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國高校導入績效技術的歷程考察 *
        ——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為例

        2014-11-29 02:54:59韓世梅劉美鳳
        中國電化教育 2014年2期
        關鍵詞:州立大學課程體系領域

        韓世梅,劉美鳳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教育技術學院,北京 100875)

        美國高校導入績效技術的歷程考察*
        ——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為例

        韓世梅,劉美鳳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教育技術學院,北京 100875)

        績效技術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和實踐領域,已經(jīng)以課程或專業(yè)的形式進入美國高校。我國一些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yè)也開始開設相關課程和研究方向。從歷史演化的視角考察當前美國高校開設績效技術相關課程的狀況,可以看到績效技術課程進入美國高校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是績效技術自身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為例,其在導入績效技術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樹立品牌、開發(fā)自己的勝任力列表、跨院系構建課程以及提供證書課程,這些具有獨特性的做法為我國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導入績效技術相關課程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鑒于當前我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和人才需求形勢,我國高??冃Ъ夹g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不宜簡單地照搬國外的課程體系,建議采取漸進的改革措施,構建適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nèi)我國績效技術專業(yè)人才勝任力的模型,結合高校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循序漸進地把績效技術的相關課程導入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

        績效技術;課程設置;人才培養(yǎng);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績效技術(Performance Technology)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和實踐領域出現(xiàn),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美國大學的課程體系。20世紀90年代初,績效技術進入我國教育技術學領域學者的視野,但在我國發(fā)展緩慢。對于導致發(fā)展緩慢的原因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績效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不到位,是我國績效技術發(fā)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規(guī)范的培養(yǎng)計劃,為學科的發(fā)展訓練和培養(yǎng)提供源源不竭的后備人才和新鮮血液[1]。

        由于學科自身具有的跨越國家邊界的特性和知識所特有的共享性與傳播性[2],借鑒國際上已經(jīng)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jīng)驗是我國績效技術領域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許多研究者也進行了大量探討:有的對某所大學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研究以尋求啟示[3][4];有的選取幾所典型高校進行課程設置研究[5][6];有的則對中美高校的課程設置進行比較研究[7]。這些探討為我國績效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但是,在意識到我國績效技術的發(fā)展“比美國滯后了20多年”的現(xiàn)狀下,對兩國的課程體系進行“現(xiàn)時的”比較,并非所宜。正如潘懋元所說,“孤立地把兩種或多種表面現(xiàn)象、統(tǒng)計材料、模式等等,湊在一起比較,而不深究其背景、內(nèi)涵、實質,輕率地做出結論。這種結論,似乎有根有據(jù),卻是不準確甚至是虛假的。以之探討規(guī)律,不能正確認識規(guī)律;以之作為決策參考,不但缺乏可行性,而且往往會導致決策失誤”[8]。因此,從歷史演化的視角,考察美國高?!皩搿笨冃Ъ夹g專業(yè)和課程設置的發(fā)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探求隱藏在背后的社會驅動力量,對于現(xiàn)階段我國績效技術的研究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更富有現(xiàn)實意義。

        二、績效技術進入美國高校的歷程及其現(xiàn)狀

        (一)績效技術進入美國高校的歷史背景

        受約翰·杜威(John Dewey)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實用的東西。卡內(nèi)基教學促進基金會(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前主席歐內(nèi)斯特·L.博耶(Ernest L. Boyer)指出,美國大學所承擔的第一個基本任務是為學生過一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生活做準備,使學生獲得生活必需的“職業(yè)能力”。C. P. 斯諾(C.P. Snow)在其著作《大師》(The Masters)中論述道,在12世紀,促使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年輕人來到劍橋大學艱苦奮斗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想得到工作??▋?nèi)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在1984年就大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問題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回答“職業(yè)訓練”的人數(shù)最多[9]??梢钥闯觯诋斀衩绹鐣?,人們所注重的仍然是教育的實用性。羅杰·蓋格爾(Roger Geiger)在對美國高等教育三百年的回顧中指出,“高等教育自1970年代開始,已經(jīng)漸漸被承認為是現(xiàn)代工作場合中培養(yǎng)技術及適應力所必需的途徑”。與此同時,在1980年代,工業(yè)界資助大學研究與發(fā)展的經(jīng)費比任何其他經(jīng)費來源的成長都要快[10]。工業(yè)界的資助需要相應的受過職業(yè)訓練、具備大量掌握職業(yè)中不斷增長的專門化知識的人才作為回報。

        (二)績效技術進入美國高校的概況

        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指出,“在當今世界,大學一直在不斷地建立研究所和教學機構,以此來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械娜祟惢顒佣夹枰R。哪里出現(xiàn)了一種知識的需求,大學就有責任在這個新領域里面提前提煉知識,并傳授知識。……一旦某種新的學術傾向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大學遲早都會把它吸收進來,通過進一步的發(fā)現(xiàn)和應用使它更上一層樓,并且還要保護它,使之成為教學材料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新穎的觀念必須得到大學的承認,并且必須化為大學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11]??冃Ъ夹g就是在形成了與之相關的知識體之后,在一系列舉措的推動下進入美國高校的。

        1.績效技術共同知識體的形成

        作為一個新的專業(yè)領域,績效技術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卡爾文·莫瑞爾(Calvin Morrill)區(qū)分出三個階段[12]:

        (1)創(chuàng)新階段。在這一時期,大量不適于通過傳統(tǒng)方法解決的問題,開始尋求其他的途徑進行處理,并且越來越普遍。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的HPT開創(chuàng)者開始描述一些新出現(xiàn)的知識體,他們開始研究行為分析,關注程序教學。其中的一些人,如吉爾里·拉姆勒(Geary A. Rummler)等,開始意識到績效受多重因素影響;戴爾·布萊斯歐(Dale M. Brethower)等則在密西根大學程序學習中心的工作坊里講授績效分析和三層框架(組織、流程和工作者)。

        (2)發(fā)動階段。在這一時期,各種解決問題的模式相互競爭,分別得到不同專業(yè)群體的支持,并以不同的組織形式為基礎。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HPT領域進入快速繁衍時期,開展了更多積極的實踐,正式產(chǎn)生了稱之為“人類績效技術”的知識體,識別出了許多共享因素作為HPT的一般原理,形成了一個不同的實踐領域。

        (3)結構化階段。隨著共同知識體的形成、成文的規(guī)范標準和新的專業(yè)化組織的出現(xiàn)以及大學中相關培訓項目的建立,領域繼續(xù)發(fā)展并進入結構化階段。羅伯特·馬杰(Robert F. Mager)和彼得·派普(Peter Pipe)《分析績效問題》(Analyzing Performance Problems)(1970)和托馬斯·吉爾伯特(Thomas F. Gilbert)《人的能力》(Human Competence: Engineering Worthy Performance)(1978)的出版,使得HPT形成了堅實的知識體,相關的概念和模型得到深入發(fā)展,產(chǎn)生了許多成功的案例研究和一批享有盛譽的實踐人員。不斷增長的案例研究和出版發(fā)行的文本材料使得實踐人員能夠更有效地共享知識。為績效技術進入高校的課程體系,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2.教育技術領域對績效技術采取的一系列舉措

        美國的教育技術領域歷來注重“教育環(huán)境”(Educational Settings)和“企業(yè)環(huán)境”(Corporation Settings)兩方面的發(fā)展[13]。但是在工商業(yè)職業(yè)環(huán)境中,對教學設計與技術(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IDT)領域的學生來說,勝任力需求、(工作)內(nèi)容、文化和價值體系與他們接受正規(guī)訓練的高校環(huán)境有很大的不同。培養(yǎng)IDT學生的學院應該考慮怎樣使自己盡可能地提供靈活性,允許學生能夠獲得他們在畢業(yè)后選擇工作的環(huán)境中的經(jīng)歷[14]。在這樣的背景下,1989年5月,美國教學設計與技術教授(Professor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IDT)協(xié)會在討論IDT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問題及面臨的挑戰(zhàn)時,將重點放在人類績效技術以及教育環(huán)境方面[15],IDT領域開始轉向績效技術視角[16]。1990年,教育技術學領域的重要刊物之一《教育技術》(Educational Technology)開設“績效技術介紹”專欄,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績效技術作了系統(tǒng)的介紹[17]。

        有研究者指出,1992年艾莉森·羅塞特(Allison Rossett)開始了第一個研究生層次的績效技術課程,此后許多高校也開始提供績效改進的研究生學位[18]。實質上,早在1988年,迪安·斯皮策(Dean R. Spitzer)就提案博伊西州立大學的教育技術學專業(yè)采取“績效技術”取向[19],并于1990年對其教育技術學專業(yè)進行了擴展,以包括績效技術;瑪麗蒙特大學在1988年進行課程改革時,就將績效技術課程引入到傳統(tǒng)的人力資源開發(fā)碩士專業(yè)中,以反映教學系統(tǒng)設計和績效技術[20]。自此,績效技術開始進入美國高校的課程體系。

        (三)當前美國高校開設績效技術課程的概況

        哈羅德·斯托洛維奇(Harold D. Stolovitch)和埃麗卡·克伊普斯(Erica J. Keeps)指出,在1992年至1999年的7年間,許多大學引進了碩士和博士層次的績效技術專業(yè)[21]。彼得·迪安(Peter J. Dean)調查表明,學習績效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機會,主要來自于高等學校的課程[22]。沃爾特·迪克(Walter Dick)和和沃爾特·韋杰(Walter Wager)明確指出培養(yǎng)績效技術專家是大學的職責[23]??▊悺湹纤箍茽?Karen Medsker)等對美國和加拿大的績效技術課程情況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做出回復的82家單位(絕大多數(shù)是高校)都提供了績效技術相關的課程[24]。埃里克·福克斯(Eric J. Fox)和詹姆斯·克萊因(James D. Klein)對美國11所大學的IDT專業(yè)的學位和課程設置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8所學校開設了與績效技術相關的課程[25]。方圓媛和劉美鳳對美國40個州122所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yè)課程設置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44所高校開設了與績效技術相關的課程,占總數(shù)的36%[26]。馬曉玲研究得出,“‘學校教育技術’和‘企業(yè)績效技術’是美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兩個非常明晰的方向”,在分析了9所院校的課程設置后發(fā)現(xiàn)“這些院校都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對績效技術的重視”[27]。

        由于績效技術“從任何具備解決人類績效問題能力的學科汲取養(yǎng)分,也從為解決人類績效問題提供了技術的任何其他應用領域汲取養(yǎng)分”[28],它與所有致力于組織績效的其他領域共享改進個人、團體/流程、組織的績效這一目的。因此,在美國,績效技術也被整合到人力資源開發(fā)、教育技術和商業(yè)管理等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29]。

        三、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導入績效技術的歷程

        作為教育技術學領域的重鎮(zhèn),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在績效技術發(fā)展早期,就產(chǎn)生了比較大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初,羅伯特·摩根(Robert M. Morgan)把羅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e)“挖”到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并把羅伯特·布蘭森(Robert Branson)、萊斯利·布里格斯(Leslie J.Briggs)、迪克和羅杰·考夫曼(Roger Kaufman)等人聚集起來開設了第一個教學系統(tǒng)設計專業(yè),成為績效技術的前驅;而加涅所做的基礎性工作(特別是學習層次理論),則成為績效技術領域最基本的理論基礎的一部分[30]。20世紀90年代初,在績效技術知識體基本形成的情況下,通過部分教師的開創(chuàng)和努力,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逐步把績效技術導入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之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一)利用著名教授樹立自己的“品牌”

        將一個新出現(xiàn)的知識體引入到已有的課程體系中,存在著一個能否得到認可的過程。因此,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一開始就樹立了自己的績效技術“品牌”??挤蚵云浣淌诘摹懊嫦蚪M織和社會的需求分析和規(guī)劃”著稱;布蘭森則致力于研究在大型組織里實施績效改進的有效過程。課程并不能單獨地促成普通知識和實用技能的結合,二者的結合既有賴于課程,也有賴于教師。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具有啟發(fā)意義的綜合性基礎,并發(fā)現(xiàn)一定的方法把知識和當代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31]??冃Ъ夹g進入高校也是根據(jù)教師的專長逐漸引進的。

        (二)邀請業(yè)界著名人士“開壇說法”

        1991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邀請了績效技術領域的著名人士開展了系列講座。時任國際績效改進協(xié)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SPI)主席的瑪克·羅森伯格(Marc J. Rosenberg)就績效技術的定義進行了演講,而著名績效技術專家羅塞特則對績效技術和教育技術進行了比較。此后不久,又請電子績效支持系統(tǒng)(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 EPSS)領域的專家格洛里亞·蓋瑞(Gloria Gery)進行了講座[32]。

        (三)循序漸進,有的放矢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采用系統(tǒng)思考的視角對績效技術課程進行了可兼容的擴展,使一系列課程統(tǒng)一在績效技術概念框架下,從而在短期內(nèi)獲得對績效技術的廣泛接受。1992年,除了考夫曼和布蘭森開設的課程之外,又提供了“績效系統(tǒng)分析”和“電子績效支持工具”兩門課程。在“教學設計和技術領域的趨勢和問題”課程中增加了與績效技術有關的部分,并對“教學設計和教學系統(tǒng)簡介”等基礎課程,也采取績效技術取向(Orientation),強調教學只是改進績效問題或機會的干預措施(Intervention)之一[33]。

        “對于績效技術的各種干預措施,該教到什么程度”是困擾績效技術課程設置的主要問題之一?;凇霸O計人員應該在包含了具備各個相關領域專業(yè)技能的專業(yè)人員所組成的團隊中工作”這一理念,不提供傳統(tǒng)人力資源開發(fā)類干預措施(如薪資系統(tǒng)、人才選拔、組織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等)的課程,更強調識別組織需求、培訓、工作分析和績效支持系統(tǒng)以及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干預措施。確切地說,他們并不是在培養(yǎng)完全意義上的績效技術專家,而是在培養(yǎng)績效技術取向的教學設計人員。

        (四)跨院系選課以完善課程體系

        隨著課程體系的逐漸完善和發(fā)展,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將績效技術擴展到以下領域:分析和數(shù)據(jù)收集;問題界定和目標設置;設計和開發(fā)解決方案,包括考慮投資回報的決策制定過程;管理,包括實施和傳播;評價,包括測量和修改方案,并采取不同院系合作構建績效技術課程體系以達成交叉學科方法[34](如表1所示)。

        表1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績效技術專業(yè)的跨院系課程體系

        (五)制訂自己的勝任力列表

        在美國,專業(yè)認可可由獨立的專業(yè)(職業(yè))協(xié)會掌握,目的是為該專業(yè)的學生建立學習期間必須達到的同一的和最低的專業(yè)(職業(yè))標準[35]。美國培訓與發(fā)展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的勝任力研究,為績效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指南。而ISPI的績效技術標準(HTP Standards)和道德規(guī)范(Ethics)則“成了全球范圍內(nèi)選擇和發(fā)展績效改進專業(yè)人士的基礎”[36]。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參照這些相關標準,通過深度的課程標桿研究,開發(fā)出自己的教學系統(tǒng)專業(yè)勝任力列表,用以指導課程開發(fā)、對學生進行評估以及對培養(yǎng)項目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制訂符合自身特色的勝任力列表,更有利于解決“對于績效技術的各種干預措施,該教到什么程度”這一問題。

        (六)提供多層次的學位和證書課程

        佛羅里達州里大學教學系統(tǒng)專業(yè)提供了績效技術方向的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學習工作場所績效問題分析,教學型與非教學型解決方案的設計、開發(fā)、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基礎以及實際應用,以勝任組織協(xié)調與績效改進相關的各種職能,并能在商業(yè)、公共機構和非盈利組織的培訓與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門扮演領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37]。

        除了正式的學位課程之外,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按照人才所應具備的專業(yè)技能領域,提供了“績效技術概念和流程”“系統(tǒng)分析和績效技術解決方案設計”以及“績效系統(tǒng)整合、評價和項目管理”三類證書課程[38](如表2所示)。接受證書課程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績效技術領域的研究生,已經(jīng)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學習證書課程以獲得相關實踐技能,并從干預措施各主修領域吸取深層知識;一類在實際工作中習得了一個或多個干預措施領域的專業(yè)技能,希望學習績效技術的基本原理與知識??偟膩碚f,證書課程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具備實際操作技能的合格實踐人員。

        表2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學系統(tǒng)系績效技術證書課程設置

        這種層次分明的學位和課程體系,有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靈活的課程設置便于做出適當?shù)恼{整以適應領域的快速發(fā)展。

        四、對我國績效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

        績效技術進入我國學術界的視野,并不是受迫切的社會需求直接驅動的,而是學者在對國際教育技術學前沿進行追蹤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39]。多數(shù)學者將張祖忻1995年發(fā)表的“企業(yè)績效技術是教育技術走向市場的重大突破”一文,作為國內(nèi)績效技術研究的開端[40]。雖然更早的文獻表明,此前績效技術已經(jīng)以“作業(yè)技術”“行為技術學”等名稱出現(xiàn)在我國教育技術學領域的文獻中[41][42],但并未引起廣泛關注。1996年9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的“中美培訓與教育技術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大多國內(nèi)專家都“第一次聽到績效技術這個詞”[43]?!坝捎陂L期受計劃經(jīng)濟的影響,管理觀念陳舊,我國的企業(yè)及政府部門對于員工的培訓意識相當薄弱,缺乏競爭意識,對績效技術的社會需求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市場和規(guī)?!盵44],正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對績效技術的需求實況。

        從2000年李龍將績效技術作為“任選的專業(yè)拓展課程”添加到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中[45]開始,對于績效技術進入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引起了廣泛關注。何克抗指出,“績效技術應該成為我們大學教育技術專業(yè)的獨立課程”[46]。劉美鳳將績效技術視為教育技術學學科未來發(fā)展要研究的課題之一[47]。而績效技術作為“十一五”期間教育科學和教育技術研究的重點課題[48],進一步促進了對績效技術的研究。這些研究為績效技術進入我國高校奠定了基礎。部分高校,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相繼開設與“績效技術”相關的課程,甚至有學校把績效技術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之一,畢業(yè)生“能承擔國際企業(yè)中的績效分析、培訓與開發(fā)、績效支持工具開發(fā)等促進學習、提高績效方面的工作”[49]。

        近兩年,工商企業(yè)界也對績效技術給予強烈的關注。自2011年起連續(xù)舉辦了三屆中國績效技術論壇,每次都有數(shù)百人參加。在第二屆論壇上宣布成立國際績效改進協(xié)會中國分會(ISPI-China),并在2013年的第三屆論壇上宣布成立了“績效技術研究院”,以進一步推進國際績效技術理論研究的本地化和我國本土績效技術的研究。這些變化表明了當前我國對績效技術不斷增加的社會需求,也為績效技術進入高校提供了社會基礎。

        就當前我國針對績效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乃至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狀況來看,從美國高校導入績效技術課程的歷程中可以得到下列啟示:

        (一)構建適合我國社會需求的勝任力模型

        不管是開展從業(yè)人員的在職培訓還是通過在高校開設相應專業(yè)培養(yǎng)專門人才,提高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能力都需要開發(fā)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計劃和課程,而培養(yǎng)計劃和課程的產(chǎn)生應該以實踐對人才的能力需求為基本依據(jù)[50]?!皼]有一套勝任力很難確立擁有績效技術專家頭銜的‘合法’地位”[51]。目前,我國尚沒有與績效技術相關的勝任力模型。由于勝任力模型需要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狀況對專業(yè)人才的需求進行構建,在一定的國際化“共識”的基礎上,必然受本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影響,因此,確定我國績效技術從業(yè)人員的角色,構建適合我國社會需求的績效技術勝任力模型,成為績效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任務。

        (二)提供相應的資格認證

        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關注專業(yè)資格認證。艾倫·奧恩斯坦(Allan C. Ornstein)和費朗西斯·漢金斯(Francis P. Hunkins)指出,沒有專業(yè)證書使得對領域進行定義和概念化,以及就大學水平的課程達成一致意見成為問題[52]。蘇中興等對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與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年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的研究表明,獲得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的工人在技能水平上顯著高于無證工人,證書等級越高,技能水平越高[53]。因此,在提供研究生層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上,逐步開展相關的資格認證,有助于促進績效技術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伯頓·克拉克(Button R. Clark)指出,在美國社會,任何事物都是日積月累、漸進改良的結果[54]。羅伯特·默頓(Robert K. Merton)批評那些試圖創(chuàng)立社會學總體系的人“忽視了在二十世紀自然科學與二十世紀社會科學之間差著數(shù)十億個人時(Man-hours)的堅持不懈、訓練有素的累積研究這一事實”[55]。我國績效技術領域也缺乏這種基礎性積累。

        一般來說,大學的院系很少采取全體教師投票的方法決定是否接受本領域出現(xiàn)的新觀點和新趨勢。通常情況下,由一位或多位教師開始討論這些新觀點、開設講座或進行講演、發(fā)表文章、建議改革某些課程,并開始對這些新觀念進行研究[56]。羅塞特和卡爾·捷克(Carl Czech)對圣地亞哥州立大學導入績效技術課程的歷程進行的探討,揭示了類似的經(jīng)歷[57]。

        因此,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在現(xiàn)有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課程中引入績效技術的相關內(nèi)容,有選擇性地開設一兩門績效技術基礎課程,在此基礎上,選擇能體現(xiàn)出自身優(yōu)勢的干預措施,開設與之相應的設計、開發(fā)與實施類課程。這是符合我國績效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的舉措。

        [1]方文.學科制度和社會認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54]張麗.伯頓·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劉永貴.印第安娜大學教學系統(tǒng)技術系碩士課程對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課程建設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4,(3):64-67.

        [4]馬文娜,張義兵.面向企業(yè)的應用實踐——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育技術專業(yè)給我們的啟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9,19(11):57-59.

        [5][37][40][48]方圓媛.美國高??冃Ъ夹g課程設置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0.

        [6]張曉梅.美國高校績效技術課程設置及應用領域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

        [7]尹睿,葉萌,鄭曉純.中美績效技術課程的比較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11):86-90.

        [8]潘懋元.比較高等教育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問題[A].潘懋元.高等教育: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6-79.

        [9][31]歐內(nèi)斯特·L.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57-68.

        [10]阿爾巴赫,伯巴爾,岡普奧特.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1]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1-134.

        [12]斯科特,戴維斯.組織理論:理性、自然與開放系統(tǒng)的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07.

        [13]劉美鳳.教育技術學學科未來發(fā)展需要研究的課題[J].中國電化教育,2003,(9):36-41.

        [14]Larson, M. B., Lockee, B. B. Preparing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for Different Career Environments: A Case Stud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9,57(1):1-24.

        [15][41]張祖忻.美國教育技術的演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16]Hutchison,C.Moving from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st to Performance Technologist[J].Performance & Instruction,1989,28(10):5-8.

        [17]Spitzer,D.R.Introduction to Special Section on Performance Technology[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5):7.

        [18]Willmore, J.The Evolution of Huma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A].Elaine Biech.ASTD Handbook for Workplace Learning Professionals[C].Alexandria,VA: ASTD Press,2008.33-46.

        [19]Spitzer,D.R.Instructional/performance technology competencies[J].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1988,27(7):11-13.

        [20]Medsker K.,Fry J.Toward A Performance Technology Curriculum[J].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1992,31(2):53-56.

        [21][29]Stolovitch, H.D.,Keeps,E.J.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2nd Edi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Pfeiffer,1999.

        [22]Dean,P.J.Examining the Practice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995,8(2):68-94.

        [23][32][33][56]Dick,W.,Wager,W.Preparing Performance Technologists:The Role of a University[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995,8(4):34-42.

        [24]Medsker, K.,Hunter,P.,Stepich,D.,Rowland,G.HPT in Academic Curricula: Survey Results[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995,8(4):6-21.

        [25]Klein,J.D.,Fox,E.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Competencie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sts[J].TechTrends,2004,48(2):22-25.

        [26]方圓媛,劉美鳳.美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績效技術課程設置的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9,(9):39-42.

        [27]馬曉玲.美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課程設置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

        [28]Stolovitch,H.D.,Keeps,E.J.Handbook of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analyzing and solving performance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feiffer,1992.

        [30]Tosti,D.,Kaufman,R.Who is the “Real” Father of HPT?[J].Performance Improvement,2007,46 (7): 5-8.

        [34]Ruckdeschel,C.,Yarter, M.,Riveccio,M.A.,Cortes,I.,and Cookson,M.S.Beyond Instructional Systems:A Performance Technology Degree[J].Performance Improvement.1998,37(3):22-26.

        [35]沈紅.美國研究型大學形成與發(fā)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166.

        [36]Chevalier, R.D.A Brief History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008, 47(6):5-11.

        [38]Florida State University.HPT Certificate[EB/OL].http://www.coe.fsu.edu/content/download/53078/436025,2013-05-21.

        [39]梁林梅.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績效技術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2][美]羅伯特·M·加涅.教育技術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43]宋鉞.提高創(chuàng)造性潛能教育新技術——績效技術[J].繼續(xù)教育,1997,(1):52.

        [44]梁林梅.教育技術實踐發(fā)展中一個活躍的領域: 績效技術[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7-8):68-72.

        [45]李龍.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系統(tǒng)設計[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2,12(2):5-14,21.

        [46]曾蘭芳.關于教育技術的本質及其學科的發(fā)展——訪我國教育技術著名專家何克抗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03,(2):4-8.

        [47]劉美鳳.教育技術學學科未來發(fā)展需要研究的課題[J].中國電化教育,2003,(9):36-41.

        [49]蔣昕宇.“211工程”三期建設中教育技術學本科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總結與反思[J].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2011,(1):5-9.

        [50]陳麗,李爽,馮曉英.中國遠程教育領域從業(yè)人員分類和能力需求的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4,(21):27-30.

        [51]Hutchison,C.S.What's a nice P.T.like you doing?[J].Performance &Instructional,1990,29(9):1-6.

        [52]艾倫·C.奧恩斯坦,弗朗西斯·P.漢金斯.課程: 基礎、原理和問題(第3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53]蘇中興,曾湘泉,劉明巍.職業(yè)資格證書、技能水平和收入效應[A].曾湘泉.中國就業(yè)戰(zhàn)略報告2008-2010:“雙轉型”背景下的就業(yè)能力提升戰(zhàn)略研究[C].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72-186.

        [55]羅伯特·K.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57]Rossett, R.,Czech, C.They Really Wanna, But… The Aftermath of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in Performance Technology[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995,8(4):115-132.

        韓世梅: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績效技術、教學設計(handsome9999@qq.com)。

        劉美鳳: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績效技術、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基本原理等(mfliu@bnu.edu.cn)。

        2013年9月17日

        責任編輯:李馨 趙云建

        G434

        A

        1006—9860(2014)02—0017—06

        * 本文得到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績效技術研究——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一個研究方向”子項目(項目編號:NCET-10-0243)資助。

        猜你喜歡
        州立大學課程體系領域
        領域·對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以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fā)展
        輔導員(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美國費里斯州立大學(FSU)大學生學習動力來源的思考與啟示
        加強青少年中醫(yī)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新常態(tài)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美國學前教育教師職前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特征及啟示——以美國塞勒姆州立大學早期兒童教育專業(yè)為例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信息技術在美國大學物理課程中的應用——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為例
        物理與工程(2014年4期)2014-02-27 11:23:09
        肯定與質疑:“慕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精品国产夫妻自拍av| 日韩美腿丝袜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一二三四区在线| 激情综合五月婷婷久久|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视频网址|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人妻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国产真实露脸4p视频|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四季视频网站 | 蜜桃av多人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美女调教喷水网站|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毛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漂亮人妻在线|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精品囯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小毛片| 亚洲码无人客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白人战黑吊| 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 亚洲第一区无码专区| 毛片在线播放亚洲免费中文网|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国产精品刺激好大好爽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精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a级毛片内射免费视频| 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一区h|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大屁股白浆无码|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偷任你爽任你 |