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彥
(梅河口市少年兒童業(yè)余體校 吉林梅河口 135000)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在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武術幾乎與中華民族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古代史上,武術一直傳習著他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在不同時期武術都表現著不同的性質。在歷史舞臺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軍事角色的武術,到了清朝時期,其發(fā)展方向有了很大改變,由于清代人口管制的松動加之經濟的繁榮發(fā)展,使武術之技擊防衛(wèi)、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審美娛樂等多種功能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各拳種,是中國古代武術集大成的時期。
然而有一點不得不提,清朝末期,社會動蕩不安,土匪、強盜四起,擾亂了社會的秩序,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因為這些匪徒的存在,進而激發(fā)了各村各寨習武之人的增加。武術的傳習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身上。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給自己和社會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武,強身健體,來抵御外來的侵擾和偷盜。
咸豐年間,已經有明確的碑文說明了這些。比如:
自衛(wèi)防盜碑
碑文楷書,立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高0.46m,寬0.68m,現在橫水鎮(zhèn)東趙村玄帝廟內北墻上。碑文記述了時年盜賊四起,該村集資購買白蠟桿,武裝村民自衛(wèi),維護社會治安的史實。
從來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是武雖有時而不用,而不可一時而不備也。況今盜賊公行,穿窬時有,為農家者流能無思患預防之雅意乎?以故父老子第勸捐資材,因買白蠟桿,以防黑夜耳。除此外,絕不計輕舉妄動而滋事焉,爰刻諸石以示來者。
計開
本村人等以及四方親友不許擅自假借
大清咸豐六年秋八月 仝立
再比如:
土匪肆擾
(十六年四月)
安陽,臨漳素為盜藪,縣之西鄙、南鄙屢受其害。去秋,奉軍北上,李道世藩以后防警備征調民團隨行,民間槍械無存,土匪遂起。十五年正月,匪偵郡城被圍,軍隊不能兼顧,遂長驅直入,至近城之魏城、段村而止,焚廬舍、劫財物、掠人畜。正西、西南各村均罹荼毒。三月始稍靖,民乃來歸,各村學習紅槍以抵御之,匪亦斂跡去。
紅槍之變
(十五年正、二月)
紅槍會即清末大刀會,起于山東,蔓于直、豫。其會自言能御槍炮,拒土匪,民人學習以衛(wèi)身家。初,不與官軍為敵,十六年三月留守司令丘鐘衡,與紅槍會教師劉?,F(山東朝城人)因事齟齬,劉欲得丘而甘心。丘知之,電稟劉邪術惑人,將圖不亂。四月,謝鎮(zhèn)玉田擒劉正法。
通過以上3個資料可以看出,清朝年間已經有為數頗多的村寨,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本村的生活環(huán)境,甚至是為了社會的大局著想,越來越多的村民進行習武健身,不得不“買白蠟桿”、“學習紅槍”以抵御外來的侵擾和壓迫。這些都充分的說明了武術在當時同樣是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和推廣。雖然當時清政府對武術十分重視,但重視的程度尚不夠深,對武術的習練情況沒有更加明確的章法。但有一點是毋庸質疑的,那就是各村各寨要想生存,就必須習武健身,只有這樣才能抵御外來敵人的侵擾。
此時,也不乏出現了許多武術高手和名家。在《安陽縣志》中就記載了一些村寨的武術名人。比如:
扈自友,縣西北扈家墳村人,以拳棒著。同治六年,張總愚部擾彰,其黨數十人,過程寸營。自友適客是村,雙身握長竿逆擎,連倒五六人,以眾寡殊敵作敗走勢,總愚黨逐之,自友以桿橫掃,槍紛紛落地,卒脫重圍。
郭海,縣西南石堰村人。村中人多習拳術,嫻較手,故亦名出較突。而郭海實開其先,每屆冬令,設拳場四五,晚膳訖,習者紛赴各場,舞刀劍戈矛,至夜午乃止。郭海而后,其教師有曹中富有、史天魁、張榮貴、李成文、張寶善、張守仁、張寶玉等,亦頗稱者。忠義志所載御寇殉難之朱永和,尤錚錚者。民國十九年,縣政府考試國術,李丕成以舞鐵鞭中選,成文子也,委充第五區(qū)武術教員。
董好林,字學先,縣西鄉(xiāng)北堌縣村人,幼貧。佐父炸油果子為生,父某精彈弓,彈飛鳥,無疑者,穿眼折翅,惟所命。一日烏鴉掠過,客從其父彈焉。好林凝視,忽右手入油鍋,驚啼回手,則拳屈。鄉(xiāng)人因呼之為骨王朵,其父自是藏弓,以好林病手,艱于工作,則教之技擊,圈皮套于腕,試戈矛縱橫自如。某歲有賣柿老者,自林縣來,于村痞斗。十數,辟易。好林方十三,心知為異人,師之,不二載,盡所能,復南越大河,北至冀州,從名拳棒家游。二十歲歸里,時龍山道士,武術冠業(yè)郡于語服之,聲明大噪,當設場授技,生徒滿燕趙。有忌其能者,筵宴之。樽舉刃露,十數健兒,持刀戈自戶外助攻。好林赤手御敵之,兵器紛紛落地有聲,攻者環(huán)跪稱師,好林笑曰,吾與方濃,姑以屋壁試之可乎。拳舉屋折。生平不以骨王朵手擊人,擊則無幸免者。山東客某,習氣功,來較,多多相逼,不得以,試以骨王朵。如中礓石,忽悟以左掌批其頰,客大窘,愿為弟子。此中人云,氣難運與兩腮也,好林雖勇武,頗極禮士人,比鄰王孟寅明經,通人也,授好林以書,兼為著武術秘訣,曉以陰陽剛柔虛實之道。好林遂彬雅如文人。張總愚部擾彰,時好林受民眾公推,保衛(wèi)一方,無恙。清光緒初年卒。
這些武術名人大多都是生活在村寨當中,可以看出,他們武功精湛、技藝高超。為自己的民族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抵御外敵的同時,又傳授鄉(xiāng)民習武練功之法。由此可以看出,武術和當時的村寨自保是難舍難分的。他們有著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關系。武術的發(fā)展為村寨帶來了安全和保障,同時村寨自保又更加促進了武術的向前發(fā)展。
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緊閉的大門,中國社會及其文化系統迅速發(fā)生解體。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列強的轟炸使得殖民主義者挾帶著西方的文明,以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進人了中國。張岱年、方克立先生說:“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以血與火的形式把中國文化推入了一個蛻變與新生并存的新的歷史階段?!?/p>
從此,華夏子孫過上了水深火熱的生活,政局的紊亂使得清朝時期的社會危機四伏、動蕩不安。而普通百姓卻不能力挽狂瀾,無法扭轉被各國列強欺壓的清朝政府的時局,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滿懷著救人民于水火的一腔熱血、誓死要驅趕走帝國主義列強的仁人志士,紛紛習武強身、揭竿而起。不但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同時也給的鄰里和村寨帶來了安全和保障,更給清政府和殖民主義者以沉重的打擊。
此篇文章同樣也說明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村寨自保與武術活動的相互促進關系。沒有武術的存在,村民自然難以抵抗匪徒的侵擾。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民間的習武組織以及更多的人要強身健體、防身自衛(wèi),才促進了武術的不斷提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村寨的自?;顒优c武術有著不可磨滅的關系,他們互相依靠、又互相促進,可以說是并駕齊驅、齊頭并進。
歷史創(chuàng)造了一切是人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今天我們對武術進行百般研究,無非是想更清楚、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它。然而,事實畢竟是事實,歷史只能是歷史。李白在詩中曾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蔽覀儫o法看到歷史上的武術,只能通過當今研究者的精心專研和不斷探索去進行推測,但一切的聯想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我們無法去改變武術的發(fā)展歷史,只能對其認識和了解。正是因為它具有非凡的意義和悠久的歷史,才激發(fā)了今天眾多的人們去習武健身、弘揚武術精神。同時,它也凝聚了人們的思想和意志,把諸多武術愛好者凝聚到一起談古論今、說文弄武。并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者去精心專研與探討,是人們千百年來一直百談不厭的話題,更是文人墨客提筆不忘的書寫材料。
[1]溫力.中國武術概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張耀庭.中國武術史[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3]王巖民.林州現存古今碑刻集[M].香港文茂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