效評價,并及時上報統計分析結果給輸血管理部門,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改進,大大提高了輸血監(jiān)管部門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臨床合理用血是為了使真正需要輸血的病人得到血液供給。在輸注與治療期間,必須及時對相應指標進行檢測。在輸血管理中采用輸血療效評價量化分析的方法,能夠提高臨床合理用血的有效率,對臨床輸血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黃原,周衛(wèi)東,潘明亮,等.輸血療效評價量化分析在輸血管理中的應用[J].醫(yī)學信息,2013,26(8):167.
[2] 張普山,葉漢深,鐘彩霞.全程管理的臨床輸血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7):677-678.
[3] 譚斌,工立新,張雄石,等.利用實驗室信息系統加強輸血科管理[J].華西醫(yī)學,2010,25(7):1352-1354.
[4] 陳興智,許建榮.醫(yī)院臨床輸血質量管理及輸血資質評審現狀與對策[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3,26(10):735-737.
[5] 李喜瑩,趙維齊,趙國華.完善輸血科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及應用[J].北京醫(yī)學,2010,32(8):684-685.
[6] 孫定河.3460 例臨床用血的科學合理性分析.現代實用醫(yī)學,2010,22(4):405.
[7] 舒象武,李碧娟.輸血科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和應用[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0,12(2):183-185.
[8] 黃建石,魏亞明,胡永紅.輸血申請與輸血病歷評估體系建立及其用于臨床合理用血評價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0):1059-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