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榮
(巴彥淖爾市河套學院 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健康的追求就更為強烈,也不斷推動著體育方法的多樣性,如健美操、街舞、輪滑等等。這些健身項目的發(fā)展,使得高校學生的體育興趣明顯增加,也在歡樂的學習中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讓學生在得到鍛煉的同時,感到愉悅、感到放松,愿意更積極的投入到體育健身隊伍中。
高校哲學教育課堂講過“以人為本”觀點。一個優(yōu)質的現代大學,其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耙匀藶楸尽钡慕虒W觀既是一種價值觀念,又是一種教學方法。教育發(fā)展不僅依賴于社會發(fā)展,同時,也依賴于人自身的發(fā)展。不管是社會還是人,其都是教育發(fā)展的主要對象。教育工作的宗旨在于推動人和社會的進步,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出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通過教育,讓社會能培養(yǎng)出人才。在教育的推廣者中,教師是連接學生與社會的橋梁。一個好的教師,可以培養(yǎng)出一群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是學生進步的指引者,也是學生進步的推動者,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發(fā)揚主體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以人為本”教學觀念的推動下,學校管理人員、教師都必須重視人的因素,對學生的價值進行重新認知,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尊重學生的發(fā)展,尊重知識的傳授。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以人為本”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具有核心價值。大學教育不同于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的主旨在于向學生傳遞文化、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價值。相對于中學而言,大學的課程要求并非十分嚴格,其更重視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進而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能夠在社會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才?!耙匀藶楸尽笔种匾暼俗陨淼陌l(fā)展,以人為本不僅僅在于發(fā)展學生的個體特性,同時還將個體與全面發(fā)展相連接。將文學知識與個體精神相連接。不斷開發(fā)出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現代社會中能夠積極的發(fā)展。
“以人為本”教育觀逐漸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素質實施的準則。大學教育強調培養(yǎng)出能夠使用社會發(fā)展的多方面綜合型人才。一個多方面優(yōu)秀人才,包括了其思想素質、體格、知識的優(yōu)秀,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離不開高標準教學宗旨的。由此可見,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協(xié)同性,只有重視對人的素質、思想、學識、體質進行多方面的提高和培養(yǎng),才能保障社會人才的供給。
“以人為本”教育觀可以促進高校教學中對發(fā)揮人的主體性的推動作用。教育可以使人發(fā)展、可以使人完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地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培養(yǎng),在于對學生思想的提升,在于對學生體格的強健,在于提升學生的主體性。那么什么是主體性呢?主體性包括四個方面,分別為:人的獨立性、能動性、自主性及創(chuàng)新性,通過主體性的體現,可側面了解到一個人的能力、能力、品性、狀態(tài)與價值。因此,學校必須注重對于學生主體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
“以人為本”教育觀不同于傳統(tǒng)體育教育觀。其否定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對于社會本體目標的單一追求,而提出了社會本體目標與學生本體目標的結合性、相互統(tǒng)一性。社會本體要求強調教學價值在于以社會價值為主體,通過了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而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而學生本體要求教學是強調以學生的需求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能夠順應自身的愛好積極的發(fā)展,而不具有一定的強迫性。但無論單一發(fā)展哪一種本體教學模式,都無法順應社會與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只用將者兩種模式相互結合,才能實現優(yōu)質教學的目的。在高校體育教學課程中,除了對學生的社會價值進行重視外,還需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收獲快樂,而后不斷的提升自我。在體育教學中,學校不僅僅需考慮學生在校的短期教學目的,同時,還需結合學生離開大學校園后的長遠目標,實現學生的社會價值。
通過“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體育教學將對以往的教學內容與模式進行更改。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體育教學的授課模式為“教師講、學生聽”,使學生的學習缺乏一定的主動性。而在“以人為本”教育觀的指導下,體育教學模式逐漸改善成了學生受到教師的相關影響,而改變?yōu)樵敢馊ブ鲃訉W習體育知識與技能,具有主動性與積極性。這一教育觀的改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雙方達到共贏的局面。同時,為了適應這種教育觀念的改革,教師需要提升自我責任感,在體育教學中,不光要以體育教材為基礎,還需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并積極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的技能。
“以人為本”教育觀中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重點強調。該種教育觀十分重視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性。讓學生能夠發(fā)揚主動學習精神,不斷的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高校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作為知識接受的被動產物。這一教學模式逐漸澆滅了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同時會使得學生產生厭學感,失去了教學的初衷。“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及以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為主,讓學生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在體育課程中,應改善以往死板、固定的授課模式,并不斷向多樣性、靈活性、全面性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將學生的地位由“被動”變至“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以人為本”教育觀推翻了以往“以教代學”或“以學代教”模式的片面性,而更加注重學生與教師的雙重主動性。改善了以往教師不斷的向學生灌輸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而是通過對學生進行指引,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讓學生在自我主動性的推崇下,更樂意去積極的接受知識。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應改善“老師教動作、學生跟著學”的觀念,而逐漸演變著學生“樂意練,主動練”,讓學生在得到身體鍛煉的同時,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將原本單純的身體鍛煉發(fā)展至身心、情感都得到升華,讓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找到樂趣,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以人為本”教學觀的側重點在于“人”。其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人的價值進行認識,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側重于對人的興趣進行培養(yǎng)。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對于發(fā)掘人的價值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一個優(yōu)秀的體育教師,其可以真正理解到“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并成為教學改革的代表性人物。要想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首先應改善教師的教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應以現代化的思想去認識體育,去了解教育觀改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與學生共同進步。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學生的教育已不僅僅在于“高學歷”的要求,而更注重學生的能力、思維及心境。因此,高校在教育方式方面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yǎng)出對社會有貢獻的學生。體育教學在中學教學中向來受到忽視,而在大學教學中,對于體育教學還是具有相當大的重視性的。但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體育教學方式的側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忽略了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久之,不僅達不到教學效果,同時還可能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體育教學也應順利教育的改革,尋找出新的教學觀點?!耙匀藶楸尽苯逃^重視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通過“以人為本”教學觀念,學生可以找到體育運動的樂趣所在,并在體育課程中放飛自我,愉悅身心,達到體育教學的宗旨,同時“以人為本”教育觀更適合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通過該種教育觀點,可以培養(yǎng)出更多的綜合性人才,推動社會的進步。
[1]張雨哲,賈珍榮.“以人為本”教育觀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影響[J].考試周刊,2009(17):20-21.
[2]寶山.現代體育教育觀下的高校體育教育改革[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29):186.
[3]陳敏.“人本主義教育觀”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滲透[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9(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