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芬 單舜 史敏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交誼舞是在特定節(jié)奏的舞曲伴奏下男女舞伴相互配合完成的雙人舞蹈。在我國高等學校受到學生特別是女生的喜愛,而師范類院校的學生進行深入的交誼舞學習還能夠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教學水平。如何根據交誼舞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時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體育舞蹈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并取得了快速的發(fā)展。1987年體育舞蹈被原國家教委列為高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并得到迅速的普及和推廣,讓其成為學生參加校園體育鍛煉的新興內容。而交誼舞是體育舞蹈的一個分支,在高校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但由于它的自身特點,交誼舞教學的開展受到多方面制約。根據調查,目前師范類院校的交誼舞教學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學校自身的學生性別結構特點造成交誼舞選課的學生性別比例差距大:女生多男生少;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不夠、教學方法較單一;在課堂教學里面,老是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學生只是跟老師學習;授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很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最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完善和改進,用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最大的取得教學效果。所以有必要探討師范類院校交誼舞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果與質量。
首先,交誼舞是男女共同完成的雙人舞項目,這就要求男女雙方在舞蹈過程中高度默契,流暢地完成每一個動作,讓每個不同的舞種展示男女舞伴所共同表達的美好思想。其次,交誼舞舞種多樣,每個舞種都在相應的音樂節(jié)奏中完成。舞種分類有慢三步、慢四步、吉特巴、快三步、快四步、倫巴步等等,每種舞的風格各異、步伐繁多、內涵豐富。實踐證明,慢三是摩登類交誼舞的基礎;倫巴是拉丁類交誼舞的基礎。學生在學習交誼舞的初級階段應該以慢三、慢四和倫巴為骨干舞種[1]。再次,交誼舞具有自然性、流暢性。交誼舞動作變化多而快,每一個動作都是身體高度的協(xié)調配合完成,這些協(xié)調配合的男女舞步動作構成了交誼舞的自然屬性,動作要求自然、流暢。最后,交誼舞具有社會屬性。交誼舞也稱之為社交舞,較之國標舞簡單易學,廣泛適用于各種聚會和社交場合,因此,學生在學習舞蹈過程中應將此社會屬性納入,以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
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所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的總稱為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構成的部分為教學方式,而為提高教學效果所采用的教學器具與設備是教學手段[2]。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方法,根據交誼舞的項目特點,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在以往的交誼舞里總是進行動作講解和示范練習等灌輸式的模式,這讓交誼舞的教學變得特別枯燥與乏味,很難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而現今,由于學生自我意識、社會需要等各方面原因,應該改良交誼舞教學的方法,不再只是簡單的運用方法,應把情感、技術和情景等綜合素質溶入其中,通過各種表演、研討、比賽等方式進行課堂教學。
情景教學法是通過在交誼舞教學中引入不同的情境,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學習的教學模式。此方法的特點是形真意切,能激發(fā)學生學習交誼舞的興趣,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跳斗牛舞時,教師引導男伴想象斗牛士手拿紅斗篷與斗牛搏斗的場景和氣勢,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勇敢的斗牛士;女伴則根據具體的動作時而想象像斗牛一樣野性十足、時而像紅斗篷一樣溫順飄蕩。又如教師將舞蹈教室設定為舞會場地,假設學生素不相識,借助舞會的形式以及舞會禮儀,讓學生彼此進行溝通和了解,從而體驗社交過程所帶來的經驗,激發(fā)了學生學習交誼舞的興趣,增強了社交自信力。再如在課間休息時欣賞不同級別的比賽和表演視頻以及在課堂上展示不同的動作造型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動作的細節(jié)以及規(guī)律,從而不斷地加深學生對動作的多方位理解;在課堂中播放不同旋律的音樂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把教室當成舞臺或賽場,時常讓學生體驗表演和比賽的感覺,消除緊張情緒,使動作更富表現力。
情境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對舞蹈動作的深層理解,加快了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速度,啟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交誼舞中動作和音樂是相互融合、各種美的綜合體現,而交誼舞教學的靈魂是音樂,表現形式為動作。所以在教學里我們可以在對音樂的欣賞、聆聽中觀賞動作和模仿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交誼舞音樂中,練習舞蹈的基礎是節(jié)奏的掌握。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有節(jié)奏的信號,如:口令、擊掌與音樂等指導和幫助學生來練習,讓其對肌肉的緊張和放松協(xié)調轉換,呼吸、節(jié)奏相統(tǒng)一,讓練習達到最佳效果[3]。在進行慢三動作練習時,節(jié)奏應該具有強弱結合、起伏跌宕的感覺,如“嘣嗒嗒、嘣嗒嗒”的節(jié)拍;在進行三步踩時節(jié)奏應是快慢有致,鏗鏘有力。如口令“一、二、三—四”。除了運用節(jié)奏進行動作的提示和訓練外,還可以運用提示性口令,如“一、二手伸直,三、四身體延長”等。以上各種舞種所特有的節(jié)奏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舞蹈動作的教學,動作熟練后,教師將音樂引入教學中,再以音樂為基礎進行教學以增強學生對音樂樂感的感知,這樣使學生在交誼舞的表現更自然。
師范類院校的選擇交誼舞課程的學生大部分為女生,因此由男女搭伴練習的雙人組合和套路動作更多時只能由女女搭伴來完成,為避免做男伴的女生在一堂課中始終跳男步,則可以在練習過程中采取男女伴互換的練習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相同動作的男女步伐,又可以帶來練習時的樂趣。除此外,舞伴互換也是一種倍受歡迎的練習形式,如在練習一個雙人動作時,練習達到一定的次數,教師可以喊口令“5秒鐘內換舞伴”,學生會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舞伴的交換,再練習一定的次數,再換舞伴。此練習形式不僅使學生能充分地練習所學動作外,更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交誼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各舞種的成套動作,并學有所用。而每個套路動作都是由多個組合動作串聯(lián)而成,在音樂的伴奏下,每個組合動作間的銜接都應十分流暢,加上舞者的舞臺表現,才可以成為完美的一個套路。動作組合串聯(lián)教學法,要求教師要根據自己對于整套動作的領悟與理解、整套動作的組成結構、學生學習的速度,將套路分成多個動作組合,每個組合都應該作為重點進行教學,而后教師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并進行組合動作中的難點教學,在動作組合學習并鞏固好之后,對學生進行引導動作的串聯(lián)。動作組合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對于成套動作進行細致的理解并完整地掌握,幫助學生在舞蹈中能更好的表現和發(fā)揮。
交誼舞是在男女共同完成的雙人舞蹈,很多教師只是在基本姿態(tài)和基本步中進行單人教學,而在雙人套路中只進行雙人教學。由于交誼舞套路的編排在不斷向著難、美方向發(fā)展,這使得教師在傳授新的套路動作時只進行雙人講解和示范,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學習效果差。而單、雙人動作相輔教學法要求在進行雙人搭伴練習前進行男女單人的步伐和身體訓練,在單人動作熟練后,再進行雙人搭伴練習,如果在搭伴練習中遇到男女舞伴任何一方對動作組合不熟悉,可再次進行單人訓練,以單人練習、雙人練習相交替的方式,互相鞏固提高,使雙人成套動作的完成更加完美,因此,單、雙人動作訓練要相輔相成,單人動作訓練為雙人的完美配合打基礎,雙人動作訓練直接反映了單人技術能力。
隨著高校體育課程的變革,大學體育課的內容正在由傳統(tǒng)的體育課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交誼舞作為一門新興的體育課內容,它不僅是一項高雅的運動,更是符合高校學生心理的理想教學內容。而針對師范類學生選項課的特點,我們應當全面地、深刻地認識這項運動,決不能僅僅著眼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應善于運用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方法,使交誼舞這顆新星在高校得到健康、科學的發(fā)展。
[1]吳東方.論體育函授生普通交誼舞的教學方法[J].體育函授,1996(2):22-23.
[2]黃漢升.體育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聰.我國高校藝術體操教學方法及其運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