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坤 (陜西省寧強縣天津醫(yī)院,陜西 寧強 724400)
腰椎骨折是骨科脊柱損傷中較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多由創(chuàng)傷所致。若治療不當,嚴重者可造成癱瘓[1]。胸腰椎骨折會讓患者承受較大的創(chuàng)傷,在臨床上已被證明致殘率高,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會給患者帶來重大的不良影響。且致傷機制復雜,影響因素多,在手術方式、減壓及植骨等多方面存在爭議[2]。我院收治的123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進行治療,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23例腰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67例,年齡18~61歲,平均(35.6±2.3)歲。致傷原因主要為:交通事故44例,高處墜落16例,建筑傷29例,重物砸傷24例,其他10例。受傷至手術時間:<6 h者20例,6~24 h者89例,>24 h者14例。神經功能損傷按照Frankel分級:A級10例,B級18例,C級29例,D級25例,E級41例。所有患者均進行X線檢查和CT檢查,確定神經或脊髓損傷情況及椎管內占位情況。
1.2 方法:123例患者入院后急拍脊柱全貌X片,確診后積極做術前準備。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俯臥位,以傷椎為中心,后正中切口,暴露傷椎及其上下各1個或2個椎體附件結構。采用C-臂機定位及監(jiān)測。植釘后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所示侵入椎管的骨塊位置,確定減壓復位的范圍,從后外側探查椎管,將突入椎管內的椎體后緣骨塊向前打入復位,恢復椎管前壁平整狀態(tài),徹底減壓后安置連接棒,先縱向撐開,再撐開椎體前緣,證實復位良好后再固定。術后負壓引流,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10~14 d在支具保護下坐起或下床大小便。8~12周后腰圍保護行床邊活動。
1.3 評價方法:X線片和CT比較術前、術后受傷椎體前后緣高度變化、Cobbs角矯正情況、椎管截面積改善情況;神經功能按Frankel分級標準比較術前和術后情況。隨訪過程中觀察植骨融合情況及是否出現并發(fā)癥,并及時處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15.0,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手術前后所有患者X線和CT檢查的影像學資料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所有患者手術前后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比較,詳見表2。
表1 手術前后X線和CT檢查的影像學測量指標比較(±s)
表1 手術前后X線和CT檢查的影像學測量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指標 術前 術后椎體前緣高度(%) 49.69±10. 2293.60±2.36①椎體后緣高度(%) 70.45±4. 4297.87±1.96①椎關節(jié)面積(%) 41.69±12. 6892.45±4.16①Cobbs角(°) 25.46±3. 726.03±1.02①
表2 手術前后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比較(n=123)
自國外有文獻報道應用椎弓根內固定術治療脊柱骨折后,多年來通過該手術治療腰椎骨折已經成為骨科醫(yī)生的不二選擇?;仡櫺苑治鑫以汗强谱?010年3月~2013年3月間通過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腰椎骨折患者病例,筆者認為,經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患者術后X線及CT影像學結果比較顯示,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椎前緣平均高度、后緣平均高度、椎管截面積大幅度提高,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Cobbs角較術前明顯減少,手術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影像學檢查,能夠準確判斷出椎弓根是否出現損傷,測得椎弓根直徑,最終選定適宜的椎弓根螺釘[3]。同時通過Frankel分級術前術后比較發(fā)現,A級、B級、C級、D級、E級均提高2~4級。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采用椎弓根釘棒內固定系統(tǒng)進行腰椎骨折治療,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活動度,減少神經系統(tǒng)損傷,從而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1] 周其璋,劉永恒,梁必如,等.經椎弓根植骨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6,21(4):283.
[2] 麥蔭文,韋 文,黃承夸,等.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1,33(8):1026.[3] 付秋瑞,劉學沈,田 慎,等.胸腰段脊柱骨折手術內固定物的選擇[J].骨與關節(jié)雜志,1993,8(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