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旭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天津 300052)
氣管插管套囊主要有兩個功能:封閉氣道和預防口咽分泌物的誤吸[1]。套囊壓力過高是氣道黏膜損傷的重要因素,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后患者拔管后主要癥狀報道是血痰,喉嚨痛,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等,理想的套囊壓力一般推薦在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臨床常用的套囊壓力管理方法為三種:①指感法;②最小封閉壓力法;③套囊測壓表法。筆者研究的目的是比較三種技術對于預防氣道泄漏和拔管后呼吸道發(fā)病率,找出套囊管理的比較理想的方法。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3年11月?lián)衿跀M行全身麻醉手術患者120例,ASA分級I或Ⅱ級,年齡18~72歲,體重50~81 kg,性別不限。術前咳嗽、咽喉疼痛、雙腔支氣管插管、困難插管條件、口腔及咽喉部手術者,不納入本研究。
1.2 方法:12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成三組,每組40例。①指感法組:用注射器接套囊外接壓力指示小氣囊進行充氣,用手指感覺壓力指示小氣囊,以氣囊軟硬程度如正常人鼻尖為度。②最小封閉壓力(MOP)法組:將聽診器置于患者的甲狀軟骨下監(jiān)聽氣體泄漏情況,向套囊內(nèi)注氣,直到聽不到漏氣聲為止,后抽出0.5 ml氣體,聞少量漏氣聲后再緩慢充氣直到漏氣聲消失。③套囊測壓表法組:使用PORTEX專用套囊測壓表,使套囊壓力調(diào)整到25~30 cm H2O。分別利用上述三種方法充氣,用專用套囊測壓計測量每次充氣后套囊壓力。
觀察指標:患者的甲狀軟骨下有無氣體泄漏聲音和觀察容量控制通氣模式下吸氣呼氣潮氣量是否相等,拔管后要癥狀(喉嚨痛,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
1.3 統(tǒng)計學處理:以SPSS 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各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種氣管導管套囊不同充氣方法比較:見表1。
表1 三種氣管導管套囊不同充氣方法的比較
咽喉痛,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癥狀是拔管后經(jīng)常的發(fā)生并發(fā)癥,而引起上述癥狀的原因與氣管插管氣囊壓力有關。氣管插管氣囊壓力越高,接觸面積越大對于氣管的損傷就越大。本研究通過比較三種常見的氣囊充氣方法對于拔管后并發(fā)癥的影響,找出氣囊管較為理想的充氣方法。
目前國內(nèi)外推薦囊套壓力的安全范圍應維持在20~30 cm H2O之間[2],研究證明,當氣管導管套囊內(nèi)壓力超過30 cm H2O時器官血流開始減少,達40 cm H2O時可導致氣管黏膜的缺血性損傷[3]。臨床麻醉師及麻醉護士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指感法充氣及粗略評估氣囊壓力,手捏感覺法的判斷標準因不同個體的感覺存在很大的差異,無法準確判斷氣囊的壓力。國內(nèi)外研究[4-6]表明這種方法不可靠,可能導致氣囊壓力過高,是導致拔管后并發(fā)癥較高的原因,而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指感法組套囊壓力明顯高于安全范圍(43±12 cm H2O),拔管后并發(fā)癥較高,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最小壓力封閉技術雖然在拔管后氣道并發(fā)癥方面與套囊壓力表法無明顯差異,但是在氣道封閉方面較差,漏氣率達到17.5%,不能將套囊壓力控制在有效范圍內(nèi),氣囊漏氣不能保證患者的有效潮氣量,同時氣囊上滯留物主要存在于氣管導管球囊與聲門之間的間隙,會造成患者誤吸,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最小壓力封閉技術套囊壓力為19±1.8 cm H2O,而 Rello[7]等研究顯示套囊壓力低于 20 cm H2O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故最小壓力封閉技術并不適合麻醉期間套囊壓力的管理。
既往研究[7]表明,使用套囊測壓表法精確測壓,減輕氣囊對氣管黏膜的壓迫,防止缺血壞死,減少臨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目前監(jiān)測套囊壓力唯一理想的選擇。筆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套囊壓力維持在安全范圍內(nèi)(23±1.2 cm H2O),拔管后氣道并發(fā)癥較低。
綜上所述,使用套囊壓力表有助于減少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后氣管插管相關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套囊充氣比較理想的方法。
[1] 陳勤漢.氣管插管人工氣囊輔助呼吸在內(nèi)科的臨床應用[J]. 吉林醫(yī)學,2013,34(18):3566.
[2] Sole ML,Su X,Talbert S,et al.Evalu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to maintain endotrachealtube cuff pressure within therapeutic r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1,20(2):109.
[3] 陳 芳,沈 炯.老年危重患者人工氣道氣囊壓力監(jiān)測及護理[J]. 護理研究,2005,19(1):105.
[4] Fernandez R,Blanch L,Mancebo J,et al.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assessment:Pitfalls of finger estimation and need for objective measurement[J].Crit Care Med,1990,18(12):1423.
[5] Braz JR,Navarro LH,Takata IH,et al.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Need for precise measurement[J].Sao Paulo Med J,1999,117(6):243.
[6] Parwani V,Hoffman RJ,Russell BC,et al.Practicing paramedics cannot generate or estimate safe 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using standard techniques[J].Prehosp Emerg Care,2007,11(3):307.
[7]Rello J,So¨nora R,Jubert P,et al.Pneumonia in intubated patients:role of respiratory airway car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4(1):111.
[8] 楊巧龍,張 燕.氣管導管套囊不同充氣方法的比較[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