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與鄧小平理論尤其是其中關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構想以及制度建設的重要思想是高度一致的。雖然鄧小平并沒有使用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這一概念,但其深邃的理論洞見恰恰構成了當前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寶貴思想財富。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 周年之際,在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重溫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有關重要論斷,對當前澄清各種認識誤區(qū)、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在有些人看來,鄧小平關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思想,主要是在經濟建設領域,而政治建設方面則沒有多少論述。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懊裰骰同F(xiàn)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社會主義愈發(fā)展,民主也愈發(fā)展?!盵1](P168)1980年8月,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chuàng)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達到上述三個要求,時間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長些,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我們能夠也必須達到?!盵1](P322-323)
鄧小平的這一論斷,不僅明確把民主政治作為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題中之意,而且高屋建瓴地把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目標從經濟、政治和人才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界定,把民主政治建設提上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意義極為重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鄧小平在1985 年又進一步概括道:“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國內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fā)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盵2](P115)相比于目前海內外有些人刻意論證中國發(fā)展的目標不是建設democracy(民主政治),而是要實現(xiàn)meritocracy(賢能政治),鄧小平30 多年前有關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構想,無疑給予了響亮的回答,可謂振聾發(fā)聵、余音繞梁。實際上,只有民主政治才能造就千千萬萬的優(yōu)秀人才,也才能讓千千萬萬的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從根本上說,離開民主政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賢能體制,只能是“少數(shù)人在少數(shù)人中選少數(shù)人”,甚至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以,鄧小平把民主問題和人才問題相提并論,放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提出:“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xiàn)這三條來檢驗?!盵1](P323)這些論斷,至今都富有理論指導意義。
鄧小平不僅把民主政治提上了我國現(xiàn)代化的議程,而且把民主和法制有機統(tǒng)一起來,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1](P146)不言而喻,民主和法制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杠桿,兩者密不可分。沒有法制,民主就沒有保障;沒有民主,法制就會迷失方向。當前有些人認為,中國應當先搞法制(或法治)再搞民主,甚至只要法制(或法治)而不要民主,這與鄧小平理論是不相符的。鄧小平說得很清楚:“民主與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盵1](P189)“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盵1](P189)在現(xiàn)代民主理論中,法治是民主政治的要素之一,不存在沒有法治的民主。沒有法治,只能是多數(shù)人的暴政、民粹主義或無政府主義,而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反過來說,沒有民主的法治,只能是中國歷史上法家所主張的“法治”,即法、術、勢三位一體,法治與權術相輔相成,施行“重刑少賞”,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甚至是“弱民”、愚民,把民眾變成法的奴仆,所謂“法治”實際上就是君主的個人專斷亦即“人治”,成為專制主義的工具。因此,就政治發(fā)展的一般進程而論,民主相對于法治具有目標上的邏輯優(yōu)先性。[3]
同時,民主和法制要與現(xiàn)代市場經濟互為支撐。現(xiàn)代政治學研究表明,民主政治要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這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的觀點是一致的。同時,現(xiàn)代經濟學研究揭示,現(xiàn)代的市場經濟又必須是法制經濟,這已經成為共識。而市場經濟和法制又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因此,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不僅需要民主和法制,而且需要現(xiàn)代的市場經濟,這也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甚至是基礎性環(huán)節(jié)。而傳統(tǒng)社會主義體制的一個弊端就是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這需要進行重大的理論突破。早在1979 年,鄧小平就初步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富有開創(chuàng)性地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他還特別強調:“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xiàn)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2](P373)
后來,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并申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著眼于實現(xiàn)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國家的良性互動,這不啻是對鄧小平同志的最好紀念。
鄧小平把民主政治提上了我國現(xiàn)代化的重要議程,并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是他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所得出的真知灼見。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經受了三落三起的極為復雜的嚴酷政治考驗,不僅熟知我們黨的歷史,親歷和參與了許多重大事件和決策過程,有治黨治國治軍的全面經驗,而且有著不同尋常的寬廣的國際視野,從早年出國勤工儉學到后來親身參加中蘇論戰(zhàn),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有切身感受,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洞悉深刻,這無論在中共領導人還是外國共產黨領導人當中,都十分難得。正是鄧小平豐富的政治歷程、非凡的領導經驗和坎坷的人生起伏,才使他能夠作出比其他前輩和同輩領導人更為深刻的總結,特別是把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建設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集中體現(xiàn)在鄧小平1980年8 月18 日所作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篇著名講話中。
在這篇光輝文獻中,鄧小平鞭辟入里地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么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這種比較方法雖然不全面,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視。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fā)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于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1](P333)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是鄧小平留給我們最偉大的思想遺產之一,也被以后我們黨的文獻所反復引用,成為我國體制改革和政治建設的理論制高點。其中,鄧小平畫龍點睛地對人類政治學千百年來研究的一個主題——即“好人”與“好的制度”哪一個更重要,做了深入淺出的回答。從儒家的“內圣外王”,到柏拉圖的“哲學王”,無不崇尚的是“好人”政治或“賢能”政治,但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4](P12-26)所以說,就連毛澤東這樣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由于制度缺陷的影響,最終也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正如鄧小平所深刻揭示的,斯大林、毛澤東所犯的錯誤并非是由于其個人品質的問題,而是制度上的問題;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之所以不發(fā)生類似的錯誤,也不是其領導人的個人品質如何好,而是其制度可以防止類似錯誤的發(fā)生。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毛澤東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錯誤,但是“毛澤東同志的錯誤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犯的錯誤”。要正確理解這一歷史結論,要真正記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沉痛教訓,就必須深入領會鄧小平“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這一至理名言,搞懂“好人”、“壞人”與“好的制度”、“不好的制度”孰輕孰重,從而進一步提高對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知易行難,能夠認識到的問題不一定都能夠做到?;仡櫢母镩_放以來30多年的歷程,我們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遠不能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鄧小平自己當年也認識到存在“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問題。然而,在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特別是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時候,能夠有真知灼見也并非易事。當前就存在各種思潮和觀點魚龍混雜、魚目混珠的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重溫鄧小平的這些論述,正確把握“好人”與“好的制度”的邏輯關系,深刻認識民主法治和制度建設對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極端重要性,絕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
歷史反復揭示,只有用現(xiàn)代民主法治構建好的制度,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也說明,靠“斗私批修”和“靈魂深處鬧革命”、“狠斗私字一閃念”,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美好的政治和美好的社會。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1](P328)“黨內討論重大問題,不少時候發(fā)揚民主、充分醞釀不夠,由個人或少數(shù)人匆忙做出決定,很少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實行投票表決,這表明民主集中制還沒有成為嚴格的制度。”[1](P330)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我們才能切實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鄧小平關于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不僅堅持制度為本、民主取向,而且體現(xiàn)了問題導向,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之所以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之所以要把制度提升到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高度,都離不開鄧小平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體制性問題的洞察。
作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經驗體會最為深刻的領導人之一,鄧小平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所存在的體制性弊端也認識得最為清晰。他以非凡的政治勇氣指出:“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xiàn)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家長制現(xiàn)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xiàn)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xiàn)象?!盵1](P327)他還說:“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規(guī)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yè)、事業(yè)、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辦,但是統(tǒng)統(tǒng)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盵1](P328)“這可以說是目前我們所特有的官僚主義的一個總病根。”[1](P328)
尤其是鄧小平對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的剖析,至今讀起來仍入木三分。他指出:“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shù)?、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什么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盵1](P328)“我們歷史上多次過分強調黨的集中統(tǒng)一,過分強調反對分散主義、鬧獨立性,很少強調必要的分權和自主權,很少反對個人過分集權。過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分過幾次權,但每次都沒有涉及到黨同政府、經濟組織、群眾團體等等之間如何劃分職權范圍的問題?!盵1](P328-329)權力過分集中現(xiàn)象又與家長制作風相互助長。“革命隊伍內的家長制作風,除了使個人高度集權以外,還使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盵1](P328)“不少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都要唯命是從,甚至形成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系?!盵1](P331)
正因為如此,鄧小平指出必須對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進行改革,后來他進一步提出了必須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盵2](P237)“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F(xiàn)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P176)同時,鄧小平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提出“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和“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的重要思想。鄧小平還意味深長地指出:“如果不堅決改革現(xiàn)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xiàn)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xiàn)。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yè)才有無限的希望?!盵1](P333)
改革不僅僅是對原有體制作細枝末節(jié)的修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根本性變化。特別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從集權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變,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以及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轉變,是當代中國極為深刻的社會變革。鄧小平同志早在1985 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fā)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盵2](P142)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體現(xiàn)的是量變,而“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fā)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則意味著量變中的部分質變??梢姡母镒鳛橹袊摹暗诙胃锩?,是量變中有部分質變的過程,必然會帶來陣痛和摩擦,但絕不能走回頭路,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們已經成功解決了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問題,部分解決了分權放權的問題、官僚主義和家長制的問題。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要根本克服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和家長制現(xiàn)象,建立民主和法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括要處理好政治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的關系。[5]其中,老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了,理論上也要與時俱進。例如,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官僚主義和特權現(xiàn)象沒有完全解決,腐敗問題又愈演愈烈,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適時提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的思想。又如,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令不行禁不止的問題卻層出不窮,針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亂象,鄧小平又適時提出了“中央要有權威”的思想。這些都為我們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用的理論武器。
關于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改革以及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的許多觀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貫徹。簡要地說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把民主和法制作為改革的基本目標和內涵,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2](P224)。第二,不照搬照抄國外政治模式但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P337)。第三,要有政治領導和頂層設計,“政治體制改革要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2](P252)。第四,改革要循序漸進但也要有時間表。如同鄧小平對經濟發(fā)展制定的三步走戰(zhàn)略一樣,他對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設也是有時間節(jié)點上的大致考慮的,甚至對于一些敏感問題也不回避。例如1987年針對普選問題他就說過:“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人口這么多,地區(qū)之間又不平衡,還有這么多民族,高層搞直接選舉現(xiàn)在條件還不成熟,首先是文化素質不行?!盵2](P242)因此推行普選“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我向一位外國客人講過,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后可以實行普選”[2](P244)。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又說:“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P372)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同樣強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將時間節(jié)點鎖定在2020年,其依據就是鄧小平的這句話??傊?,鄧小平不但強調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而且有改革的具體目標和時間表,這些即使從今天的眼光看依然彌足珍貴。
鄧小平不僅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體制所存在的弊端進行了清晰的概括,還深入分析了這些弊端產生的歷史原因。針對我們黨歷史上長期存在且危害十分嚴重的權力過分集中和家長制現(xiàn)象,鄧小平指出:“這種現(xiàn)象,同我國歷史上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有關,也同共產國際時期實行的各國黨的工作中領導者個人高度集權的傳統(tǒng)有關?!盵1](P329)從中國歷史上封建專制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遺產的雙重視角對我們黨所存在的制度性問題進行成因分析,在黨的重要文獻中是極具理論價值的。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鄧小平同時提出要肅清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思想影響,但他首先關注的是肅清封建主義思想影響的問題,提出要“要劃清社會主義同封建主義的界限”,而且花大量的篇幅講這個問題。針對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官僚主義、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等弊端,鄧小平分析說:“上面講到的種種弊端,多少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當然不止這些。如社會關系中殘存的宗法觀念、等級觀念;上下級關系和干群關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現(xiàn)象;公民權利義務觀念薄弱;經濟領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農’式的體制和作風;片面強調經濟工作中的地區(qū)、部門的行政劃分和管轄,以至畫地為牢,以鄰為壑……文化領域中的專制主義作風……對外關系中的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等等。拿宗法觀念來說,‘文化大革命’中,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一人倒霉,株連九族,這類情況曾發(fā)展到很嚴重的程度。甚至現(xiàn)在,任人唯親、任人唯派的惡劣作風,在有些地區(qū)、有些部門、有些單位,還沒有得到糾正。一些干部利用職權,非法安排家屬親友進城、就業(yè)、提干等現(xiàn)象還很不少?!盵1](P334-335)
鄧小平的上述分析,可謂十分精辟、中肯、到位,以至30 多年過去了,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而且,有些問題還愈演愈烈,發(fā)展到了利益固化、裙帶關系、貪污腐化、權錢交易、設租尋租、買官賣官、公權涉黑等嚴重地步。這些問題的產生,雖然有著多方面的社會原因,但中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封建主義和傳統(tǒng)專制政治文化的浸淫,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根源。而要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則更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正像鄧小平所看到的:“要徹底解決上述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薄拔覀冞M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封建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徹底的。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后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沒有能夠完成?,F(xiàn)在應該明確提出繼續(xù)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任務,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實的改革,否則國家和人民還要遭受損失?!盵1](P335)
因此,鄧小平提出,必須從改革政治制度、推進民主化的高度上,去著手解決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問題。他高瞻遠矚地指出:“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重點是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盵1](P336)由此,他才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問題,提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命題,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課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鄧小平所痛感的“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xiàn)象,不斷滋長”的現(xiàn)象,也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封建主義給我們留下的沉重歷史包袱。
值得反思的是,目前一些人熱衷于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治理國家的靈丹妙藥,而對封建思想的影響缺乏應有的警惕,甚至形成了一股文化復古主義的反現(xiàn)代化思潮。我們總是強調要抵御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而較少思考如何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一方面,鄧小平提出要肅清資產階級思想影響,而且一貫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但另一方面,他對封建主義殘余的影響予以足夠的警惕,甚至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上。早在1980 年,他針對肅清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問題就指出:“對于資本主義、資產階級思想,當然也要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前些時候解放軍為了進行革命思想的教育,重提‘興無滅資’的口號,總政治部文件我是看過的,當時沒有感覺到有什么問題?,F(xiàn)在看來,這個老口號不夠全面,也不很準確。有些同志因為沒有充分地調查和分析,把我們現(xiàn)行的一些有利于發(fā)展生產、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改革,也當作資本主義去批判,這就不對了?!盵1](P338)后來,在南方談話中,他語重心長地批評道:“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2](P375)
鄧小平的上述思想,是一以貫之的。我們在學習鄧小平理論時,一定要善于領會其精神實質,從而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的現(xiàn)代化。應當認識到,封建主義思想殘余是前現(xiàn)代的產物,其政治文化總體上與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是相悖的。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正確辨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F(xiàn)代化意味著要批判性繼承傳統(tǒng),但決不能以前現(xiàn)代性去否定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價值,更不能以封建主義冒充社會主義,以賢能政治取代民主法治。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一定要警惕封建主義余毒借尸還魂,警惕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糟粕換一個概念或形式死灰復燃。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關于肅清封建主義思想影響的論斷,當前尤其具有非同尋常的指導作用。
早在1988 年,鄧小平就富有遠見地指出:“中國正在深化改革,為今后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我們不僅著眼于本世紀,更多是著眼于下個世紀?,F(xiàn)在面臨的問題是,不進則退,退是沒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綜合性的改革,才能夠保證本世紀內達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個世紀更好地前進?!盵2](P268)20 多年前鄧小平說的這番話,至今仍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需要解決的問題十分繁重。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f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強音,十八屆四中全會還將進行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部署,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這是對鄧小平同志及其開創(chuàng)的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事業(yè)最好的繼承和弘揚!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胡偉.新世紀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與政治學的使命[J].浙江學刊,2004,(1).
[4]胡偉.論政治——中國發(fā)展的政治學思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5]胡偉.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與政治發(fā)展[N].解放日報,201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